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关系,需要理性

2021-06-04 18:28
南风窗 2021年11期
关键词:欧方洛夫斯基中欧

中国与欧盟的关系,最近出现了不少的“情绪”。这些情绪,掩盖了双边关系中的真问题,即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构建可持续、健康的中欧互动新模式。

最為突出的表现,是去年底谈妥的中欧投资协定,在欧盟的审批遭遇挫折。5月4日,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洛夫斯基对媒体表示,由于欧盟与中国相互制裁后双边外交关系恶化,欧盟委员会争取批准该协定的行为事实上已经暂停。

数小时后,欧盟委员会发了一份新闻稿,对东布洛夫斯基的表态作了“澄清”,称他的话被“断章取义”,“促成协定的根本原因仍切实存在”。新闻稿表示,协定须经法律审查和翻译才能进行下一步程序,但这个核准过程不能和欧中关系整体的发展分割开来。

无论怎么解读,都很难看出乐观的迹象。中欧投资协定的签署,需要欧洲议会批准。虽然被制裁的议员只是极个别,但在目前中欧关系整体氛围不好的背景下,他们的声音被成倍放大,客观上挤兑了理性的声音。

中欧投资协定历时7年,经过35轮谈判才最终谈妥。毫无疑问,双方都是在从战略高度,以务实的心态看待这个协定。如果协定在欧方搁浅,显然是对战略、务实思维的背离,对中欧来说绝对是双输。

西方政治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竞选考虑挤兑战略思维。中欧投资协定在欧盟遇到的问题,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东布洛夫斯基作出那番表态后,今年9月后将退出政坛的德国总理默克尔,选择了继续力挺协定:“虽然(协定)的批准会遇到很多困难,但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业。”

但是,明年将面临连任竞选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到目前还保持沉默。要知道,去年底协定谈妥后欧方与中方领导人的视频会议中,马克龙是在场的。他的在场显然是在给协定“背书”。或许是不想给反全球化的政治对手勒庞提供选举弹药,马克龙选择“隐藏”自己作为政治家的战略思维。

除了竞选政治,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是美国因素。具体地说,是当下欧洲政治对拜登入主白宫的情绪化反应。去年拜登当选后,欧洲的反应是“松了口气”。尽管较为主流的观点是,拜登的当选不意味着跨大西洋关系能回到过去,但是外界可能低估了美欧怀旧情绪的政治能量。

5月6日,德国绿党领导人安娜琳娜·巴尔博克表示,如果她当选,德国的对华政策将与拜登总统非常接近。虽然她今年大选后成为德国总理的概率不大,但是绿党在德国的民调支持率,一直在提升。

目前正在美国国会推进的《战略竞争法案》,表明美国把对华战略竞争视为“时代主题”。虽然欧盟依然会坚持战略自主,但不能忽视欧盟外交与美国对华战略,在客观上形成的“配合”。

今年9月,欧盟版“印太战略”将出炉。在2020年中国GDP总量与整个欧盟相当、日本只相当于中国“零头”的背景下,欧盟的印太视角,不可能只局限于经济机遇。而在像供应链安全、外来投资审查等领域,在政策上欧盟都与美国有着相当的相似性。

但与美国以战略竞争为时代主题不同,欧盟包括对华政策在内的总体战略,更倾向于全球治理。换句话说,如何与中国共存,欧盟的态度比美国更真诚。

中欧关系走出情绪化,需要把借鉴历史与直面现实结合起来。让“政治”成为双边关系的主题,是在偏离理性。

所以,中方有必要理解新冠疫情冲击下,欧方对供应链安全性的担忧,通过接触、谈判来解决问题。中欧投资协定,不能只从中国寻找外部发展机遇层面理解,它更是中国推进高水平开放的承诺和决心。这一点,欧盟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欧方也应明白,无论疫情如何影响国际政治,中国在主权问题上不会有丝毫弱化。冷战时期,欧洲的外交几乎是美国外交有机构成部分时,中国也没有在主权问题上妥协,如今欧洲国家有什么理由相信,中国会拿主权做交易呢?

至于欧盟政治中的怀旧情绪,我们相信终会被理智所战胜。中国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将为合作伙伴提供更高水平的营商环境和更有力的制度保障,一个理智的欧盟终将会认识到,成为中国的合作伙伴,比继续做美国的战略附庸获益更多。

猜你喜欢
欧方洛夫斯基中欧
2020中欧数学奥林匹克
像弥赛亚一样
第11届中欧数学奥林匹克(2017)
欧盟向WTO起诉 称中国技术转让措施不符WTO规定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建筑师行迹中欧
什克洛夫斯基诗学视野下的秦观《满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