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文学创作之我见

2021-06-02 17:59曹宇翔厚夫蒋登科阿探毕艳君江锦灵刘天宇胡勇
延河·绿色文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学创作精神

曹宇翔 厚夫 蒋登科 阿探 毕艳君 江锦灵 刘天宇 胡勇

之所以今天要重谈主旋律文学创作这个不算新鲜的话题,是因为主旋律文学创作无论在表现形式、思想价值、艺术水准等方面目下已呈示多样化的特质,它丰富了文学生态样式,以其鲜明的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着人们的情感世界与精神归宿。譬如近年影响巨大的军事题材、反腐题材、历史题材等等一系列文学作品与影视剧作,将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或古往今来的历史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等等得以淋漓尽致地深刻反映。它大胆而直接地切入现实,特别是通过文化政治意义对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开拓性、创造性的挖掘,为我们构建了新的文化空间,凝聚了民族精神,激发了爱国情怀,同时向我们提供一定的反思意识。主旋律文学创作虽有它的狭隘性,但文学观念上的不断更新、艺术性的日臻成熟,突破了文学旧框的局限,摆脱了以往的美学禁忌,日渐闪烁出它持久而独特的光芒。

——王琪

曹宇翔

山东兖州人,现居北京。曾军旅生涯多年,大校军衔,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获第二届、第三届青年文学奖、星星诗刊奖、鲁迅文学奖、长征文艺奖、中国长诗奖等奖项。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主旋律肯定不是那些陈词滥调,不是过去的老式假大空,也不是新型假大空。受到人们喜爱的文学作品,都应算主旋律。诗人每写出一首好诗,就是为人类做 了一件好事。那是安慰、鼓舞、温暖、力量和信心。那是指给人看尘世的万般之美,用诗句阐明的爱,一颗心告诉另一颗心。好诗给人暖意,给人光明,让人热爱生活,而不是更痛苦,更绝望,世界一片黑暗,生活了无生趣。好诗自有人喜欢,说不定在人海彼岸,你诗歌的蝴蝶翅膀一呼扇,会在许多人心中掀起意想不到的波涛。我记得许多诗人光彩照人的诗句,连着命运,连着一颗心。让人对生命、对生活、对世界,有了更深广的爱。特色鲜明、性格饱满、不可复制、撑起诗篇,看一眼我们就能认出诗人面容,叫出他们名字。写作和阅读就是反复地活。人间美好,来到世上多么不易,活一次怎么能行。我们现在也许什么都不缺,可是生命里若没有或喜悦或怅惘的深情歌声,这人生,该是多么寂寞。就在此刻,又一个季节铺天盖地滚滚而来。泛绿枝头的鸟鸣,冰河开裂的声音,我们迎向阳光的好心情,都可以统一称作春天。

厚 夫

本名梁向阳,延安大学路遥与知青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延安市作协主席,著有《路遥传》《重回历史现场看文学现象》《当代散文流变研究》《走过陕北》《陕北味 故乡情》等著作。

鲁迅先生曾言:“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光。”主旋律文艺对民众精神的引领作用,自然非常重要。主旋律文艺作品的题材非常丰富,这里只谈谈拥有“延安”元素的主旋律文艺创作。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成就伟业的革命圣地,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正因为有这样合理而合法的理由,使得延安了拥有丰富而深厚的革命文化资源,也使得它成为文学、美术、音乐、戏剧、舞蹈、影视等众多艺术形式所争相挖掘与表现的对象。从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以延安的名义整合历史资源而形成的艺术作品已经不计其数。

然而,毋庸讳言,目前许多拥有“延安”元素的文艺作品故事简单化、人物图谱化,未能表现出复杂历史背景上复杂的历史状态与复杂的人物心灵。如何创作出经典的主旋律主题的作品,不仅要深入历史现场,还要回到历史现场。恩格斯曾提出用“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分析和评价作品。他所言的“历史观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即把作为精神现象的文学活动放置在一定的历史语境里、历史范围内和历史结构中进行解读和阐释,才能得到正确的深刻的评价。我国文艺评论家陆贵山先生发挥这一观点,提出“只有把作家的創作和作品置放到所属的历史结构中,才能凸显历史精神,才能真正把属于历史的东西还给历史”。目前,一些拥有“延安”元素的主旋律作品故事套路老旧,缺乏创新。如何“凸显历史精神,真正把属于历史的东西还给历史”,还需要认真探讨。

其次,许多拥有“延安”元素的文艺作品热衷于追求史诗性的宏大叙述,而忽视了对于“延安十三年日常生活”的展示。文艺作品中的日常生活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更能直击读者的心灵。我以为,有远见的文艺创作者应该注意到这块尚未开掘的富矿,譬如以一位进入延安的一位普通进步青年的视角来表现延安的新生活、新天地,则很有意味。

再之,表现革命历史逻辑的细节不够,说教意味严重。商业之道的法则是“细节决定成败”,其实革命的逻辑也是如此,革命成功的每一步都是以诸多丰富的细节所铺垫与堆垒的。一些所谓的革命题材的文艺作品充其量是粗制滥造,漏洞百出,经不起读者与观众的推敲,焉能达到宣传革命、弘扬主旋律的功能?我们不避讳文艺的教化功能,但是这种教化功能必须是在合理的载体上呈现才更有力量。

延安是中国革命重要符号,在今后的文艺创作中还将会大量表现。我们期待着更多拥有“延安”元素的、有丰富魅力的文艺作品不断问世。

蒋登科

文学博士,中国作协会员,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重庆市作协副主席。

关于主旋律文学和非主旋律文学,我们可以有很多比喻,很多联想,而且都和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关。世界很丰富,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甚至还有很多我们难以想象的微观构成。

世界并不只是拥有一种构成元素,否则就会很单调,甚至会显得苍白。

多样化、多元化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大小对应、虚实相生、黑白协和、阴晴变化、春秋更替、生死轮回……都属于多元化的范畴。有大江大河,必有支流;有遮天大树,必有枝丫;有参天古木,必有伏地小草。每一种存在都给世界带来生机、活力和丰富性。

文学也是如此,多元是其基本特征。

所谓主旋律文学,也可以称为主流文学。它关注当下的时代、主潮,是对当下的人文精神、心灵状态、价值观念、到的理想、发展趋势等的文学书写。对主旋律文学的界定,主要不是从艺术的角度去考察和评价的,而是从文学所揭示、引导、蕴含的价值观念、思想导向等主题特征去确认的。有时也会涉及到题材、人物、话语方式、情感状态等元素。毫无疑问,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旋律,时代的引领者也都希望文学关注和书写主旋律,以精神的方式关注和引导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行进方向。在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中,每个时代都留下了记录那个时代的佳作,我们可以循着文字的缝隙,穿行在遥远的故事中,感悟和思考每个时代的风尚、情感、价值观,由此总结人类精神发展的独特轨迹。因此,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的角度考察,每个时代的主旋律文学都是不可或缺的,也都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

主旋律文学并不容易写得出彩,如果只是为了表达主旋律理念,而忽视了这种理念的承续性、延展性,就可能使文学成为图解理念、观念的存在,而缺少艺术性、创造性。因此,如何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关注时代、书写主潮,创作出具有现实性、艺术性,又能够超越时代,最终成为经典的作品,是对作家的创造力的考验。

同时,我们还要记住,以辨证的眼光看,世界的和谐、活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多种矛盾所形成的张力在发挥作用。丰富的历史、文化发展告诉我们,有主必有次,有大必有小,只有主次、大小形成了多元、和谐发展的张力,一个时代及其文学才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没有支流,大江大河就没有源头活水;没有枝丫,大树就难以成为真正的具有生机的大树;没有小草,就没有层次分明的森林、广袤的沃野。因此,在肯定主旋律文学及其价值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否定其他一些文学思潮、艺术探索在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它们可以使文学发展更加丰富多元,可以使文学的观照视野更加开阔、细致。在这样一种文学发展的氛围中,我们既可以读到高山、大河,也可以欣赏到小丘、小溪、小花小草;既可以感受到时代的博大,也可以体悟到内心的丰富、细腻。

阿 探

陕西岐山人,陕西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作品》特约评论家。文学评论见于《文艺报》《文学报》《文学自由谈》《长篇小说选刊》《长江丛刊》《时代文学》等多种报刊。曾获2019年《作品》优秀评刊员金奖;2020年《作品》十佳评刊员银奖等。

或许,处在一个多元价值激荡、文艺形式与流派多样、强烈凸显个性化的时代,更应该大力重视与强调主旋律创作。主旋律是不仅属于国家意识形态,更是民族的核心精神承接,它联结着凝聚着亿万国人的共同情感。优质的主旋律作品,是能够超越时代的阻隔,彰显着它的精神震撼。比如《平凡的世界》,不仅感动了几代人,更是感动了几代大学生,更重要的是,它确立真善美与大爱的永恒高标,铸就了一种精神的纯粹与纯美。

主旋律创作,是具有思想导向性引领意义的创作模式,是守正创新的艺术探索与实践,更是对国家政治导向正确理解的一种艺术化表达,是合时而作的时代性广延,亦是一种属于人民的创作。至真是文学的最高表达,主旋律创作必须有现实投入的情感体验奠基,有创造性艺术构成,有撼动人心的真切。主旋律创作不是僵化的说教,必须以全然的人文情怀投入,突破题材及主题浅层理解,有介入精神内质的过程,实现情感与灵魂的在场,实现对肤浅的洞穿。事实上,主旋律创作是有难度的创作,它在艺术构建上要求则高,怀抱功利之心的创作,只会沦为庸俗的粗制滥造。

主旋律创作,应该在如何处理“现实生活、精神真实和艺术升华”之间关系上有所作为。如关于扶贫题材,朱朝敏的非虚构文本《百里洲纪事》,以现实生活为起点,超越物质层面,介入了被帮扶者的精神真实,最终抵达了精神救赎层面,实现了非虚构的小说化表达,值得借鉴。

毕艳君

土族,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文学研究员,先后在省内外期刊和报纸发表成果百余项。作品曾获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三等奖、青海省首届文艺评论奖二等奖、第四届青海省青年文学奖、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合作出版专著8部,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

今日之中国,对外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内则是刚刚走过改革开放40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20年决胜全面小康建设与决战脱贫攻坚圆满成功,2021年又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面对壮阔历史显现中国大国之气象、中国之精神和中国力量的时代。

回顾百年征程,中华民族奋进的历史都在文学艺术中留下了最真实和最美好的写照。中国走入新时代的现实告诉我们,当下的主旋律创作更是恰逢其时。走过百年征程的中国一路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历经磨难终于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与时俱进的主旋律文艺创作,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将以其创新发展充分呈现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和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创作新风尚,

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新时代主旋律创作体现出崇高的美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些都凝聚为崇高的美学精神,以真、善、美的追求在我们的文艺作品中闪闪发光、凝聚力量,并锻造出自己鲜明的审美特征和精神价值。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旋律创作更大程度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无论是富有张力的文字叙事,还是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表演亦或是富有想象力的优美曲调,主旋律创作通过精彩的故事、丰满的人物形象、生动的语言都以不同的审美价值鼓舞和引领着广大文艺工作者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为追求。也正是这样的创作才有影响力、感召力和生命力。

江锦灵

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散文·海外版》《星星》《星火》《回族文学》《中国校园文学》等百余种报刊。获第七届“井冈山文学奖·文学新锐奖”。

主旋律文学创作,主要从题材上另辟一道文学风景,乃文学家族里较为正儿八经、正义凛然、正道直行的那位。主旋律文學:首先是文学,其次才主旋律。创作过程依然私人化构思为主,遵循文艺创作规律,秉持文学性的本色,谢绝强权干扰与政治绑架,只是表达对象乃主旋律。

创作队伍须擦亮眼睛甄别,婉拒投机取巧者混入。创作者须具备殷实的生活经验或采风体验,做足功课,至少熟悉时代背景和相关政策,了解相应的专业知识。比如创作军事题材方向的,需了解战略战术、军工企业、情报、武器等方基本知识,否则,难免硬伤,更缺乏表达底气,减损此类题材作品应有的质地和气息。

案头工作备好,只是创作前提。主旋律文学创作已有比较成熟的文学体例,要出新意,务必借助海量阅读,既为借鉴,也为排除已有创作模式与内容。勇敢也必须打破藩篱,建立新的叙述秩序,方有存在价值。若无效重复,宁可搁笔。

确立新范式,还要从人物和情节寻求变奏乃至突破。不可否认,多数主旋律作品难以为广大读者青睐,除了结构的模式化,还有人物的脸谱化、情节的套路化。甚至读者看了开头,就能谙熟过程和结尾,或因内容和主题陈旧,有隔膜,不走心,很难引发共情。

人物形象警惕非黑即白、黑白分明,笔触要深入内心纹理,呈现性情的复杂与纠结,包容人物心理的各种因素,贴近现实生活和真实人性。情节切忌套路与僵硬,要有曲折、弧度和温湿感,若还能设置悬念、经营节奏更佳。

刘天宇

2000年生,辽宁抚顺人,现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作品及评论见《作品》《中国青年作家报》等报刊与光明网等媒体,曾获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严格意义上讲,“主旋律”的命名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九十年代中期正式地文艺政策化。然而当我们将这一概念置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中,不难发现主旋律文学与50-70年代文学是相通的,并且可以追溯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的文艺方向,甚至在左翼文学中或称“主题先行”的创作观念也不妨被视为这一概念的来源。由此,主旋律文学存在的合理性事实上无需多言,在过往作品的实践之上,当下的主旋律文学创作如何在美学风格和叙事技术上有所创新,则是我更为关注的。

传统的主旋律文学以及上述文学史视野中的相近作品是高度政治化的,着力表现宏大场景、宏大概念,往往难逃符号化图式化的窠臼。近年来的主旋律作品尝试将高度政治化的内容还原回生活层面,通过对宏大场景与概念的节制以及技术化转写,使得它们自然流淌进读者的阅读观感中。其中颇为常见的“转写”实现方式是用高尚而真挚的“情”来填补政治符号减省后的空缺,也就是将人物的反常理行为归于“情”的驱使而不只是某一种口号的启示。这种“情”也会替代为道德感或对缓解道德焦虑的需求,在提升作品合理性与接受度的同时不失弘扬正向价值观的努力。除此之外,如麦家打通主旋律的革命历史小说与悬疑小说的边界,又如何常在《浩荡》、齐橙《大国重工》等作品以网络文学形式书写主旋律题材,在类型上揭示了主旋律文学创新的另一种可能性。

胡 勇

教师,现居云南曲靖。有诗作及散文诗刊于《散文诗世界》《绿风》《散文诗》《滇池》等期刊。

文学的根本功用在于渗透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激励人们不断进取,追求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而主旋律的作品,更加具备永久的精神源泉。因此,创作主旋律的作品,应该成为每一位有良知作家的不懈追求。

其一,唯有时代的主旋律,最能振奋人心。每个个体都是时代的一份子,个体的言行举止,跟上时代主旋律的步调,便成了主旋律中动人的音符和乐章,合奏出振奋人心的主旋律。每一位作家,既是时代主旋律的演奏者,更应该成为主旋律的表现者。一个置身事外的作家,不能写出表现主旋律的作品,必將被读者所抛弃,最终也会被时代所抛弃。

其二,唯有时代的主旋律,能够激励读者不断进取。时代的大潮,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细腻生动的素材,只要将这些素材加以整理、提炼和加工,便能创作出让读者欲罢不能的好作品。从而激励读者不断进取,这应该是每一位真正作家的初心和使命。惟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作家,才有可能不被时代所抛弃。

其三,唯有主旋律的作品,更能吸引人和打动人。写作者如果不考虑受众(读者),作品存在何用之有?唯有主旋律的作品,更能吸引人和打动读者。因为每个置身其中者,最为关心的无疑是自己见证和经历过的生活,而这些见证和经历,普通人常常会“不识庐山真面目”,经过作家的提炼和加工而成的作品,可以让读者从更新的角度审视当下,更好地展望未来。

总之,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生活在世外桃源,作家更是如此,因而主旋律作品的创作,应该成为作家创作的主调。唯有如此,才是对当下和未来负责,才会无愧于时代赋予作家的使命。

栏目责编:马慧聪

猜你喜欢
文学创作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Jazz
拿出精神
文学小说
文学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