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化研究

2021-06-01 00:34李丹胡新峰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制度

李丹 胡新峰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凝神聚气的精神标识,汇集了全体中国人民的理想夙愿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文化建设中居于引领地位。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高校文化建设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文化制度体系,通过确立制度思维方式、构建制度运行机制、完善制度运行保障、彰显制度运行效能,构建效能评价体系,使高校文化建设的制度化体现在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中,体现在文化治理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中,推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制度;建构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2.007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1)02-0030-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制度明确提出来,这是全党坚定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充分体现,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探索和认知到达一个新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溯源于中华文化沃土,熔鑄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攻坚克难的伟大实践,汇集了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凝练,是对当代中国精神意蕴的集中彰显。高校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和导向,发挥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推动高校校园健康和谐发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每位师生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通过制度治校、文化育人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化的重要意义

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制度化,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校园文化,凝神聚气、强基固本,提升高校文化建设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实现立德树人制度化转向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化有利于提升高校现代化治理能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制度形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建设的有效引领,为新时代推进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深入发展夯实制度基础,也为高校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出新的更高的文化制度建设要求。在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探索实践中,高校深化和开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化建设,既是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抓手。高校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需要人们在主观努力的基础上,探寻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和内在动力,通过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建设涉及法律、制度、体系、机制等协同运作的系统工程。在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总体设计中,发挥各项制度的协同联动效能,增强全社会对制度有效运行的广泛认同,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在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发展中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高校的文化建设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一套科学规范、治理有效的文化制度体系,以社会主义先进校园文化涵养青年学生、化解高校治理中的复杂矛盾和问题,通过发挥以文化人的制度效能,创新治理理念、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者素养,从而推进现代化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2.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化有利于培育青年学生价值观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它既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又为推动高校各层面和各领域的文化建设提供价值遵循和内涵支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需要具体制度保障。制度具有文化属性,体现一定的价值观,又具有强制性,既有褒扬、约束、规范和惩罚功能,也有引导、塑造人的价值功能。[2]因此,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需要在现代化治理的思维框架下进行,并通过制定相关制度予以保证。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化,对于加强具体制度建设和制度实施,规范和指导青年学生的行为实践,坚定青年学生的价值观自信具有重要意义。青年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建设的开拓创新者。青年学生价值观自信的培育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学习和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与精神内涵,从中汲取核心价值观及其所蕴涵的价值取向,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与精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理解和感悟,提升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能力和价值观践行效度。

3.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化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风险治理的有效保障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层面广为接受的价值标准,代表着这个社会较为稳定和集中的思想观念,体现着社会发展水平与社会文明程度。“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均建立在一定的意识形态基础之上,明确的意识形态性与坚定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国家治理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3]当前,中国社会呈现出文化多元化、多样态的发展趋势,其中以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影响较大,对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这些错误的社会思潮假借传播科学和信仰的自由外衣,歪曲了正确的价值导向,消解了大众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动摇了高校师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严重侵染了高校的文化生态环境。因此,结合当前世情、党情和国情的深刻变化,研判高校意识形态的总体态势,加强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具体制度建构,通过深化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排查、分析研判、舆情报告机制;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合理诉求,进一步更好落实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舆情信息月报制度、定期开展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建立健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审查备案制度以及建立各类报告会、研讨会、论坛、讲座等活动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具体举措等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有效融入和贯彻,成为引领高校文化建设的深层内核,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风险治理提供有利的制度保障。

4.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化是对高校文化建设规律深入探索的必然选择

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研究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高校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愈加丰富。但是,对于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研究,多数还体现在“宣传标题”和“宣传口号”等实践教育层面,对理论认知的探索还停留在从文化建设实践中总结经验性认识提升为理论蕴涵的表象层面。缺乏从高校治理的视角探讨价值引领文化建设的规范、制度和机制的操作、运行研究。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的软实力价值日益彰显,价值观育人在中国发展大势中不断深化发展,展现出新的发展活力。党的十九大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着眼点,强调时代新人应当作为价值主体在弘扬和传承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4]时代新人的价值认知、价值选择与价值转化对民族复兴具有重要影响。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要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具体制度、机制,通过制度的完善和运行,对时代新人行为实践形成有效规范和约束,引导他们对社会舆论作出正确价值判断与选择,在当前价值观多元化发展态势下坚守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认同。可见,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化,符合中国改革发展大势和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趋势,是对高校文化建设规律深化研究的必然选择命题。

二、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化的基本思路

新时代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化要立足时代特征、中国国情和高校发展实际,深刻把握青年学生思想热点和变化规律,从现代化治理的视角,探析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化的丰富内涵、总体特征和制度建设,为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制度化转向提供思路指导,进而推进高校文化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1.要明确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化的基本内涵

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化既是一个理论命题,又是一个实践命题。首先,作为一个理论命题,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化研究,要在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观点释义的基础上,创新性地研究制度建构下的价值导向问题,探索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主客体关系、特征、载体、方法等基础理论。从高校治理的视角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文化制度内涵,阐释以文化人与制度育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化还是一个实践命题,这就要求它的实践进路必须具有突出的实践导向和执行效力,使价值引领的制度化在具体的实践导向下不断创新、完善和发展,最终形成具有操作性和执行力的实践方案。具体而言,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化的实践探索,包括对具体实践方式、实践环节、实践规律、实践路径等实践问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实践蕴涵。总之,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化,在理论与实践的互促下,不断完善和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彰显出突出的内涵和价值。

2.要把握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化的总体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共同价值表达,对高校文化建设具有凝心聚魂的重要作用。而这种效用的彰显需要依照具体的文化制度来展开。由此可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需要坚实有力的制度作为保障。理清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制度逻辑,把握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化的总体特征,是高校开展文化治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制度化具有规范性、法治性、常态性的总体特征。首先,规范性。制度作为一种行为规则,能够限定人们行动的手段以及相互交往的限度。高校文化制度的规范性,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强制执行规定,能够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效用得以实现并取得实效。其次,法治性。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或组织内部人们总体诉求的综合体现。高校的文化制度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价值体认是一致的,体现了高校师生的共同意志,凸显了高校文化治理的权威性。最后,常态性。高校的文化制度是全体师生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高校文化治理体系,一经制定便会稳定、持久地发挥作用。因此,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制度转向,必将固化为每位师生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

3.要完善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具体制度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具体制度和机制研究,是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化的重要研究内容。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化是一个丰富的研究体系,其中既包括宏观制度建设研究,也包括实际工作中的微观制度、机制研究。自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课题以来,学界对于文化建设制度、机制的微观研究越发凸显。许多学者结合所在学校实际,从多年来高校文化建设的工作实践出发,从小角度切入,提出了许多创新文化建设工作机制的建议,表明高校文化建设制度化正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由此可见,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化是契合当前研究趋势的重要时代课题。通过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等具体文化制度的建设,进一步探索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化的实践探索

現代化治理背景下,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加强制度机制的建设。加强这一领域的实践探索,需要从确立制度思维方式、构建制度运行机制、完善制度运行保障、彰显制度运行效能构建效能评价体系五个方面,使高校文化建设的制度化体现在文化治理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中,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中。将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制度化转向真正落到实处,把这个制度坚持好、巩固好、发展好。

1.在制度实践中确立制度思维方式

众所周知,人们的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是受一定的思维方式支配进行的。在高校文化建设的现代化进程中,高校师生确立制度思维方式,是运用制度方式持久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效用的前提。制度思维方式是从制度视角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的理性认识方式,是人们在制度思维框架下按一定结构、方法和逻辑,把思维诸要素结合起来相对稳定的思维运行样式。[5]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时代课题,要求广大人民确立制度思维方式,自觉地以制度、法治规范权力,从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制度效能。在微观领域,高校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同样需要广大师生在制建设中确立制度思维方式。一方面,高校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制度化过程中,要提升广大师生运用制度的自觉性,提高运用制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文化建设制度的贯彻落实过程中,通过发挥文化制度的规范和激励效用,帮助师生养成自觉自律的行为习惯,进而转化为制度思维方式。

2.在协同联动中构建制度运行机制

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制度设计与制度运行不仅是思想工作者或学生工作部门的事情,推动高校文化建设工作体系和制度运行机制的建设,需要加强和完善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协同联动。一方面,要围绕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构建高校“党政协同、部门院系协同、校内校外协同”的协同建设格局。加强校内文化建设各领域、各层级的联结互动。首先,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制度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需要通过加强高校治理工作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和统筹安排,通过各职能部门的联动效应,构建价值引领文化建设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其次,要有效地调动各个层级参与高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包括教师、管理干部、辅导员、青年学生在内各个层级力量参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从学校到院系、班级,从校党委行政到各职能部门,需要统一思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与文化建设融会贯通,完善协同共管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构建国家、学校、社会、家庭等外部的循环体系,首先,从国家到省市、从部委到学校,需要在相关政策制定、文件落实、问题聚焦、难题解决等方面加强协同联动,为高校文化现代化治理提供与时俱进、遵循规律、科学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其次,不断开发新的校外文化资源,拓展多元化文化建设内涵,建立共享共商共建的资源平台,以利于外部资源助推高校的以文化人建设,并提供有效的机制保障。

3.以共同合力完善制度运行保障

引导高校文化建设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一系列有利于制度运行的保障机制,获得师生、组织、管理等各方面的有利支持,这是高校推进文化治理的基础,也是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制度要求。首先,提高高校师生对文化制度的认同度和参与度。这是保障制度运行的主体条件。高校师生是在文化建设中保证制度正常运行的主体,只有在人与人的交往实践过程中,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要使价值观优势转化为文化建设的引领效能,首先要形成广大师生对文化制度的高度认同,加强师生对制度贯彻和落实的参与力度,形成师生对制度规范的自觉约束。其次,构建领导高效、责任清晰、保障有力的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当前,高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是建立健全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以此为据,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制度优势,完善领导体制、建立责任体系、健全检查制度,从而完善高校文化治理体系,提升高校文化治理能力。最后,还要加强长效机制的研究和建设,在高校文化效能评价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实践工作中形成一种累进和改进的机制,从而推动高校文化治理体系的长效化发展。

4.以制度优势彰显制度治理效能

新时代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的有效引领,不仅要发挥价值观宣教的软实力,更要强化制度执行硬性效力。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制度执行效力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必然要求,是对社会内部各要素间内在联系的现实反映。制度建设的价值意蕴表现为,在人类交往实践过程中,通过规范、约束、引导个人言行,维持社会秩序,减少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制度运行实施是一个组织、制度和行为有机互动的过程。制度运行的有效性依赖于制度的稳定性和科学性,有效的制度运行应以制度的权威性提升治理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在治理实践中逐渐形成治理共识和制度共识,并将制度共识逐渐转化为制度优势,将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制度本身以及制度的实施和贯彻过程,不仅有规范和约束作用,而且有教化和引导作用。只有在注重宣传教育的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治理体系,体现在治理过程中,才能以制度形态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效能。在高校发展建设中,使制度建设与社会现实相协调、相适应,通过完善理想信念教育的制度化、文化实践活动的法治化、诚信建设的规范化等文化制度建设内容,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有效引领,以制度建设的动态发展持续彰显制度治理效能。

5.构建效能评价体系助推高校治理的长效化发展

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化需要完善質量评价工作。质量评价是实践工作的标尺和指引,高校文化建设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离不开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高校文化制度的建设与运行,需要通过效能评价体系,对高校文化建设治理工作的质量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估。构建效能评价体系,要以满足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满足高校师生的发展诉求为标尺,以检验文化治理效能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为主旨,通过树立先进的评价理念、确定科学的评价目标、设计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运用科学完备的评价方法等,形成科学完备的效能评价体系。此外,效能评价体系的建构,还要善于总结各项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为其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制度建设提供导向和依据,通过“制度设计—制度运行—制度完善—制度运行”的循环运作,有效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03.

[2][5] 徐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J].红旗文稿,2020(4):38,39.

[3] 冯刚,高会燕.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时代蕴含[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22.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责任编辑:孙 皓]

收稿日期:2021-03-03

基金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研究”(20ZDA017)

作者简介:李 丹(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胡新峰(1977—),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制度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某些单位的制度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