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治疗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影响

2021-06-08 08:11曾仕英张龙瑜赵欣媛张瑾白俊云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阻塞性气道通气

曾仕英 张龙瑜 赵欣媛 张瑾 白俊云

(1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昆明,650032; 2 昆明市西山区前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昆明,650228)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其主要原因是上呼吸道解剖狭窄导致睡眠时反复出现呼吸中断和/或低通气,从而导致间歇性血氧饱和度降低、高碳酸血症和睡眠结构紊乱。临床表现为睡眠打鼾、疲劳、头痛、头晕、日间嗜睡、认知和行为功能障碍。经鼻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治疗方法具有无创、操作简单、安全、价格低廉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1]。本研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7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2~82岁,平均年龄(54.12±2.45)岁。观察组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41~80岁,平均年龄(54.51±2.28)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经鼻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治疗(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至患者相关参数均恢复正常。首先在PSG监测下进行CPAP压力滴定过夜(>7 h)。治疗压力以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5,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SaO2)>90%或患者可耐受的最大压力为最小。选择合适的鼻罩,指导患者闭上嘴唇,通过鼻腔静静顺畅呼吸,结合人工滴定观察各项指标,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治疗压力。持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通气改善(AHI指数改善50%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睡眠和生命质量(生命质量评分表参考SF-36量表,0~100分,分值越高越好;睡眠质量参考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0~21分,越低越好)。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恢复,通气功能恢复正常状态,睡眠质量不受疾病影响,睡眠时间达到6~8 h,AHI指数低于5;有效,患者治疗后恢复,AHI指数5~1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AHI指数大于10。排除无效率计算总有效率[2]。

2 结果

2.1 2组患者通气改善时间比较 观察组通气改善时间(AHI指数改善50%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通气改善时间指标比较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生活比较 治疗前2组比较(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生活比较分)

2.3 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3 讨论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指睡眠时由于上呼吸道部分或全部阻塞而导致的气流塌陷和受限,产生反复的间歇性缺氧和睡眠碎片,引起神经调节功能失衡、内分泌功能紊乱、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微循环异常,致使多系统器官功能受损,对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危害。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已有研究证实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多种系统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减肥治疗、手术治疗、佩戴口腔矫治器、鼻腔持续正压通气等。常用的治疗方法是nCPAP,与其他治疗方法比较,该治疗方法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患者无痛,安全性较高。这种治疗的原理是,气流可以通过鼻腔进入患者的上呼吸道,从而支持患者的呼吸,减少呼吸阻力,增加其张力。最后,可以达到维持患者稳定呼吸的目的[3]。此外,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对其进行人工滴定,可以增加患者与医生交流的机会,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nCPAP的治疗原理是将气泵产生的气流通过鼻罩或口鼻面罩送入上气道,可明显降低患者呼吸功能,防止塌陷,增加功能残留量,改善肺顺应性,扩大上气道,从而达到治疗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目的。长期使用nCPAP,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和高CO2的敏感性,改善神经系统的呼吸调节功能[4-5]。

综上所述,nCPAP的治疗方式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可取得良好的作用,不仅对睡眠有改善促进作用,且有利于生命质量提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阻塞性气道通气
自拟补肺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的效果临床观察
精细化护理管理对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并发症的影响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新型智能通气模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临床呼吸力学的影响
儿童中心气道狭窄84例的病因及诊疗方法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管理的研究进展
不通气的鼻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