河北省推广“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模式的路径与机制研究

2021-05-31 01:30杜婉音毛红燕寿丽王子贤张倩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18期
关键词:扶贫河北省互联网

杜婉音 毛红燕 寿丽 王子贤 张倩

摘 要:通过对互联网的发展形势、作用和条件,结合我省贫困村、县的现状和原因进行具体分析,阐明“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在“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为我省提出具有科学性、可实施性地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扶贫;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8.00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互联网技术在脱贫致富中发挥的作用方面:PJ.P.Zurbier(2012)认为发展电子商务技术,依托农产品电商优势,可以创建“生产地+超市”模式,让当地农产品直接与超市对接,快速的解决销售困难的问题,降低了流通的成本,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收益。Poole(2001)指出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信息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同时可以发挥各产业之间的协同机制,增加透明度,因为农产品在交换过程中,有些风险时因为例如信息不对称、流通效率低下、交易不便利造成的。

1.2 國内研究现状

在创新扶贫机制研究中:林广毅(2016)通过研究农村电商在实现脱贫过程中的背后机理,提出了创建农村电商发展机制。该机制无论对农民的创业或者就业都是有促进作用的,同时还能够使农民更及时的了解外部信息,从思想深处意识到自主脱贫的重要性,这才是解决贫困地区内源式发展的有效途径。马楠(2016)通过分析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路径,认为建立产业扶贫机制,探索“企业托管”方式,实施产业分类动态预警,降低产业市场风险是实现长效脱贫的根本动力。

将互联网与农业生产联系起来无论从生产实践领域还是从理论研究的范畴都是处于初始阶段的,中央以及各级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将“互联网+农业”纳入扶贫工作中,广大科研工作者也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融合式的深入研究。本文根据我省贫困地区的区域特点、劳动力素质,有针对性的设计“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模式,希望能够为我省的贫困地区农业转型升级,农民摆脱贫困提供一些有参考性的建议。

2 河北省贫困地区“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9年,全国有635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河北省有39个。从贫困程度来看,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政策和力度的加大,欠发达和贫困地区的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已经投入的扶贫项目逐渐走上正规且达到规模化经营,但是与周围的发到地区的农民生活水平相比依然存在一些差距。据统计,河北省15%的行政村,8.5%的乡村人口仍然处于贫困状态,一些连片贫困地区每年仍有1/4左右的脱贫人口致贫返贫。从产业结构布局来看,河北省的贫困地区仍然以农业原始产品生产为主,而对其产生的附加值、效益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导致本区域的经济发展缺乏主导力量。同时也说明河北省贫困地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呈现落后的状态,因此如果河北省贫困地区想通过“互联网+农业”的方式来实现精准扶贫,首先要将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将产业的链条延伸,将产品的价值链延伸,向农业生态化、产业化发展。

3 “互联网+农业”对精准扶贫的积极作用

3.1 加速农副产品“最后一公里”的步伐

网络是连接农村与外界的桥梁,是生产活动与外部世界的纽带,而且农民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更多外部市场的信息,在供求关系的指导下决定农业产业的走向和产品生产的数量。农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当地环境条件通过运用互联网无时间、无空间限制的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高生产效益和流通效率,保障自身收益。“互联网+”精准扶贫,为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使农民逐步摆脱贫困,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一种有效的路径。

3.2 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新的“逆袭”通道

网络把农产品加工、交换以及消费纳入一个互联网经济、数字化生存的空间里。在一定意义上摆脱了落后、交通不便利等空间不利因素的限制,减少了农民在创业过程中的不必要支出,包括在商品交易中的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特别是通过网络,可以将该地区有机的、野生的、零污染的、稀有的农产品销售到城市里,缩减了流通环节,增加了农民收入。特别是网络在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就业与创业的同时,让他们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市场观念、营销观念、竞争观念,从而使整个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体有了创业发展的意识,从根本上帮助农民摆脱贫困。

3.3 有助于走上跨越式脱贫的发展路径

要考虑到我省不同贫困地区的区域特征,结合网络技术,通过与当地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相结合,解决农民在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方面的难题,真正让扶贫见成效,让农民自主的参与到脱贫工作中,扶贫与脱贫是相互结合的,不能是积极扶贫,消极脱贫,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真正的摆脱贫困,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

3.4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深远意义

农业是河北省的主要产业,但是长期以来我省的农业生产多属于粗放型,农业信息传递接受方面并不能跟上市场化的步伐甚至稍有滞后,生产与销售也并不能同步展开,在这些因素的制约下农产品滞销严重,销售价格忽高忽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收入水平。“互联网+农业”是将互联网与农产品流通结合起来,利用互联网信息传递速度快,跨越空间、地理限制的优势,将农产品弄通的区域由原来的县、乡、镇扩大到外市、外省,从而使农产品信息交换透明了,中间环节减少了,交易成本降低了,农民收入增加了。最后逐步实现精准扶贫、脱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4 “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在房县面临的问题

4.1 农户脱贫意识不强以及错误脱贫意识滋生

扶贫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通过减少贫困人口,帮助农户进入小康社会,最终带动经济发展。但是从目前已有的现状来看,在某些地区,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帮扶关系中存在一些情况:第一,在已经建立起来的贫困户与扶贫单位的关系上,体现出来的依赖程度比较严重,大部分困难户的生活来源基本都是依靠各级财政的支持,定期从对口的支援单位取得物质补贴,自身不用付出太多的努力就可以获得物质或金钱方面的支持,久而久之对政策,对对接的扶贫单位逐渐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依赖心理。逐渐对脱贫失去了动力。第二,在精神上形成对扶贫的依赖后,在贫穷户之间会出现“比穷竞赛”。是否贫穷除了从经济收入角度去衡量以外,还有主观人为的一种意识,因此某些贫困户会通过对比的方式,凸显自身更穷,更需要帮扶,需要更多的、更长期的帮扶。有的把帮扶对象定期给自己的物质支持也纳入跟别人“比赛”的范围。这种错误意识的存在,是永远无法脱贫的。

4.2 电子商务人才缺乏

教育部2001年首次批准对外经贸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大、华中师大、厦门大学、南京审计学院等13所高校开始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的招生。近20年的时间,国家培养出大批的电商商务专业学生,根据《2019年电子商务报告》统计全国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达到5125万。在地域分布上,2019年各地网络零售规模持续增长,在东部地区,广东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网络零售额排名前三,占比分别为23.76%、16.54%、11.63%,合计达51.93%。其中,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占比依次为26.28%、15.85%、11.61%。虽然在从业人数和网络零售规模上逐年都呈上升趋势,但是可以发现人才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严重不平衡的特征。依照目前贫困地区各方面的情况来看,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多属于经济欠发达且交通不便利地区,经济发展生活水平都无法跟大城市相比,因此无法吸引与留住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收入不高,很多家庭在使用網络方面并不是很便利,真正懂得电子商务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4.3 农产品流通效率低下

贫困地区的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目的不够明确,特别是当面临市场供求信息不及时、准确性有待辨识的情况下,其农业生产更是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农产品在供销关系、供求关系方面与以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现有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消费需求增长的要求还有不相适应的方面。例如时间成本、交通成本、物流成本等,从生产源头到最终消费者中间经历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等中间环节,因此无论从价格上,还是流通效率上都会受到影响。而且运输费用、仓储、加工、保鲜这些都包含在流通成本当中,如果不能有效降低这些成本,一方面涉及从事商品流通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农民的实际收入都可能降低;另一方面,为这些成本买单的还是最终的消费者,不仅支付了高昂的价格,而且还会逐渐降低对该产品的需求,最终影响到农民自身的利益。

5 “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在房县的优化发展策略

5.1 针对农户开展电商教育培训课程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如果想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精准扶贫,农户就必须掌握操作互联网的基本知识,因此定期开展互联网培训课程是必要手段之一,让有意向从事网络营销的农户从意识到技术上具备基本的素质。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借用“5W1H”的方法,要明确培训谁(who),要考虑参与培训的农户特点例如年龄,学历等特点,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设计培训内容(what),在哪里培训(where)以及培训模式与培训费用(how),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和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式,可以有组织的去当地的高校与科研机构参加定期培训,也可以将专业人员请到当地进行短期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地将培训知识与技能落到实处,提高培训的实效性,让农民能真正地转化培训知识为生产运营的力量。

5.2 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电商培训机制

由于大城市人力资源的“虹吸”效应,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往往都集中在了大城市,选择在农村创业的专业人才比较少,即使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学生,毕业之后也不愿回到家乡。因此对该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就至关重要。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以及培训需求,可以划分出来不同的层次,例如,针对企业、农民的基础普及性知识培训;针对电商创业者的专业培训、公益性培训、市场化增值培训;对已经从事过一段时间电子商务的劳动力可以选择相对层次高一点的综合培训、互联网技术、营销、财务管理等知识培训。

另外,对于培训费用的情况,政策当中要有相关体现。通常以政府采购服务的形式进行培训,比如,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中的补贴资金的运用中就包含:用于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培训。

5.3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为推动农产品+互联网的发展,从国家层面就出台了相关的措施:第一,大力支持与促进农业生产者或者经营主体与各种电商平台的合作,鼓励各类电子商务平台为农产品设置专区,例如,兴农产品,扶贫推广等,同时对于入驻电商平台的农业生产主体要尽可能的降低入驻费用或者提供其他的金融服务,实现“三品一标”“名特优新”“一村一品”农产品上网销售。第二,对于能够通过互联网实现的经营活动鼓励农户尽量通过网络来实现,例如,将传统线下进行的批发和零售活动转移到线上,让实体经营活动与线上经营活动同步开展,对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探索开展网上批发交易。第三,帮助农产品各类经营主体建立与城市生活超市或者居民小区的对接关系,开展生鲜农产品“基地+社区直供”电子商务业务。第四,重点关注已经形成规模的生产基地,包括各类批发商和分销商,借助互联网或者手机终端的优势,将农产品生产的主要基地和销售地联系起来,形成“无缝对接”。目前,商务部联合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对产地集配的建设,例如,检测能力、分选标准、加工和冷藏设备等基本功能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蔡丽丽.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产品营销模式探讨[J].商展经济,2020,(14):75-77.

[2]黄钰,安世遨.乡村振兴背景下“互联网+”精准扶贫的优化路径探析——以贵州省贞丰县为例[J].电子商务,2020,(12):25-26+36.

[3]张圆圆.精准扶贫视域下贫困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的思考[J].商讯,2020,(35):158-159.

[4]张亚明,玉等.河北省贫困地区“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21-26.

[5]窦巧妮.“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商扶贫模式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20.

猜你喜欢
扶贫河北省互联网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证监会“扶贫”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