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泛化与当代新闻理论研究的“下沉”

2021-06-06 03:26杨保军张博
中州学刊 2021年4期

杨保军 张博

摘 要: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新闻信息生产与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新闻泛化成为传统媒体网络化与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重要的新闻现象。新闻泛化现象最早出现在商业门户网站与报纸媒体网站的内容探索与改革之中,兴盛于移动互联网与社会化媒体强势崛起之时。新闻泛化主要表现在传统新闻价值观念淡化、新闻形式的信息化与资讯化及内容的日常生活化、新闻叙事方式的故事化三个方面,实质是新闻信息与其他信息混杂交融的状态。新闻泛化不是偶然的新闻现象,而是媒介技术变革、社会文化变迁与后现代社会语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重要的新闻现象,新闻泛化在实践层面拓宽了传统新闻业关注的目标领域,却弱化了专业化新闻的公共价值追求,并由此对传统新闻观念与新闻理论研究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新闻泛化,新闻理论研究应该“下沉”至整个社会生活领域,回应新闻业在面向更广阔生活世界时的现实问题。这并不意味着对专业化新闻的轻视,而是要努力在专业化新闻与泛化新闻的社会功能之中找到平衡点,从而更好地指导当代新闻业发展。

关键词:新闻泛化;新闻理论研究;新闻实践;新闻观念;“下沉”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21)04-0164-09

互联网对中国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将中国从过去一个弱连接的社会变成了一个强连接的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运行方式和动力机制,由此带来了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和政治等各个层面的变化。①其中,互联网技术在信息生产与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传统时代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深层结构与实践机制产生了颠覆性变革。2000年之后,整个新闻行业开始了深刻的数字化转型历程,新闻生产的各个链条都在发生全方位的变革,新闻生产不再局限于单个媒体机构,而是多平台、多地点、移动化②,作为一种替代性新闻生产模式的“变革语境”(reform context),与作为一种专业主义的“职业语境”(occupation context)③共存于互联网传播时代的新闻生产过程,由之形成了“多种媒体类型共同参与、多元新闻实践形态并存”的新生态格局。④新生态格局深刻改变了新闻的内容生产方式、呈现形式、传播方式及生产的主体结构,也在更深层次上改变了互联网传播时代的新闻观念。新闻回归其作为“事实信息”的本质,并与其他信息交融共生,新闻泛化成为互联网传播时代新闻实践领域重要的现象。

21世纪初期,新闻泛化现象已经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介入新闻生产与传播的过程,新闻网站的内容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催生新闻泛化现象出现的直接因素。新闻泛化对21世纪以来的新闻实践与新闻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针对这一现象,新闻理论研究却未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在少量既有文献中,并未检索到关于新闻泛化现象的系统性研究。已有研究对新闻泛化的界定、实质等关注较少,并将新闻泛化作为一个已然成熟的学术概念加以使用,对概念的使用偏离了新闻泛化的核心要义,这也导致了“新闻泛化”本身成为一种泛化的说法。本文就新闻泛化现象的表现、实质、原因等进行系统性分析,并从新闻实践与新闻理论研究两个层面分析新闻泛化现象的社会影响。

一、新闻泛化的表现

新闻泛化现象开始于报纸媒体的网络化转型,在商业网站逐渐探索出规范化的盈利模式之后,作为技术基础设施的互联网开始在报纸媒体的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报纸媒体网站的内容建设逐渐适应互联网传播方式,以公众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为导向进行内容生产。互联网为公众自主传播信息、表达意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作为新媒介不再仅仅以“参与传播”的角色出现,而是以自身逻辑影响了报纸媒体网站的内容建设,即在内容改革中,报纸媒体网站开始将其他类型的信息与新闻信息并置于同一网页,以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报纸媒体网站建设借鉴了商业网站在盈利模式中形成的特色,并立足自身特点与定位进行了实践探索,报纸媒体网站建设对内容的改革从根本意义上打开了新闻泛化的大门。

新闻泛化现象的出现与互联网技术在新闻实践中的应用密切相关,一个典型性的代表便是各类网站作为信息服务平台的崛起与成熟。其中,不仅有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门户网站,也有以报社为代表的大众媒体为适应媒介技术发展而建立的新闻服务网站。各种网站的日渐成熟进一步加剧了传媒市场的竞争,面对公众日渐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各网站开始以“受众为导向”探索维持自身经济活力与生存发展的道路,对网站的内容进行了改革。以“受众为导向”的内容改革意味着一种思维理念的改变——供给理念变为服务理念。服务理念主导下的网站内容建设不再以单纯地提供新闻为主,而是涵盖了对公众各种信息需求的满足,这一改变在很大程度模糊了新闻信息与其他信息的边界,并影响了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念、新闻内容表现形式及新闻的叙事方式。

1.传统新闻价值观念的淡化

新闻价值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进行理解:一个层面是作为选择标准的新闻价值,即新闻传播者对于新闻事实和素材进行选择和把关时所采用的判断标准和尺度,可将其称为“尺度性新闻价值”;另一个层面是作为社会功能的新闻价值,也就是新闻传播活动和事业对整个人类与社会的有用性,我们称之“功能性新闻价值”。⑤在“尺度性新闻价值”层面,传统专业化新闻强调新闻选材的“五要素”,虽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能够将“五要素”包含在内,但是时新性與重要性是专业化新闻所强调的要素。泛化新闻在选材方面并不特别强调某几项要素,用户的兴趣是泛化新闻重点关注的方面,吸引用户注意力来增加阅读量和点击量是泛化新闻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功能性新闻价值”层面,专业化新闻注重新闻信息在服务国家发展与引导公共舆论方面的价值,新闻信息本身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也更应该在维护社会稳定与实现公共福祉层面发挥独特的作用。泛化新闻注重对用户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更强调新闻的文化娱乐功能。新闻是一种公共文化产品,新闻也具有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因而新闻应该以满足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为目标。对于传统新闻价值观念来说,新闻泛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泛化新闻在实践中对传统专业化新闻价值理念的淡化。时新性、重要性、政治价值、引导公共舆论的价值等价值观念不再被突出强调,并由此对传统的新闻观念产生了影响。

2.新闻形式的信息化与资讯化及内容的日常生活化

新闻在形式层面的资讯化表现为新闻、资讯与一般信息的“混杂交融”。这不仅体现在新闻媒体网站与商业门户网站的内容服务,也体现在算法推荐与智能分发对新闻与信息传播的介入。新闻不再单纯地出现在各种媒体平台上,而是与资讯和信息同时出现,三者的边界逐渐模糊,用户的新闻消费泛化为信息与资讯消费。视频、音频及VR新闻等对各种素材的全景呈现使得新闻与其他信息的区分变得更加困难,其他信息与新闻信息共存于同一载体之上,从而模糊了彼此的边界。新闻信息化与资讯化的结果就是泛化新闻内容的日常生活化。“日常生活从根本上是与所有活动相关的,包含所有活动以及它们的差异和它们的冲突;日常生活是所有活动交汇的地方,日常生活是所有活动在那里衔接起来,日常生活是所有活动的共同基础。正是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人类和每一个人的关系总和有了整体的形状和形式。”⑥日常生活是人们进行各类实践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日常生活实践与社会发生关系,并在日常生活中得以持续性存在。在日常生活世界中,个体通过社会生产与再生产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对于传统的专业化新闻而言,信息与资讯的选材范围本身就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为人们在实践中的各类需求是与所有活动相关的,人们需要多元化的信息满足自身社会实践与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这必然需要将日常生活中的所有活动作为信息生产的素材资源。当新闻信息泛化为一般信息时,新闻的内容生产就与日常生活中的所有活动建立了联系,这也影响了新闻在实践中泛化为一般信息的过程,新闻形式的信息化与资讯化及新闻内容的日常生活化成为新闻泛化的典型表现。

3.新闻叙事方式的故事化

新闻叙事是人类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叙述、重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活动。⑦新闻话语与新闻叙事方式决定了新闻在社会公共空间的表征形式,也影响着人们对于新闻的理解与感知。20世纪90年代之前,新闻叙事以模式化和规范化为主,与之相适应的价值取向是追求新闻的严肃与权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勃兴带来的新闻事业企业化趋势和大众文化的兴起,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官方话语在新闻传播方面的不足。在多种动力机制的作用下,新闻叙事日益走向自觉,追寻多元的趋势日益强烈,并表现出故事化、模糊化和人本化等范式转换特点。⑧新闻叙事故事化的转变突破了传统新闻的类型划分,对新闻信息与娱乐信息的边界进行了重构,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出现。随着消费社会时代的到来,故事化新闻成为新闻娱乐化的重要代表。新闻娱乐化具体表征为新闻的软性化和故事化,注重平民化、互动性、本土化、趣味性、人情味等⑨,在新闻实践中,这种特点表现为严肃新闻以更加通俗易懂的形式出现,新闻工作者注重挖掘严肃新闻中的娱乐因素,以此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与阅读量成为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典型实践。在新闻娱乐化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转变在于,新闻不再将公文化与模式化的书写作为主要的叙事方式,而是探索新闻如何更好地“讲故事”。新闻叙事方式的故事化是大众文化与市场经济逻辑作用的结果,也是新闻娱乐化的重要驱动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闻信息泛化为娱乐信息与资讯的过程,也成为新闻泛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二、新闻泛化的实质

从一般意义上说,在一定时期内,人们会形成关于一定事物相对稳定的看法,也即形成关于某一事物的观念(conceptions)。在观念框定的范畴内,人们会对认识对象及相应的实践对象做出边界设定,以定义方式划定事物的边界,也即对已经成熟的观念的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实践,从而形成关于某一事物的概念(concepts)。概念具有统合能力,而观念则分化彼此。⑩观念来源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会随着历史的前进不断发展,这也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恒定的,会随着社会变迁与事物影响因素的发展产生变化,因而观念具有历时性的特点,新实践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在不同的历史与社会语境下,新实践与新认识会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人们关于原有对象事物的观念,由新观念框定的范畴有可能扩大或缩小事物在旧观念基础之上的意义边界,这时就会出现关于原有对象在意义、结构、形式等方面的“泛化”或“窄化”现象。

具体而言,针对确定的事物对象,泛化是指关于事物内涵意义在新实践语境下的新观念溢出了原有边界的状态;“窄化”则是指新实践语境下关于事物的新观念缩小了事物原有边界的状态。“泛化”与“窄化”是历史与社会实践发展的结果,新实践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因而“泛化”与“窄化”现象并不具备在客观维度做出清晰道德評判的基础,也即判定其本身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而是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展开反思性分析。

受历史进程与社会结构的影响,新闻实践与新闻行业始终是易变的。数字化浪潮及其急速放大的技术驱动力在新闻生产和新闻业形态中的显著性,客观上令已近半个世纪没有实质发展的新闻理论研究焕发了新的青春。B11针对新闻实践活动中的新闻泛化现象进行讨论,可以厘清一些模糊认识,揭示新闻泛化现象的实质,在规范新闻实践层面做出尝试性探索,同时促使新闻理论研究以新的眼光关注新闻泛化现象。

我国研究者对新闻泛化现象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讯新闻化与边缘新闻现象。如王睿指出,网络媒体在提供新闻的同时,还提供各类新信息和知识性信息,新闻网站的新闻理念由新闻发布转变为新闻信息服务,新闻网站开始向新闻资讯服务平台转变。B12赵振祥、王超然认为,新闻媒体功能的泛化及向资讯平台的转变,导致了新闻传播向资讯传播的转变。B13程惠新指出,资讯新闻化颠覆了新闻专业性,逃避了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强化了新闻节目的广告性并危害新闻舆论安全。B14赵新林认为,“边缘新闻主流化”模糊了传统类种划分的义域界限,既是对传统的新闻类型划分的边际突破,同时也是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和新闻的构成形态比较确切的理论分类的重构。B15

二是新闻泛化的表现形式及特点。如杜骏飞认为,报纸媒体网站的内容向人们展示的不是单纯的新闻,而是把新闻的概念提高到一种泛信息的高度,新闻已经越来越多元化。B16叶竞青指出,“泛”新闻的特征表现为信息呈现方式全媒体化、信息发布渠道多样化、传播内容的无序化与信息发布主体身份的多元化。B17张福萍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传播技术进步、媒体竞争激烈、报纸以及其他媒体的杂志化倾向和人们思想观念巨大转变的背景下,新闻呈现出“泛新闻化”传播倾向,呈现出平民化、故事化、娱乐化、人文化的特点。B18

三是新闻泛化盛行的原因。如窦锋昌认为,传统的专业媒体谋求与社会化媒体“野蛮生长”,导致了新闻从业者人员结构与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新闻素材的获取从传统采访转向了数据挖掘,新闻内容的呈现从文字作品转向了全媒体作品,新闻发布的平台从专业化转向了社会化。B19付开镜指出,当代泛新闻的内容包括时空中人类和與人类相关的自然界的一切活动,将原来不被纯新闻重视的琐碎的事情表现出来,并充斥着虚构的内容和成分。泛新闻的蓬勃发展,主要是因为互联网为受众提供的宽广的表达平台、经济利益的驱动、纯新闻“高大上”的缺陷、新闻受众观念的转变及受众与作者界线的模糊等。B20

虽然研究者们对新闻泛化的关注重点及认识不同,但基本认可新闻泛化就是新闻在生产、传播与消费过程中泛化为信息、资讯等的生产、传播与消费实践,从而在形式与内容层面超越了原有新闻范畴的现象。新闻泛化的实质是新闻信息与其他信息混杂交融的状态,具体表现在泛化新闻在素材选取、内容生产与传播、呈现方式等方面扩大了专业化新闻的实践范畴,因此模糊了新闻信息与其他信息的边界,使原本不属于新闻范畴之内的事物被纳入了新闻范畴,并具有了新闻的部分或全部特点。需要注意的是,新闻泛化并非其他信息、资讯等对新闻信息的取代,而是专业化新闻与泛化新闻交融共存的状态。

三、新闻泛化的原因分析

新闻泛化本质上是新闻实践变革的产物,与新闻生产相关的基本要素变化深刻反映着新闻实践的变革,也同时成为影响新闻泛化的基础性因素。作为互联网技术介入新闻生产与传播过程之后出现的新闻现象,新闻泛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新媒介技术作用于新闻实践的结果。新闻本身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其存在的基本前提是信息的需求与满足,传者、媒介与受众等基本要素使新闻得以生产。B21新闻实践处在一定的社会语境之中,事实、传者、媒介与受众等新闻生产的基本要素受到特定社会语境与社会文化的制约,作为重要的新闻现象,新闻泛化也受到社会语境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换句话说,新闻泛化不是偶然的新闻现象,而是媒介技术变革、社会文化变迁与特定社会语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新媒介技术对新闻生产方式与新闻生产主体结构的改变

随着网络和数字媒体的兴起,新闻作为一个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演变,这不仅表现在新闻采写、呈现和扩散的手段与形态等方面,而且体现在新闻生产者的群体构成。网络及相关新技术的普及,为普通人参与公共传播、展开“公民记者”实践、打破新闻生产的专业垄断提供了可能,新闻业正在经历“新闻生产的民主化”或“去中心化”的演变。B22新闻生产技术主导着新闻生产方式,主导着新闻的呈现方式或形态,也在改变着新闻生产关系。技术主导新闻的变化与发展,技术作为生产力系统的核心要素,从根本上决定着作为意识形态系统表现形式之一的新闻系统。B23互联网改变了大众传媒时代单向、集中统一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模式,催生了双向、互动及社会化模式的兴起,最具代表性的实践便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媒体对用户内容生产与表达权利的赋能。互联网技术赋能为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与传播实践提供了可能,也因此改变了新闻生产与传播的主体结构,用户作为“产消者”在新闻信息生产与传播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生产者与消费者角色逻辑层面的合一,意味着每一个人皆可成为新闻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这使得新闻生产早已不再遵从单一的职业化生产模式和生产逻辑,而是成为社会化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生产。B24互联网技术的特性与社会化生产模式的实践为日常生活获得“可见性”(visibility)提供了可能,日常生活因“可见”而具备了新闻的部分或全部特性。丹尼尔·戴杨(Daniel Dayan)认为,“可见性”是指能否被他人看见、能否获得他人的注意力,当获得的注意力达到了一定规模,即产生了可见性。B25互联网技术为日常生活的“可见”提供了技术基础,“可见”使日常生活得以进入社会公共空间,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的各类信息也因此具备了新闻的部分特性。新媒介技术对普通用户的赋能重构了传统新闻生产方式与新闻生产的主体结构,社会化生产模式将用户纳入内容生产者主体结构之中,为以日常生活世界为选材范围的泛化新闻生产提供了技术与主体基础,新媒介技术也成为催生新闻泛化现象的直接因素。

2.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兴起与繁荣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以娱乐为主要功能,并辅之以现代传播手段和经营、生产方式的文化。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文化领域的一大景观便是精英文化的衰落与大众文化的兴起。B26大众文化的兴起深受政治、社会与经济因素的影响。市场化经济浪潮深刻影响了新闻媒体的内容改革实践与产业结构转型,与之相关的基础性因素是我国新闻媒体确立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运作机制。企业化管理要求大部分新闻媒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自负盈亏,自己负责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这一体制机制决定了新闻媒体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在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维持自身的经济活力,以“受众为导向”的内容生产模式成为新闻媒体的主要实践方式。伴随大众文化兴起的,还有消费文化的兴盛。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社会已经越来越具有消费社会的特征。消费文化和消费社会是同时出现和形成的,消费社会是消费文化依存的现实基础和社会形态,消费文化又构成了消费社会的本质,它们相互构成、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B27消费文化深受资本与商品逻辑的支配,是以满足大众消费欲望来盈利的一种文化。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都强调对大众多元文化与精神需求的满足,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与新闻媒体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合流”共同推动了新闻内容的故事化、娱乐化与商业化变迁。这使得具有严肃内容的专业化新闻在传媒市场中的竞争力进一步下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媒体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内容改革。在大众文化及消费文化的环境之中,受市场与商业逻辑的支配,新闻媒体的内容生产不再局限于严肃新闻,而是开始在严肃的新闻素材之中挖掘娱乐因素,并将目光与注意力转向娱乐性更强的“软”素材之中,更强调故事性与消遣性的内容被大量生产,对于传统新闻观念而言不具备新闻价值的“软”素材受到更多关注,从而扩展了传统新闻的边界范围,新闻开始在选材与内容表现层面出现泛化现象。

3.后现代思潮中个体主体性的增强

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创造了绚烂多姿的社会和文化现象,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哲学美学理念,特别是赋予了人们新的思维方式,其核心是反对传统、中心、权威、真理等形而上学同一性的虚妄性,追求多元化、不确定性等。B28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主体不再拘泥于对权威与传统的服从与遵循,开始正视自身需求并主动表达自我,重新思考自我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现方式。

与之同时出现的,是信息社会媒体为主体个性化表达提供的各种可能。在对权威、中心与神圣的解构中,传统思维方式建构的主体同时被解构,诞生了与新思维方式相适应的后现代主体。后现代思潮使人们的个性得到进一步解放,并借助于媒体提供的可能进行自我表达实践。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后现代主体的表达开始关注更加日常生活化的事物,不再将传统与权威视为维系生活实践的唯一要素,更具生活气息的事实获得了更多关注并得以在媒体世界中呈现。对于新闻生产与传播领域而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新闻信息与其他信息的杂糅程度,呈现出新闻内容的泛化状态。

后现代主体是在解构启蒙理性所建构的抽象、同一、恒定的主体中诞生的,解构之后留下的是碎片化的主体。所以后现代主体的特点是反对旧的带有抽象特征的主体统一性、权威性,转而强调在后现代社会中作为具体的单个个体的主体性。B29对个体主体性的强调在双重层面对新闻泛化现象产生影响:一方面,个体将自身多元化的信息需求表达在社会空间,反向作用于新闻媒体机构的内容生产;另一方面,个体自己挖掘日常生活中碎片化的、更受其他受众“喜闻乐见”的事实。这都使“日常生活化”的信息开始与新闻共同分享人们的注意力,过去不属于新闻的日常信息、流行话题、社交聊天、普通人经历等都有可能登上新闻“殿堂”,新闻的呈现方式更加注重个人视角、对话性和视觉化B30,严肃新闻铁板一块的局面因此被打破,新闻边界重构与内容泛化成为普遍现象。

四、新闻泛化对新闻实践与新闻理论研究的影响

作为一种新媒介、新技术,互联网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实践逻辑。具体而言,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实践逻辑是一种自上而下式的“线性执行逻辑”,这种逻辑强调职业新闻工作者的统一集中化生产。互联网技术介入的新闻生产逻辑则是一种节点实践式的“网络运行逻辑”B31,这种逻辑强调各个节点之间的互动与参与,即将新闻业本身建构为一张由互联网技术与社会关系铺设而成的网络,将普通公众纳入新闻实践的网络之中,成为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从而推動了新闻社会化与大众化生产时代的来临,新闻泛化成为“网络运行逻辑”作用于当代新闻业的重要结果。新闻泛化现象与新闻实践网络中各个节点的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与新闻实践体现出强烈的互构特征。

1.拓宽了传统新闻业关注的目标领域

对于以生产严肃新闻为主的传统新闻业而言,其主要的关注对象是公共生活,这对于传统新闻媒体性质而言是如此,对于新闻生产主体而言也是如此。“党管媒体”原则是我国传媒机构实践的基本原则,传统媒体是国家事业单位,职业新闻工作者是具有国家事业单位编制的体制内工作人员,围绕与党和国家有关的重大事件进行新闻实践是党对传媒机构的基本要求,也是职业新闻工作者职业规范的主要部分。实现社会价值是新闻媒体内容生产的首要目标,因而传统专业化新闻的关注目标主要指向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公共生活领域。与强调日常性的私人生活相比,公共生活更强调对社会整体发展与宏观变迁有重要影响的领域,这也决定了构成公共生活的要素天然具有严肃性与重要性,“硬”新闻或严肃新闻正是公共生活与新闻业互动建构的产物。泛化新闻关注的对象主要是日常生活,与传统“专业化新闻”相比,泛化新闻的生产者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群体,其所赖以生产新闻的日常生活素材并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价值。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介技术为日常生活领域的事实进入社会公共空间提供了可能,在社会公共空间中的可见性使得日常生活素材具备了部分的新闻价值,与之相适应的是,以日常生活为关注对象的内容也表现出部分或全部新闻的特点,这在本质上延伸了传统新闻业关注的对象,将新闻业的当代实践范畴推向了更广阔的领域。

2.弱化了新闻的公共价值追求

新闻的根本价值在于公共服务B32。新闻业的公共性追求的是,在转型社会的中国,新闻业能否在更大程度上承担其公共责任,以更好的公共性来服务和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B33新闻传媒机构的新闻生产,主要关注的依然是与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兴趣相关的事实现象和事物变化B34,泛化新闻无疑更强调娱乐性而弱化了公共性,这主要表现在泛化新闻的素材选择与泛化新闻生产主体的新闻素养两个方面。对于传统的专业化新闻而言,尽管在全球不同地域、不同角落有着不同的表现,但通过新闻传播“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社会公众服务”已经成为共识,成为新闻业追求的基本目标。B35也就是说,传统专业化新闻的内容生产以公共利益和公共福祉为核心价值追求。职业新闻工作者也即传统媒体人对道德、公益及社会利益有成熟思考B36,并在其职业实践中坚守新闻业在社会中的公共价值,因而传统专业化新闻在本质上是以追求社会价值和公共利益为指向的。泛化新闻的素材来源于日常生活,从素材本身而言,日常生活主要以私人生活为主,私人生活空间的逸闻趣事、家长里短相对来说更强调故事性、娱乐性与碎片化。借助互联网提供的技术条件,以这类素材为核心的内容得以进入社会公共空间与广大用户的视野,并分享了用户的注意力与关注度。然而这类内容主要以消遣为主,绝大多数内容不能促进社会的广泛讨论与公共问题的解决。就泛化新闻的生产者而言,大多数用户受到知识文化水平、经济条件、生活环境等的影响,其内容生产实践是兴趣爱好、情感需要、自身诉求等驱动的,尤其在流量变现的背景下,资本力量成为主导甚至操控泛化新闻生产者内容生产的重要因素。资本以逐利为目的,在多数情况下,资本以平民视角刺激社会情绪,并借助公共议题进行隐形营销从而影响公共舆论,这已经成为互联网传播时代重要的社会问题。素材与内容生产者的双重作用在新闻业结构层面挤压了严肃内容的空间,新闻的公共价值也在无聊的社会消遣中被弱化。

3.促进了传统新闻观念的变迁

新闻观念,就是关于新闻是什么、应该是什么的观念,是一种具有实践指向性的观念。它不仅包含主体对于新闻的认知,还包含着主体关于新闻的评价和愿望、信念与理想,而在认识论观念、价值论观念中还蕴含着方法论的观念。B37也就是说,新闻观念本质上决定了某个素材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并在实践中指导新闻工作者生产什么内容以及如何生产的问题。新闻泛化与新闻实践互构的一个显著特征就表现在新闻泛化现象对新闻观念变迁的促进。新闻观念是在人们漫长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反向作用于人们后续的新闻实践活动,并在“螺旋式”的上升发展中不断积累,形成一套规范性的新闻观念体系,因此新闻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新闻实践本身的发展不断丰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对传统新闻实践进行了重构:一方面,以真实、客观为代表的专业新闻观念在互联网语境下有了新的发展,基于公开与参与机制的新闻透明观念正在渗透进新闻生产过程之中;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数据技术背后的量化思维、科学主义精神越发成为影响新闻生产活动的观念性因素,不断拓展着新闻业呈现事实、报道客观世界的维度,B38这些变化普遍而又深刻地影响了互联网传播时代的新闻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传统新闻观念的基础,可以说,根源于新闻泛化现象的“新新闻观念”B39,正在影响着新的新闻实践活动。

对于传统新闻观念而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广义上来说,传统新闻观念下的新闻事实选择范圍并非同等地关注所有生活领域,而是以公共生活为主。进入这类“事实”具有较高的门槛,即与党和国家有关的重大事实可以进入传统新闻素材的选择范围,这一观念指导下的新闻实践活动,要求职业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报道围绕构成公共生活的各种要素展开。在新媒介技术驱动新闻业变迁的语境下,新闻本身的内涵与外延都得到了延伸。当其他信息出现在新闻信息所处的版面或网页,并开始与新闻信息共同分享用户的注意力时,其他信息也具备了新闻在社会公共空间的可见性特征,泛化为新闻的其他形式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功能。此时的新闻不再仅仅与公共生活勾连,而是将私人生活也纳入了这个观念体系之中。在这个观念范畴之下,新闻可以被定义为“能够进入社会公共空间的事实信息”,其实践指向性在于,以公共生活为核心的专业化新闻和以私人生活为关注重点的泛化新闻具有各自独特的社会功能,应该受到社会同等的关注。需要注意的是,新闻观念变迁不是一种迭代式的变化,“新新闻观念”的产生并不是对传统新闻观念的取代,而是在新闻观念体系范畴中的丰富发展。

4.推动当代新闻理论研究的“下沉”

理论与实践相互依存并互相促进,理论研究是以实践活动的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因而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总有可能引领理论研究的新趋势,对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而言更是如此。新闻理论研究是以忠于事实、追求真理为基本理念,以探究新闻现象、新闻活动基本特征与规律为目的的学术活动。B41新闻理论研究的核心就是探索总结新闻实践的一般规律,回应新闻业在实践中涌现出的现实问题,因而新闻实践的变化必然驱动新闻理论研究的发展。新闻泛化现象是新媒介技术等多种因素作用于当代新闻实践的产物,从本质而言,新闻泛化就是当代新闻实践的一部分,作为新闻实践领域的重要现象,新闻理论研究应该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较之于传统专业化新闻,泛化新闻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对日常生活的关注,这不仅在现实的边界维度拓展了新闻所涵盖的内容,也在意义体系维度延伸了与之相适应的新闻观念。新闻观念是新闻理论研究的核心所在,也是指导与规范新闻实践的主要精神武器,因而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中,新闻观念变迁是更为根本的,也是意义更为重大的。

传统新闻观念指导下的新闻实践以公共生活为核心,新闻理论研究对象也主要面向严肃内容和“上层建筑”层面的诸要素;以新闻泛化为基础的“新新闻观念”与新闻实践面向的是整个社会生活,日常生活中的私人领域亦成为新闻实践的重要领域。新闻理论研究应该对以新闻泛化为代表的新实践与新现象做出回应,从只关注专业化新闻“下沉”至整个社会生活领域,回应新闻业在面向更广阔的生活世界时所面对的问题。具体而言,当代新闻理论研究应该在研究对象层面做出新的调整,也即由之前主要关注传统专业化新闻“下沉”至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将泛化新闻纳入当代新闻理论研究的对象范围之中,形成更为全面的新闻理论,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索专业化新闻与泛化新闻如何发挥各自独特的社会功能和融合功能,促进互联网传播时代的新闻业发展。

五、结语

作为新媒介技术变革语境下新闻业变迁的产物,新闻泛化不是当代新闻业实践中的偶然现象。新闻泛化现象的典型性在于,以其为代表的新闻实践促进了传统新闻观念的更新。“新新闻观念”的内涵及实践指向性正在深刻影响互联网传播时代的新闻实践与新闻理论研究。在媒介技术不断变革的社会语境下,新闻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新闻与用户的关系、新闻与人类社会交往的关系,以及专业化新闻与泛化新闻如何实现价值融合的问题都需要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这不仅关系到互联网传播时代新闻业如何实践的问题,也关系到与实践变革相适应的新闻理论研究范式转换与新闻学学科体系反思问题。在新的新闻生态系统与传播业态背景下,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更应该适应媒介技术变革对新闻业的重构,“下沉”至更广阔的生活世界,在此基础上反思重构当代新闻理论研究体系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新闻理论研究的“下沉”不是对专业化新闻的轻视。与之相反,面对普遍的新闻泛化现象,新闻实践与新闻理论研究应该重点关注互联网传播时代如何更好地实现专业化新闻的公共价值,也即专业化新闻如何在促进更广泛的社会讨论与公共反思层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从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新闻业实践的普遍意义在于,如何在更广义的公共问题治理中实现其独特的社会功能。这不仅要求整个新闻界始终坚持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导向”的价值追求,也要求职业新闻工作者在职业实践中坚守职业规范、专业伦理与法律法规意识。

学者陈力丹指出:“现在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我们比以往更多地获得新闻,同时也更容易困惑;我们似乎更容易看见‘真相,但追究真相更难。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民新闻时代了,人人都可以发布新闻,但事实的真相反而难以辨别了。”B41泛化新闻生产者大部分是普通民众,媒介技术赋能使其拥有了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权利,却也对其“新闻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传播时代,如何使“新闻最差的时代变为新闻最好的时代”,实现更加有价值的新闻传播与公共传播,需要职业新闻工作者与泛化新闻生产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形成专业化新闻与泛化新闻的良性互构,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注释

①方兴东、陈帅:《中国互联网25年》,《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

②王敏:《从“常规”到“惯习”:一个研究框架的学术史考察》,《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年第9期。

③张志安、束开荣:《新媒体与新闻生产研究:语境、范式与问题》,《新闻记者》2015年第12期。

④张志安、汤敏:《新新闻生态系统:中国新闻业的新行动者与结构重塑》,《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3期。

⑤郝雨:《回归本义的“新闻价值”研究》,《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⑥[法]亨利·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叶齐茂、倪晓晖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90页。

⑦齐爱军:《关于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⑧林溪声:《故事化、模糊化、民本化:1990年代以来新闻叙事的范式转换》,《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⑨蒋建梅、秦建国:《新闻娱乐化的文化阐释》,《探索》2010年第3期。

⑩[丹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界定性与敏感性:媒介化理论的两种概念化方式》,曾国华、季芳芳译,《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1期。

B11常江:《数字新闻学:一种理论体系的想象与建构》,《新闻记者》2020年第2期。

B12王睿:《新闻的泛化:中国报媒网站内容发展探析》,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1—12页。

B13赵振祥、王超然:《媒介功能泛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发展》,《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B14程惠新:《论新闻资讯化与资讯新闻化的危害》,《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B15赵新林:《从边缘新闻的主流化看公众新闻的审美特性》,《新闻界》2005年第4期。

B16杜骏飞:《弥漫的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48页。

B17叶竞青:《新媒体时代“泛”新闻对电视的影响分析》,《科技创业月刊》2015年第15期。

B18张福萍:《“泛新闻”背景下的新闻采编课程的教学实践》,《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B19窦锋昌:《从“小新闻”到“泛新闻”——新闻学研究对象在移动联网时代的再定位》,《青年记者》2018年第19期。

B20付开镜:《当代泛新闻的兴盛及其影响》,《新闻知识》2020年第7期。

B21陈瑞华:《“后真相”:信息交往关系的视角》,《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8期。

B22刘洋:《新闻场域和客观性爭锋:一个理解网络时代新闻业危机的视角》,《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4期。

B23杨保军:《论作为宏观新闻规律的“技术主导律”》,《国际新闻界》2019年第8期。

B24杨保军:《“共”时代的开创——试论新闻传播主体“三元”类型结构形成的新闻学意义》,《新闻记者》2013年第12期。

B25Daniel Dayan. Conquering Visibility, Conferring Visibility: Visibility Seekers and Media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3, Vol.7, No.1, pp.137-153.

B26陈刚:《精英文化的衰落与大众文化的兴起》,《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B27胡敏中:《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B28徐珂:《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思想理论和成就述评》,《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B29金哲:《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体的建构》,《学术交流》2013年第8期。

B30王辰瑶:《新闻创新:不确定的救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5月5日。

B31黄旦:《重造新闻学:网络化关系的视角》,《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1期。

B32彭增军:《算法与新闻公共性》,《新闻记者》2020年第2期。

B33张志安、吴涛:《互联网与中国新闻业的重构——以结构、生产、公共性为维度的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B34杨保军:《新闻内容的历史变迁及实质》,《当代传播》2018年第6期。

B35杨保军:《简论新闻精神对新闻制度建设的作用》,《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2期。

B36张志安、陈子亮:《自媒体的叙事特征、社会功能及公共价值》,《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9期。

B37杨保军:《“新闻观念”论纲》,《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3期。

B38楊保军、李泓江:《新闻学的范式转换:从职业性到社会性》,《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年第8期。

B39关于“新新闻观念”,笔者将单独撰文对相关问题进行论述。

B40杨保军:《我国新闻理论研究的宏观走向》,《当代传播》2011年第2期。

B41陈力丹:《树立全民“新闻素养”理念》,参见[美]比尔·科瓦奇、[美]汤姆·罗森斯蒂尔:《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推荐者序,陆佳怡、孙志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页。

责任编辑:沐 紫

Abstract:With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news information prod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news general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news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traditional media networking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News generalization first appeared in the content of exploration and reform of commercial portal websites and newspaper media websites, and flourished when mobile internet and social media rose strongly. News generalization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the weakening of traditional news values, the informationization of news forms and the daily life of news content, and the story telling of news narrative,the essence is that news information is mixed with other information.News generalization is not an accidental news phenomenon, but the result of media technology change,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 and post-modern social context. As an important news phenomenon, news generalization broadens the target areas of traditional journalism in practice, but weakens the pursuit of public value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m,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news concept and journalism theory research concept. Faced with news generalization, news theory research should "sink" into the whole field of social life and respond to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journalism facing a broader life world. This doesn′t mean to despise professional news, but to strive for a balance between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professional news and general news, so as to better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journalism.

Key words:news generalization; journalism theory research; news practice; news concept; "s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