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资本返乡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径

2021-06-09 06:54李建民李丹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产业振兴乡村振兴

李建民 李丹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资本下乡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目前学界针对资本下乡的研究,政府资本下乡与工商资本下乡是主流。文章基于对浙江义乌何斯路村的实地调研,提出了乡贤资本下乡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径,以期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乡贤资本;产业振兴;乡村振兴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必须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我们党和政府一向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15年关注“三农”问题的解决。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这一问题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把产业兴旺放在了实现乡村振兴总要求的首位。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5个方面着手,产业振兴同样被放在首位,由此可见,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乡村缺乏产业的支撑,“没有产业,中青年农民就不可能留在村里,村里就只能以留守群体为主” ,从而农村呈现严重的空心化,陷入发展的困境。尽管人们在进行着关于振兴农村产业的多种路径尝试,有待于找到一个可供借鉴、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者通过对何斯路的跟踪调研,发现何斯路十年的经验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乡贤资本下乡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这样一种新路径。在何斯路村发展中,乡贤返乡形成抱团合作,成立股份合作社发展旅游产业,由此带动村民间的合作,合力解决了其产业发展空壳化的问题。本文仅就何斯路的发展路径进行进一步思考,深入分析其利用乡贤资本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制,探讨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真正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径。

二、资本下乡的路径与困境分析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资本下乡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对资本下乡的研究,目前学界主要呈现了以下两条路径。

(一)政府资本下乡

政府主导乡村产业发展是一种自上而下为乡村注入发展资源的方式,折晓叶、陈婴婴认为项目进村是“自上而下资源输入”振兴道路的基本表现,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服务等领域,国家以项目制为手段提供大量资源 ,田园综合体是项目下乡的典型。在这种模式下,项目资源输入的规模、大小和类型决定了乡村发展的效果,资源输入与乡村发展之间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关系 。而且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掌握体制资源的村组干部更容易利用体制身份优先占有获利机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政府主导进行项目输入为乡村带来了资金、技术与人才,但是依靠资金注入的项目缺乏可持续增长的动力,并且普通村民没有利益可获得。

(二)工商资本下乡

工商資本经营,是以土地流转入股为手段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打造乡村特色产业经营体系,以外源性的工商资本主体带动农民参与市场化、资本化的农业产业经营方式 。资本下乡有两种形式:一是工商资本参与以“农民上楼”为主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作为投资方获得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出让的收益;二是工商资本大规模转入农地,帮助基层政府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学者普遍认为工商资本下乡促进产业振兴是弊大于利。杨磊、徐双敏认为工商资本的注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社会资源禀赋不足的难题, 然而由于这种模式资本外源性的属性, 产生了对“小农”的排斥问题, 出现了资本主体与普通农民的利益不兼容现象 。张良认为工商资本下乡过程中乡村治理中“权力—资本”利益共同体的发展违背了农民的公共利益 。焦长权、周飞舟指出工商资本下乡投资农业是为房地产开发等非农盈利项目做铺垫, 其在农业经营上并无效益。因此,学界所提倡的工商资本下乡与农民利益是不相容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振兴乡村。

总之,政府资本与工商资本下乡都旨在解决乡村产业发展的问题,但在实践过程中遭遇了不同的困境。乡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注入,政府利用政策指引带动项目下乡,在实施过程中无法真正嵌入当地村庄,盈利也不能直接到达村民手中。工商资本下乡追求利益最大化,产业建设过程中使村庄整体搬迁。去农化的乡村建设,对于村民来说没有任何利益保障可言,这样对村民无益的资本是不可取的。

三、乡贤资本下乡的路径与机制

在传统社会,乡贤作为一个特别的群体在引领社会发展、治理农村方面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四十年,每个村庄都有走出去的人,他们年轻时为了生计离开家乡,经过在城市多年努力打拼,收获了人生的成功,成为新乡贤。改革讲先富带动后富,乡村振兴要充分利用好这一部分人的力量。乡贤们对于自己的家乡有深厚的情感,乡贤返乡是一件自然的事情,而乡贤所带回的资金、资源、人才与技术正好满足了乡村发展的需求。

(一)乡贤资本下乡的情感认同

乡贤依附强烈的亲缘、地缘与血缘关系而生长,对乡土社会有着深深的依恋。面对何斯路产业发展空心化、村庄处于负债状态的现状,何斯路的发展首先要解决资金来源的问题,而乡贤资本的注入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乡贤资本不是物质的,饱含了乡贤对村庄情感与文化的认同。乡贤“回归乡村,将知识和产业带回乡村,成为乡村社会的支撑。他们有着浓厚的乡愁,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有着不可割舍的依恋”。因此,乡贤资本的下乡不以利益为主导,更是基于情感认同的回归。

何书记自己拿出100万元进行土地流转。面对何斯路土地面积小且不集中的现状,要进行薰衣草园的建设,先要把土地集中起来。目前土地零散分布在各户村民手中,何书记想到借助大户进行流转,先将钱分到大户手里,把土地从小户流转到大户再到村集体。村集体成为农户土地的转入方,土地由村集体统一经营,农民把土地转租给村集体从中获得租金,规避了经营风险。

在投资何斯路发展的十年中,通过访谈了解到,乡贤投资至今未获得过股权分红。在多数人的眼中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为什么乡贤能忍受多年没有收益的事实呢?

事实如此,乡贤投资以情感为出发点,他们从小在村子里长大,有着对村里亲情、邻里情甚至爱情的回忆,这种回忆是最深处的对于家的强烈情感,这种情感是支撑乡贤返乡的重要精神力量。如一位乡贤所讲,即使没有收益乡贤内心依然是认可的。不同于工商资本纯粹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是没有感情的赚钱机器,乡贤资本是有情感的寄托。在乡村产业振兴中,需要的就是乡贤这样带着反哺村民的心,不以利益为最大化的资本下乡。

(二)熟人社会中的乡村产业运营

我国农村社会是熟人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基于农村熟人社会所构建的社会网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网络, 熟人社会中的“人情”体现为感情、关系、规范和机制等层面。在人情的作用下,熟人社会成了一张微观权力关系网 。乡贤从小在村里长大,熟悉乡土社会的人情关系,在乡村产业发展及管理中,会根据乡村熟人社会的特点进行调适,站在村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乡村酒店是何斯路的主要产业。乡村酒店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员工的本土性,而作为酒店的管理者,首先要学会处理好员工与村民双重角色的转换问题。酒店运营初期,为了酒店的规范化发展,酒店的管理人员是外聘的,外聘经理有着专业的酒店管理知识、丰富的酒店管理经验,能够引领酒店斯路何庄的规范化发展。但是,斯路何庄是一个乡村酒店,它不同于城市酒店的管理,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在乡村酒店是行不通的。因此,外聘经理的专业性在乡村酒店没有用武之地。

产业发展与村庄村民是分不开的,拿酒店餐饮来说,村里的红白喜事、宴请客人大多从何庄订餐。作为酒店的经理,就要十分了解村里的情况,评估订餐家庭对费用的承担情况,给与适当的折扣。临近过年的时候,还有家庭主动询问年夜饭的预定,酒店会根据村民的需求提前制定好年夜饭套餐,供人们进行参考选择。现在村里整体经济状况确实变好了,整个村民的订餐每年会带动消费十几万元,可以说整个酒店的运营,离不开全民营销全民支持。如同陈经理所讲,何斯路整个村庄村民与它的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共同的目标就是使何斯路发展好,从而实现村民生活富裕。

乡贤内生于村庄这一熟人社会,清楚了解熟人社会的人情规则,“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违背这一人情准则,那些在人情关系中有所失误的人,人情对方和人情关系网都会对其进行疏远” ,乡贤生长于村庄,即使离开家乡在外发展多年,依然深谙乡村人情所带来的利与弊。基于乡村熟人社会这一特质,在乡村产业发展中,会更多考虑村民的利益,正是这一特质使得乡贤资本促进产业振兴农民富裕成为可能。

四、总结与展望

何斯路产业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首先乡贤资本下乡重新发现乡村价值,在乡村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发展为可以增值的资本造福村民。其次乡贤在乡村熟人社会中管理经营产业,村民参与获益其中。最后乡村产业发展将原子化的个人重新集聚到一起,重建乡村公共生活,增强了村民的邻里感情。本文充分证明了乡贤基于对乡村情感的认同而返乡,不以利益最大化为导向来发展乡村产业,从而使村庄变好使村民变富裕的事实,而这也正契合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乡贤资本下乡主导乡村产业振兴不同于政府资本、工商资本下乡对村民的排斥性,它是作为村庄内生力量的支持,为全国各个村庄的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模板。改革开放四十年,每个村庄都有乡贤产生,他们客观上有能力,在城市打拼多年,拥有乡村发展所需要的资本、人才、资源、技术等要素。主观上有热情,对于家乡有着强烈的乡愁与乡情,愿意返乡为家乡发展做贡献。因此,新时代乡村产业的发展要积极引导乡贤返乡,发挥乡贤资本的积极作用,从而增强农民的主体性,真正实现农村美、产业兴和农民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姜长云.推进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J].学术界,2018(07):5-14.

[2]申端锋,杨盼盼.适度积极:乡村振兴的路径优化[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8,20(05):70-75.

[3]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1(04):126-148+223.

[4]贺雪峰.论利益密集型农村地区的治理——以河南周口市郊农村调研为讨论基础[J].政治学研究,2011(06):47-56.

[5]陆文荣,卢汉龙.部门下乡、资本下乡与农户再合作——基于村社自主性的视角[J].中国农村观察,2013(02):44-56+94-95.

[6]周飞舟,王绍琛.农民上楼与资本下乡:城镇化的社会学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5(01):66-83+203.

[7]杨磊,徐双敏.中坚农民支撑的乡村振兴:缘起、功能与路径选择[J].改革,2018(10):60-70.

[8]張良.“资本下乡”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公共性建构[J].中国农村观察,2016(03):16-26+94.

[9]焦长权,周飞舟.“资本下乡”与村庄的再造[J].中国社会科学,2016(01):100-116+205-206.

[10]张劲松.乡愁生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背景下中西部乡村振兴的实现[J].江苏社会科学,2018(02):6-16

[1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12]陈柏峰.熟人社会:村庄秩序机制的理想型探究[J].社会,2011,31(01):223-241.

(作者单位:李建民,山东曹县农业农村局;李丹,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产业振兴乡村振兴
关于远安县乡村产业振兴的调查研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我见
论如何促进当前景德镇陶瓷产业振兴
“两南”临夏定西脱贫攻坚与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兴旺和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江苏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研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