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区少数民族女性围绝经期症状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1-06-09 07:45刘帝冉利梅聂四平吴春维辛林明金鹰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绝经期月经少数民族

刘帝 冉利梅 聂四平 吴春维 辛林明 金鹰

(贵州医科大学 1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教研室,贵州 贵阳 550004;2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3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围绝经期是指女性的生育功能由旺盛走向衰退的过渡时期,包括从开始出现与绝经相关的内分泌、生物学改变和临床症状,直至完全绝经后1年,一般发生于40~55岁。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雌激素水平呈波动性或下降,引起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潮热出汗、情绪波动、抑郁,心悸等症状。围绝经期女性的症状因地域、文化差异、经济状况而不尽相同〔1〕。民族间的遗传具有多样性〔2〕,少数民族有其特殊的风俗习惯及独特的生活环境。本研究旨在探讨贵州地区少数民族(苗族、布依族、侗族等)女性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及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415名40~60岁少数民族(苗族、布衣族、侗族等)围绝经期女性进行研究。平均年龄(49.76±5.80)岁,自然绝经年龄平均为(48.34±3.98)岁。月经规律者156例(37.59%),月经不规律者44例(10.60%),绝经者215例(51.81%)。纳入标准:贵州户籍,年龄40~60岁,有子宫且至少有一侧卵巢,精神状态正常。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状态,使用激素补充治疗(HRT)或其他可缓解围绝经期症状的药物。本研究通过贵州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编号2018-88-01)。

1.2研究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统一培训专业研究生作为调查员。①一般情况调查主要包括年龄、民族、居住地等人口学资料及月经情况、睡眠、运动等资料。②用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3〕,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内容包括潮热出汗、感觉异常、失眠、情绪波动、抑郁疑心、眩晕、疲倦乏力、骨关节痛、头痛、心悸、皮肤蚁走感、性生活、泌尿系感染共13个条目。症状评分=症状权重系数×程度评分,各症状分数之和为总评分。总评分≤6分为正常,7~15分为轻度,16~30分为中度,>30分为重度。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χ2检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少数民族女性围绝经期症状改良Kupperman评分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民族、居住地、文化程度、月经情况、运动情况、睡眠质量、吸烟均对Kupperman评分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因素nKupperman评分F值P值因素nKupperman评分F值P值年龄(岁)40~44887.43±7.122.3100.076月经情况规律1566.67±6.166.6200.00145~491239.22±7.67不规律449.96±6.1250~541028.96±7.47绝经2159.07±7.8455~601027.13±6.08睡眠质量很好1376.27±6.849.2120.000民族苗族2318.78±7.843.5440.015一般2238.95±7.27布依族358.86±6.21不好5510.45±6.55侗族665.65±5.50吸烟经常1114.27±8.264.0320.018其他838.66±6.38偶尔38.62±5.04居住地城市2738.80±7.0118.8560.000不吸烟4018.10±7.10农村5411.46±7.81饮酒经常1311.79±4.271.6320.197少数民族自治区884.64±5.79偶尔1288.19±6.08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9110.13±8.252.8100.039不饮酒2748.13±7.71高中/中专738.00±7.30运动情况经常1577.14±7.127.9560.000大专/本科2447.71±6.62偶尔1958.18±6.07硕士研究生及以上76.14±6.87不锻炼6311.33±9.40

2.2少数民族女性围绝经期症状的流行情况 至少有1项围绝经期症状者占比86.75%。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程度分布为轻度者163例(39.28%),中度者58例(13.98%),重度者5例(1.20%)。发生率处于前五位的围绝经期症状依次是眩晕(53.49%)、失眠(52.53%)、疲倦乏力(52.29%)、情绪波动(46.27%)、头痛(44.58%)。见表2。

表2 415例少数民族女性围绝经期症状的流行情况(n,n=415)

2.3各年龄组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情况 不同年龄少数民族女性潮热出汗、情绪波动、抑郁及疑心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组围绝经期症状的分布情况〔n(%)〕

续表3 不同年龄组围绝经期症状的分布情况〔n(%)〕

2.4少数民族女性围绝经期症状的多因素分析 以kupperman评分为因变量,居住地、文化程度、睡眠质量、月经情况、锻炼身体、吸烟、饮酒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初中及以下学历、睡眠质量一般或差、绝经、缺乏运动、饮酒为少数民族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危险因素。见表4。

表4 415例少数民族女性围绝经期症状相关因素的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因吸烟、偶尔吸烟和饮酒、偶尔饮酒人数较少,合并为二分类项。本科及以上人数较少,学历合并为三分类项

3 讨 论

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出现月经周期紊乱、潮热出汗、心悸、情绪波动等症状。目前我国围绝经期女性约占全球的1/4,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为68.1%。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围绝经期女性所特有的疾病,了解少数民族女性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情况,不仅可以提高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质量,还可以为少数民族妇女保健指明方向。聂广宁等〔4〕报道中国城市女性平均自然绝经年龄为(48.72±3.51)岁,美国〔5〕平均绝经年龄为51.34岁,刘红雪等〔6〕报道哈尔滨地区平均绝经年龄为49.49岁,李洋洋等〔7〕报道北京市某农村平均绝经年龄为(49.98±3.61)岁,孙小燕等〔8〕兰州市横断面研究中女性平均绝经年龄为(47.9±3.3)岁,本研究中少数民族围绝经期女性自然绝经年龄与上述研究基本一致。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全国水平〔9〕。

本研究针对少数民族女性围绝经期症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至少有1种以上围绝经期症状者占比86.75%,高于我国总体水平的75%。②眩晕、失眠、疲倦乏力症状在少数民族围绝经期女性中患病率高达50%以上,情绪波动、头痛的患病率高达45%以上,其中眩晕和头痛的患病率高于盛祝梅等〔10〕研究中杭州地区围绝经期女性的41.5%和37.3%。卢春冬等〔11〕发现重庆市城区围绝经期女性的症状以记忆力减退、失眠、易激动等为主。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水平大幅波动,影响了皮质和降钙素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功能,可能是导致眩晕及头痛症状发生的原因〔12〕。情绪低落与睡眠障碍密切相关,睡眠障碍可诱发情绪低落,同时消极情绪又引起睡眠障碍〔13〕。③40~44岁者围绝经期症状以疲倦乏力多见;45~49岁者失眠多见;50~60岁者眩晕多见。④文化程度提高其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这一结果与徐婷等〔14〕研究相同。⑤接受调查的40~60岁妇女中超过一半发生不同程度的围绝经期综合征,且不同时期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并随着月经规律、绝经、月经不规律而逐渐增加,本研究显示:月经规律(46.2%)、月经不规律(70.5%)、绝经(57.2%)。这与邓冰等〔15〕研究中月经正常、紊乱、停经这三者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依次提高略有不同,考虑与民族,年龄差异有关。⑥围绝经期症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发现,居住在农村、睡眠质量差、缺乏运动均是少数民族女性围绝经期症状的危险因素。

综上,贵州地区少数民族女性围绝经期症状应当引起重视,有必要加强这一特殊人群的妇女保健及健康宣教。相关研究表明,家庭和社会支持可促进绝经后女性的心理健康〔16〕,运动可以提高睡眠质量〔17〕、减轻抑郁程度〔18〕、改善围绝经期症状,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19〕。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运动等,应是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健康的全部策略中的重要部分〔20〕。同时,激素补充治疗是目前缓解和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方法〔21〕。

猜你喜欢
绝经期月经少数民族
唐军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经验总结
月经越来越少,是衰老了吗
来月经,没有痛感正常吗
运动改善围绝经期女性健康
月经量变少了,怎样可以多起来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来月经,没有痛感正常吗
滋肾解郁宁心方加减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临床观察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