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舞蹈教育课程探索

2021-06-10 12:28苏泽华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舞蹈育人思政

苏泽华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 福州 350100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1]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必须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工作,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舞蹈教育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一线教师特别是思政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做出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为高校乃至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传统教育环境下,思政教育主要关注社会政治生活的宏观方面,多以社会需要和国家本位为出发点,注重主流价值取向,以“显性教育”为主流渠道,譬如大学思想政治类课程、形势报告会、党课培训、主题团日活动和日常行为管理等等,此类一味“单向注入型”教育,缺少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容易引起学生的叛逆,入脑入心效果不佳,凸显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新时代的不相适应性。[3]

舞蹈教育自古以来就具有德化人心之效,舞蹈教育是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舞蹈教育课程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专业舞蹈人才,它同时承担着素质育人的重任。舞蹈教育的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能性,不仅在学生的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极其高的美育价值,且课程的育人作用是由内而外体现的。舞蹈教育课程最终呈现是以作品形式来呈现的,若要在作品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中国精神,需要在源头上把握好方向,在育人的过程中融入思政内容,将正确的政治方向与育人导向相结合,将课程思政与舞蹈专业紧紧结合,这种融入将会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舞蹈教育课程的思政元素

从舞蹈的本质来看,“舞蹈,艺术的一种。人体本身是它的物质载体。人体本身是它的物质载体。是经过提炼(典型化)、组织(节奏化)、美化(造型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以及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中人的情感意蕴,创造出可被人具体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作者——舞者(编导和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4]舞蹈可以分为人体肌肉塑造和情感思想表达,人体肌肉塑造是在舞蹈呈现中给观众以最直观展现出的外在形体,外在形象对于自身塑造角色是否生动方面来说非常重要,需要不断给予同学们文化自信,使之他们从思想内化到身体,贯穿统一,刻画生动;情感思想的表达则是舞蹈呈现时的内在神态韵律,形象越传神,越能够表达清楚自己的作品主题与思想,使观众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是否用自己的作品来达到与观众交流,潜意识影响观众,从而形成文化上的交流,是需要形神兼备,知行合一的。

四、思政元素融入舞蹈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模式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专业教师主要负责教学计划的实施,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教师必须根据学生性格因材施教,正面引导学生,言传身教。

(一)教学设计与价值塑造。新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开发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彻底的革新,摒弃了以往的“灌输式”教学,而是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们呈现精美作品,也可以通过游艺动画的制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让学生在欣赏和实践中感受到来自中华文化的魅力。价值的塑造以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为根基,文化自信并非盲目自负,而是一个对文化正确认知上建立的自信。教学设计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反作用于文化自信,当文化自信得以充分发挥时,学生才可以更好的发挥主动性,而后又增强文化自信,一直良性循环。

(二)模式创新与知识传授。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知识接受力的提高,要健全教学管理体系,提高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需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心入其中,达到更好的思考效果。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表达能力。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还需一直秉承创新思想,来促使学生所学知识的充分吸收。

“红色舞蹈”的学习,无疑是舞蹈专业与课程思政充分结合的体现。“红色舞蹈”中的红色精神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带来了无限的力量和不竭的动力。“红色舞蹈”在课程中起着宣扬红色精神和中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作用,在舞蹈专业教学过程中,将“红色舞蹈”融入课程教学,一方面让学生们了解了中国历史,学习了红色精神,感受革命力量;另一方面这种精神可以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在后续的课程排练中,将红色精神得以传承。以国家、社会为范围,以正能量为主题创作舞蹈作品,老师可先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入手,可以从一个故事中,引申出创作主题,让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在作品中得以体现,让同学们在学好自己技能的同时还能够自觉肩负起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实践活动与能力培养。艺术实践一方面检验了学生能否将所学通过肢体的训练来达到情感的融合,另一方面更是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从确定主题,到开始排练,同学之间的一次次磨合,到作品的呈现,再到作品与舞台灯光的配合,每一种都要求学生吃苦耐劳,过程中的重复会导致学生情绪不佳,这时还需要节目负责人来排解学生的悲观情绪,正是由于一次次这样的经历锻炼,形成了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组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校外采风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中之重,通过社会实践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到革命圣地进行观摩,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们的精神生活,脱离学校的乏味枯燥课程;另一方面,外出采风拉近了同学们彼此之间的距离,能够在创作作品时,有更深切的默契。更重要的是,亲身体验更能利用视觉冲击,让学生们真切的感受到革命精神,这无疑是一场自我提升的成长过程。

舞蹈与公益演出同行,不仅有助于价值观的形成,更是在精神层面上对美的认知。公益活动地点大部分是在社区舞台或露天广场,观众无需购票即可观看演出,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也从一种新的形式上将所要表达的思想传播给了观众,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在思政形势下,专业课不再只是单纯的讲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而是把思政理念和专业课程相融合,以教学设计和模式创新为突破口实现课程思政融合,通过不断将思政元素的以专业形式输出,润物细无声,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自觉践行爱国精神,不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优秀舞蹈作品反映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水平,若要真正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出世界、多元化,必须创造优秀的舞蹈作品。在先进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当前的课程也正逐步向着在教授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也塑造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再次换位到学生视角,学生也希望听到有温度的课程。我们把思政课程无声息整合到专业课程内容之中,把思政元素变成课程的温度,汇聚学生的目光,这将会使课堂的作用充分发挥。

猜你喜欢
舞蹈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