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焦点、主因与破解

2021-06-02 11:05饶丽娟洪強刘秀光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6期
关键词:市场需求结构性矛盾

饶丽娟 洪強 刘秀光

[摘           要]  中國高等教育“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是当前高等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探索破解矛盾的重要方法是高校分类发展,而分类发展的实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重要性在于,实现高质量和合格的教育产品供给与高质量和合格的教育产品需求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高校分类发展也是政府对高等教育实施“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政策的具体体现。对于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高校分类发展的方向是向应用型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    键   词]  高等教育;供给侧;需求侧;结构性矛盾;分类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6-0020-02

教育包含供给侧(或供给)和需求侧(或需求)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育供给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产品——人才,于是就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果教育的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相等,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就达到了教育产品供求的均衡状态,否则,就是教育产品供求的非均衡状态,而出现非均衡状态则是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不相等。

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有偏重于供给侧,如扩大高等教育机构规模的“供给管理”,有偏重于需求侧,如增加招生名额的“需求管理”,而更多的则是既注重供给侧改革和“供给管理”,又注重需求侧改革和“需求管理”。

中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优化、升级经济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高等教育既然是教育产品(人才)的供给,则应该配合宏观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审视其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并对此进行改革。

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是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焦点、主因与破解。针对高等教育“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以高校分类发展作为破解矛盾的主要方法。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高校分类发展的方向就是向应用型转变,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致力于培养高质量和合格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焦点是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

所谓产能过剩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的生产能力强于消费能力,是供给大于需求的具体反映[1]。产能过剩将导致“增长型衰退”。这是因为,一个经济体虽然在增长,但增长速度不足以赶上该经济体产能的扩展,于是闲置的机器和失业的工人越来越多,就会出现增长型衰退[2]。

尽管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刚性的,但在现实中高等教育却存在产能过剩问题,而相对于产能过剩就意味着“需求不足”,这就构成了高等教育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高等教育产能相对过剩的背后,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表现为需求不足。这种需求不足是指,在就业市场上一部分专业的毕业生已经趋于饱和,使这些毕业生就业形势堪忧,而有的毕业生处于结构性失业状态。

高等教育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主要来自高等教育的供给侧。因为毕业生总是依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选择工作岗位或职业。若选的工作岗位或职业距离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较远,企业就不太欢迎那些“用所非学”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在一定时间内就业的几率会降低。要提高就业率,就需要在岗前或者工作岗位上重新学习,但这都将额外增加毕业生或企业的成本。

二、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主因是片面迎合市场需求

现代社会的知识和信息爆发式增长,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针对经济社会的这些变化,高等教育理应紧跟人才的市场需求。因此,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正确的。不过,市场并不总是理性的,而“市场需求”也往往带有某些“欺骗性”,并可能由此带来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合意的结果。片面迎合当前的市场需求,是造成高等教育产能相对过剩的重要原因。

之所以片面迎合当前的市场需求会造成高等教育产能相对过剩,是因为新的商业模式一经出现,市场对这些新商业模式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会急剧增加。在此情况下,人才的市场需求更像是一种“价格”的上升。于是,促使高等教育为解决当前的市场需求,加速培养并供给社会急需的人才,颇有“需求创造供给”的意味。此时,教育产品(人才)的供给显得富有弹性(“价格”上升1%导致供给量的增加大于1%)。在高等教育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十字交叉图”中,供给曲线的形状变得平缓。

在旺盛的人才需求的驱使下,不少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就更多地以当前的市场需求作为主要依据。当发现某专业的市场需求表现紧缺时,不少高校在并不完全具备包括师资力量在内的教学条件的情况下开设新专业,这种过度迎合市场需求的后果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或者称之为“注水”,由此也引来了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质疑之声,这些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对此引起高度重视。

高等教育资源是稀缺的,因此高校如何最优化地利用教育资源供给教育产品,这其中就存在一个对专业设置的取舍问题。最优化的原则是放弃当前不具备教学条件导致人才培养质量“注水”的那些专业。同时,不能盲目和无序地扩大规模。在经济领域,随着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成本的上升会出现“规模不经济”,其直接表现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注水”。

2005年,中国15所民办院校(含独立学院)申格为本科层次,除当年河北影视艺术学院(筹)外(首批2个本科专业),其他高校均于当年获批5~6个本科专业。经过14年的发展,各校的专业规模增速迅猛,以上近60%的高校专业数达40个以上,年均增长率为14.51%。其中,个别高校的专业规模已达到75个,年均增长率为19.77%。

办学规模扩大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以及教学设备不够齐备等的窘境。不少高校为了扩大规模拼凑“资源”来增设新专业,其总体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可想而知。

三、破解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一)政府切实推动高校分类改革与评价

破解结构性矛盾的外部因素,是政府推动的高校分类改革与评价。高校分类发展是破解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前提。在高校中,有公立大学和民办大学,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以及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等的分类。高校分类发展的重要目的,是按一定的标准如高校所承担的主要职责进行划分,为不同类型的高校健康发展开辟通道。

高校分类最重要的管理创新之处,是政府对高等教育实施的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政策。其政策效力要体现的是:宏观方面能够有的放矢地给予政策支持和有效管理,微观方面各高校可以准确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总之,高质量和合格的教育产品供给与高质量和合格的教育产品需求,实现高等教育产品供求的均衡,主要(不排除市场的力量)依靠政府实施的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政策。

要解决高等教育产能过剩,就必须对高等教育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人才供给与需求相适应,实现教育产品供求的均衡。在高等教育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中,高校是人才的供给地,既然高等教育供给侧的结构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有效地匹配,那么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就势在必行,而优化结构的首要环节就是高校分类发展。

高等教育的合理架构是一个序列,该序列应该体现出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层次,如专科和本科高校等。各个高校只有在高等教育的架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有利于明晰发展的方向。当然,高等教育的架构不是凝固和永恒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处于较低层次的高校可以向更高层次发展。正如经济学家所言,世界之所以有前进的冲动,靠的就是有人不安于现状[3]。

(二)人才培养既要关注当前更要着眼未来

破解结构性矛盾的外部因素,是人才培养既要关注当前更要着眼于未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其中蕴含的重要思想是,教育在本质上是一个长期问题。因此教育既要关注当前,更要重视未来。如果高等教育片面迎合当前的市场需求,纷纷开设某些看似社会急需的专业,严重同质化的专业的毕业生会充斥就业市场而导致过剩,也拖累了这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几年来教育部先后撤销了那些不適应社会需求、专业特色不鲜明的本科专业。

被撤销的那些专业所隶属的高校,是属于(至少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具备开设这些专业的高校。教育部的做法是对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措施,而对那些被撤销专业的高校来说,卸下包袱更有利于“轻装上阵”,增强教育改革的动力,避免因产能过剩而走向增长型衰退。

社会对高等教育寄予很高的期望,但长期以来许多行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如全科医生、精算师和电脑软件工程师等。因此,高校有责任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但这不等于片面迎合社会需求。如果片面迎合当前的市场需求,高校(尤其是大学)就只是社会需求的被动跟随者,而不是科技与社会进步的创新者和引领者。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既要关注当前,更要重视未来。如何权衡两者之间的平衡,是摆在高校面前并且应认真厘清的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障碍,难以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供给所需要的人才。因此,高等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高等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高等教育产能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高等教育产能相对过剩,既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又是人才培养质量没有充分满足社会需求的表现。对高校的正确分类,在宏观方面能够有的放矢地给予政策支持和有效管理,在微观方面各高校能有效权衡人才培养的当前与未来取向关系,避免短期行为,是破解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主要视角。

参考文献:

[1]刘秀光.中国经济产能持续过剩与货币供给路径[J].济南大学学报,2011(2):53-56.

[2][美]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M].刘波,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美]E.雷·坎特伯里.经济学简史:处理沉闷科学的巧妙方法[M].2版.陈叶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编辑 原琳娜

①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分类背景下广东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理论与实践”(编号:GD18XJY04);广东白云学院重点平台“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中心”(201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饶丽娟,女,江西九江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洪強,男,江西吉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刘秀光,男,山东青州人,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学。

猜你喜欢
市场需求结构性矛盾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
资产结构性盈利能力分析
A Private Practice
矛盾的我
“矛盾多发”可怕吗?
结构性理财和结构性存款有哪些联系及区别?
结构性存款变局与出路
2018年一季度中国理财市场需求潜力地区排名
面向市场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