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1-06-09 07:45张晓余先昊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胃动素胃肠功能术式

张晓 余先昊

(1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贵州 贵阳 550000;2贵州商学院)

在临床中结直肠癌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较多发,伴随着公众生活质量提升,该疾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结直肠癌的诱发因素复杂多样,如膳食纤维摄入量较低、动物脂肪等摄入量过多、遗传因素及社会因素等〔1〕。当前临床治疗结直肠癌主要采用手术方式治疗,主要术式包含常规性开腹手术及腹腔镜辅助手术,后者为微创,在临床中认可度较高〔2〕。本研究旨在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68例,按照临床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4例。纳入标准:①均行彩超或CT检查后诊断为结直肠癌;②均符合《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有关结直肠癌的诊断标准〔3〕;③均符合手术的相关指征。排除标准:①伴有消化道大出血或肠梗阻急需手术治疗的患者;②患有其他脏器类严重疾病的患者;③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④伴有精神类病症或认知功能障碍;⑤肿瘤直径过大,行腹腔镜手术难度较大。研究组男16例,女18例,年龄62~84岁,平均(72.6±3.5)岁,肿瘤直径2.5~7.0 cm,平均(4.7±0.8)cm,TNM分期:Ⅰ期16例、Ⅱ期10例、Ⅲ期8例;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63~86岁,平均(74.5±3.1)岁,肿瘤直径2.4~7.1 cm,平均(4.8±0.6)cm,TNM分期:Ⅰ期18例、Ⅱ期12例、Ⅲ期4例。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许可。

1.2方法 对照组开腹术式方案。依据患者结直肠癌的部位采取适宜的手术体位,并给予患者全身麻醉。于患者下腹正中切一长度合适的切口,后切开入腹,在行手术前需综合考虑患者肿瘤部位及大小,后行肿瘤切除,并行相应的淋巴结清扫,清扫完毕后,依据逐层方式缝合切口,并留置双J引流管〔4〕。研究组腹腔镜辅助手术方案。术前准备:患者行气管插管后,采用全麻方式并行Trocar穿孔,建立CO2气腹。探查患者腹腔后,提拉其乙状结肠,判定患者肿瘤位置,后游离肠系膜血管并行钛夹夹闭、离断处理。运用超声刀分离结肠外侧腹膜,并根据肠管长度决定游离脾曲,促吻合口完全松弛,用切割闭合器切断肿瘤远端,依据病灶部位于腹壁切5 cm长度切口,取出近端肿瘤所在长段,在体外切除肿瘤近端,取出标本,将吻合器蘑菇头固定于近端肠管,将近端肠管纳入腹腔。经肛门放入吻合器,并在腹腔镜辅助下进行吻合。术毕采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腹腔,并采用吡柔比星及抗生素行相应治疗,预防腹腔种植性转移,并起到抗感染的功效。最终行常规性双J引流管放置,后行手术创口缝合。

1.3观察指标 检测患者术前术后胃动素及胃泌素含量。血清制备:于患者术前术后空腹状态下抽取其外周静脉血样3 ml,采用离心机以3 500 r/min的转速,离心10 min后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以上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肛门通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肠鸣恢复时间、淋巴结清扫量。检测两组术前术后炎性因子含量,即白细胞介素(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取术前术后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机离心后,获取上层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配套试剂盒(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以上指标〔5〕。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行χ2、t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胃肠功能情况比较 术后研究组胃泌素及胃动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手术各指标比较 研究组肛门通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肠鸣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量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各指标比较

2.3两组炎性指标表达水平比较 术后研究组IL-6、hs-CRP及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炎性指标表达水平比较

2.4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n,n=34)

3 讨 论

在临床中结直肠癌属于大肠癌,为常见且多发恶性肿瘤疾病,且好发于老年人群中,目前临床治疗中主要采用手术根治术行彻底治疗,但其中术式包含常规性开腹手术及腹腔镜辅助手术,前者术中出血量较大,手术创伤较大,患者术后康复较慢且极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术后患者耐受度加大,影响手术治疗效果〔6〕。后者具有手术创口小、术中出血量低、术野清晰可见等优势,在临床中广受患者及医学工作者的青睐〔7〕。伴随着医学技术的创新及发展,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在腔镜的辅助下可直视患者的病灶,并充分游离结肠组织及周围组织血管后,切除病灶,且并行淋巴结清扫,可避免患者出现种植性转移〔8〕。再者该术式操作简便,给予患者病灶周围组织产生的损伤较小,其临床特点为操作时间短、术中出血量低等〔9〕。另外在腹腔镜辅助下的手术治疗效果较常规开腹术式的效果佳。相关临床研究中报道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优于传统开腹术式,且恢复时间较短〔10〕。结直肠癌为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一种,且该类肿瘤的发病率较胃癌偏低,但在近几年呈明显增长的势头,且低位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1〕。腹腔镜辅助手术是近几年临床中应用广泛的微创手术方式,其可在术野中直视病灶,且对周围组织血管产生的损伤小,缓解患者的炎性状态,避免因手术创口较大产生不必要的感染等〔12〕。因此本研究采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老年结直肠患者,手术效果甚佳。

本研究提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可有效增强患者胃肠功能,缩短其恢复时间。胃肠蠕动的调控受患者机体中神经内分泌激素等的影响,其中胃泌素及胃动素与胃肠蠕动存在密切相关,为临床胃肠功能检测常用指标〔13〕。胃泌素能有效促进胃肠的分泌功能,增强胃体收缩功能及消化道运动等,与此同时加快幽门括约肌的收缩,其中综合功效为减缓胃排空〔14〕。而胃泌素含量越高,其胃动力越慢,胃动素能有效促进胃肠道的收缩功能及小肠的分节运动能力,因而胃动素含量越高其胃肠蠕动也越快,肠内容物通过速度也较快〔15〕。相关研究中报道结直肠根治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分泌产生影响,①操作时直观的牵拉消化道,对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产生异常;②手术创口形成的应激性反应抑制了消化道功能,间接性抑制机体中胃动素及胃泌素的含量;③全麻药的应用会抑制患者胃肠道部分功能细胞的分泌作用〔16~18〕。而腹腔镜术式具有术野清晰、手术切口小及组织牵拉少等优势,因此便于胃肠功能的恢复〔19〕。本研究结果表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方案可通过调控患者机体中胃动素及胃泌素含量缩减患者肛门排气时间、肠鸣恢复时间等,因此患者的首次进食时间研究组较短,而两种术式在行淋巴结清扫时,清扫的数量基本一致,表明两种术式对于病灶的清除效果相同。除此之外,本研究中对象均为老年患者,在行手术治疗时需严谨慎重,避免给予老年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本研究结果提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可有效降低患者机体中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等情况。以上指标均为临床中检测患者机体炎性状态的主要指标,众多临床研究中报道,降低以上指标的表达水平,可有效抑制患者炎性状态,避免术后发生感染,提升手术治疗效果〔20〕。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方案患者术后产生并发症的概率较低。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优势为操作简便且手术时间短、局部组织损伤小、术中出血量低,在肠段切除与淋巴结清扫中与常规开腹无差异,且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21〕。

综上,采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缩减手术时间,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缓解机体炎性状态。

猜你喜欢
胃动素胃肠功能术式
四磨汤口服液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改善的作用分析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改良Miccoli术式治疗甲状腺肿瘤疗效观察
MED术式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的中长期随访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改良Lothrop术式额窦引流通道的影像学研究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上睑下垂矫正术术式选择分析
孕吐方治疗妊娠剧吐的疗效及对血清胃动素的影响
胃动素对消化间期胃动脉血流影响的在体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