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自育自学理论,关爱特殊家庭儿童

2021-06-09 18:26张霞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10期
关键词:儿童

张霞

摘要:特殊家庭儿童在校学业成绩不良、人际交往困难和品德问题突出。运用自育自学理论,关爱特殊家庭儿童,挖掘其自身动力,引导其自我发展,在个案教育上确有实效。

关键词:特殊家庭  自育自学  儿童

一、特殊家庭儿童的表现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家庭是儿童最亲密的社会生活群体。在此群体中,家庭成员的关心和爱抚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础。家长(首先是父母)受个人应对模式、行为习惯和教育理念的影响, 对儿童实施的教育长期影响着儿童。儿童在家庭互动中,接受家庭教育,学习和建立最初的社会规范,形成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家庭类型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除传统家庭模式外,单亲家庭、隔代家庭、再婚家庭、寄养和领养家庭等特殊家庭模式普遍存在并逐步增多。特殊家庭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父母外出打工、夫妻分居、离婚及配偶死亡等。此类非传统家庭成员的应对方式、成员间的互动模式有其独特性,家庭教育缺乏,亲子关系脆弱,儿童在学校生活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多方面的不适应,影响其学业及身心健康成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业成绩不良

共计100名学困生的家庭模式调查结果统计图如下:

以上结果显示,88%的学困生家庭模式为单亲、隔代等特殊家庭。

特殊家庭的学困生,往往学习习惯差,思考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善于机械记忆,不善培养语言思维,不愿开动脑筋,常常回避那些较难的习题,作业拖拉,学习上不主动,有思维惰性。

(二)人际交往困难

对我校特殊家庭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65%的儿童在班级里一个好朋友也没有,20%的儿童在班级里有1个好朋友,15%的儿童在班级里有2至5个好朋友。当特殊家庭中的成人失信于儿童时,80%的儿童会很生气,很难过,20%的儿童表示不会再相信成人。

特殊家庭的儿童多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主动与人沟通,不容易理解他人的想法,更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凡事斤斤计较,他们普遍缺乏安全感,常常以语言、行动攻击作为自我保护的方法,与同学、家长交往有困难,缺乏幸福感。

(三)品德问题突出

北京市少管所的一项数据显示,来自单亲家庭的未成年违法人数占未成年人违法人数总数的34%。安徽省淮北市公安局对60例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的案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其家庭结构残缺,父母感情不和,离异或分居的占37.3%。上海的有关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在各类家庭中仅占5%的单亲家庭中,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占未成年人违法总人数的30%。虽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小学生数量不多,但结合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的观察和了解,班级里自律意识差,经常违反校纪校规,迷恋网络游戏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特殊家庭,他们缺乏感恩之心,有较强的自卑、逆反心理,犯错后不悔改,甚至对成人的教育有抵触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其就更容易走上违反犯罪的道路。

二、如何关爱特殊家庭儿童

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都十分关注特殊家庭中的儿童与父母分离对其成长的影响的问题研究,他们一致认为,儿童与父母分离,将使儿童产生精神上的痛苦和焦虑,影响其整个一生的人格风貌。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有责任对特殊家庭的儿童给予更多科学的关爱。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我们发现运用何炳章先生的“自育自学”理论,关爱特殊家庭儿童,颇有成效。下面結合具体案例,谈谈本人的实践及其结果。

(一)以“四做”为抓手,培养自主意识

案例一

学生A,女,五年级,父母离异,与父亲爷爷奶奶生活,自理能力差,贪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五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语文(54分)不及格,数学(62分)合格,英语(80分)良好。课间活动没有玩伴,自述没有朋友,经常与同桌发生矛盾。父亲反映其在家里任性,经常与家人发生冲突。

在“四做”实践中,我有意安排学生A每周选择一段名人名言,内容包括珍惜时间、热爱集体、热爱学习、自我评价,署上名人的名字和学生A自己的名字,并带领全班学生诵读。利用课余时间,我指导学生A讲名人故事,重点指导她怎么把故事讲完整、讲精彩。班会课,我请学生A讲名人故事,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实践训练中,我更是关注学生A参与活动的态度,及时给予她鼓励和肯定,还单独设立了一个“显著进步奖”授予学生A。经过一个学年的关注,学生A作业基本能够完成,课堂上偶有主动发言,很少做小动作,学业成绩有所提高,在六年级第二学期期中检测中,语文(85分)优秀,数学(80分)良好,英语88分(优秀),与同桌很少发生矛盾,课间见其偶与同学游戏、聊天。

学生A的进步,正是自育自学理论对于培养特殊家庭儿童自主意识的重要体现。特殊家庭儿童所表现的学业不良、人际交往困难及品德问题,从其成因上分析,是学生缺乏自主意识。“四做”实践易于操作,何炳章先生就“每个主人”的操作提供了具体建议,大致分为五个环节,我认为这五个环节在关爱特殊家庭儿童方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在这样一个不断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中,特殊家庭儿童获得了更多来自学校老师的指导和支持,弱化了家庭带给孩子的伤害。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坚定意志品质,形成良好习惯,学习如何做人,达成自主自育。

(二)指导课外阅读,修复童年创伤

案例二

学生B,男,四年级,父母分居,与妈妈生活。他认为是爸爸抛弃了妈妈,妈妈好可怜。学生B酷爱看漫画书和打网络游戏,任课教师均反映学生B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找其他同学说话,喜欢摸女生头发、肩膀和臀部,引起女生反感。与男生相处,有攻击行为和暴力语言。老师批评教育时,不服气有抵触心理,甚至与老师发生冲突。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实践中,该生班主任专门为他制定了阅读书目,具体如下:

班主任联系其妈妈,指导亲子阅读的方法,建议在家里指导学生B用一个学期时间完成以上书目的阅读。邀请学生B的妈妈到课堂上,给全班学生讲亲子阅读的乐趣。同时安排全班学生每天读报的任务。要求学生每周制作一份“读报卡”,读报卡分为“新闻摘录”和“我的观点”,班主任重点关注学生B的读报卡,发现他的新闻摘录内容逐步从社会负面新闻转为反映社会真善美的新闻,价值观点也越来越正面、乐观。经过一个学年的坚持,学生B不再摸女生,与男生发生矛盾后也能学会退让,能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人际关系有所缓和。

学生B的进步,正是自育自学理论中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对于修复特殊家庭儿童童年创伤的重要体现。家庭中成人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往往让儿童产生疑惑甚至质疑人性中的真善美。在与家人的关系中,儿童学会了面对、妥协、躲避、反抗等应对方式。何炳章先生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上的建议是:化整为零、积少成多、天天坚持、务成习惯。在每日的阅读中,学生发现了文中人物的应对方式;在亲子阅读中,感受到了母亲用温和的方式要求他,对待他。慢慢地,他的内心产生信任,尝试用一些新的方式与人交往,不断扩大自己的感受空间,从书中汲取更多互动的方法和技巧,慢慢修复童年生活中受到的创伤。

关爱特殊家庭儿童给班主任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班主任老师往往在特殊家庭儿童身上付出巨大的爱和时间,但常常转化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没有充分地培养儿童自育自学的能力,挖掘其自身的成长动力。1986年,在合肥市班主任工作会议上,何炳章先生提出,班主任工作有一个从“辛苦型”向“科学型”转变,而实现这个转变就必须在学生的自我教育上下功夫。这对特殊家庭的儿童来说,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何炳章.从教育原点出发——“自育自学”理论与方法[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2]何炳章.何炳章教育文选2[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儿童
因为喜欢儿童 所以儿童喜欢
留守儿童
让人无法理解的儿童
六一儿童
动物们的儿童照
儿童故事
“六·一”——我们过年啦!
选购儿童强化食品要注意什么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
预防儿童龋齿要尽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