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文学世界

2021-06-10 12:28陈晓静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浪漫主义湘西沈从文

陈晓静

南阳农业职业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00

引言

在沈从文的文学世界中,乡村、浪漫主义以及中国形象分贝代表着不同的内容以及沈从文内心的不同价值。乡村代表着沈从文的过去,是沈从文文学作品中抹不去的色彩,它是与现代文明、城市发展所对照的乡村小说,通过描写乡村中的不同人物形象来展现20世纪正在经历巨大转型中的中国形象。因此,乡村与中国形象在沈从文的文学世界中密不可分。而浪漫主义作为沈从文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沈从文的浪漫主义情怀

(一)作品中的浪漫。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作家之一,沈从文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他生长于湖南的水乡,优美的风景以及贫穷的现状极大地刺激了沈从文的成长,特别是随着父辈的军旅生活,沈从文从小就目睹了20世纪动荡中国中的悲欢离合。在青年时期,沈从文得到了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的欣赏,开始在北京大学就读。从乡村到城市,沈从文虽然生活条件得以提升,但从精神领域上,他依旧以‘外乡人’自居,这也是其文学作品中‘流浪文学’的重要支持。在北京,沈从文的文学天赋得以发挥,《菜园》、《萧萧》、《湘西散记》等文学作品都是在此时写作。1934年,随着著名长篇小说《边城》的完成,沈从文终于在文坛上站稳了脚跟,也迎来了自己‘浪漫主义’的稳定文风,成为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弄潮儿,其小说《边城》自然也成为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代表作之一[1]。

沈从文的经历给了他浪漫的天赋,也给了他认识当时中国黑暗与苦难的锐利的目光,在当时动荡的中国中,沈从文与鲁迅等主张‘以笔论事’的作者风格不同,他极力主张文学应当具有美学色彩,不应与政治糅杂在一起。在这样的写作精神的影响下,沈从文的作品大多与政治无关,寄情山水以及故乡的风土人情,他的流浪文学也正是在此时成为中国文坛上的明珠之一。在《边城》中,沈从文描绘了湘西的风土人情,朴实、热情好客的船总顺顺以及他的儿子,都具有乐善好施、善良等美好品质,这也正是沈从文所看到的中国乡村的美好,是沈从文从小到大的精神支持之一,是沈从文对浪漫的追求。

(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沈从文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不仅仅将笔墨局限于故乡的景色当中,故乡中朴实、善良充满人性光辉的乡村人是沈从文浪漫主义的主要体现之一,也是沈从文文风里不断追寻的‘人性之美’。在小说《边城》之中,沈从文虽然以翠翠的爱情为切入点,但在美好的爱情背后,却是沈从文自身没有归属感、自身哀伤的体现,是沈从文对当下中国的变动以及混乱的痛苦。美好与痛苦交织,欢乐背后隐藏着悲伤,这正是沈从文浪漫主义的重要特点之一,最美的事物总是伴随着最极致的痛苦,沈从文将自己的痛苦化作笔下的美,但这种美是浸润着孤独以及哀伤的美,这正是沈从文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典型展现。除此之外,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其实也并非当时混乱的中国背景下的湘西,他以自己的精神桃园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充满美好、没有痛苦、没有孤独的‘浪漫世界’。

二、沈从文的乡土情结

沈从文的乡土情结既来源于其故乡的乡村生活,又与其后来在城市的经历密不可分。沈从文文学世界中的乡土情结最直观的展现就是‘离散’二字,它既代表着沈从文从乡村到城市的漂泊一生,代表着沈从文追寻的美好,又代表着沈从文的文学世界与当时主流文学之间的背离,这种充满矛盾与复杂的文学特征,正是沈从文乡村文学、流浪文学的重要体现。对此,本文分析研究如下。

(一)向往城市。在上文中,本文探讨了沈从文的幼时经历,他生长在动荡的中国,此时经济物质条件极为萧条,因此沈从文小时候经历的并非其在《从文自传》中描述的有趣的湘西生活,也并非《边城》中所展现的世外桃源。恰恰与之相反,沈从文的幼年生活,充满着贫困、动荡、杀戮以及愚昧无知的封建主义思想。在随父亲的军旅生涯中,沈从文看到了最惨烈的中国人间,人的性命随时可以被抛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薄弱,封建思想充斥着整个湘西乡村,“出入地狱般的沉重和辛酸”正是沈从文对自己幼年时的故乡的最好总结[2]。在这样的背景下,沈从文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余韵下的书籍,在这些书籍中,窗明几净,为自己的立项而奋斗,批判封建思想的‘城市’是沈从文的梦想之一,也是沈从文的追寻。

(二)‘逃离’城市。怀抱着对新文化、新知识以及新思想的向往,沈从文从故乡湘西出发,来到了北京。此时的北京经过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充斥着不同的先进思想,思想之间的碰撞十分激烈,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中心、思想中心。但当沈从文真正走进这个‘思想中心’时,他的幻想破灭了。在现实中,沈从文不仅面临着生存的压力,更面临着与当时文坛格格不入的思想的排斥,许多文学大师蔑视沈从文的学历,不喜他的‘越级’行为,因此公开驳斥沈从文,令沈从文的写作道路雪上加霜。此时,沈从文才真正从一个‘乡下人’的角度去看曾经向往的城市,他看到了城市的弊病,看到了城市中自诩文明的知识者的堕落,这也激发了他内心的‘故乡’。在对城市的失望之中,沈从文的乡村文学诞生了,它不同于沈从文以往对城市的向往,反而从乡村出发,表现了自己对现在堕落城市的反感之情。在沈从文的小说《丈夫》中,他通过对来自乡村的妇女是如何从善良、朴实到被城市同化、堕落来展现自己内心深处不与城市的罪恶同流合污的决心。虽然现实中的沈从文无法对抗整个城市的弊病,但在他的文学世界中,沈从文仍旧向往着一个纯真、质朴、善良的美好世界,他将这样的向往化作笔下的‘湘西’,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

三、沈从文的中国形象

虽然沈从文的作品依托于中国,其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无处不在,但沈从文许多作品都以中国的某一个角度出发,或是城市或是乡村,缺乏整体观。在他的众多作品当中,《阿丽思中国游记》可以说是一个例外,为了令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沈从文以外国人的角度出发,塑造了20世纪背景下的中国形象。

在《阿丽思》中,阿丽思来到中国前、还为真正接触到中国时的中国形象是单薄的、刻板的,她的姑妈认为中国充满着神秘,人和神共存,此时的外国人对中国充满着误解[3]。但是从第五章开始,沈从文笔下的中国形象开始变得复杂且真实,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阿丽思》中,沈从文描绘了中国城市中的不同形象,包括穷人以及富绅、知识分子、革命家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交织为充满自卑与自尊的矛盾的中国。在沈从文笔下,中国既存在着极为先进的思想文化,充满着革命色彩,又有封建思想留存,许多封建陋习依旧得到保留。

在小说第二卷,沈从文将《阿丽思》的主人公阿丽思送到了湘西——他心中的世外桃源以及神圣的故乡。此时,中国的形象才是沈从文真正想要展现给世界的中国。在中国城市,沈从文通过傩喜先生在都市的浮夸、奢靡风气中的堕落来展现当时中国城市的弊病。在湘西,阿丽思却看到了质朴、善良的乡村人,看到了中国乡村的传统风俗,看到了与城市奢靡所不同的质朴,此时作者的心与阿丽思一起留在了乡村,留在了湘西。

纵观《阿丽思》全文,作者塑造乡村世界与城市世界的对立十分明显。一方面,现实中的沈从文在城市世界饱受排挤,其生活十分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看到了城市的问题,看到了城市浮夸的学术风气下的对真正贫苦的人们漠不关心的冷漠,看到了城市奢靡风气下的堕落,因此他带领读者跟随阿丽思的脚步走到了乡下——湘西。虽然此时的湘西是沈从文理想中的湘西,但在湘西中,沈从文带领读者看到了中国仍存的人性美好,看到了中国的希望。这样的中国形象既是当时中国的生动写照,也是沈从文复杂、矛盾的思想以及人生经历的展现,它代表着沈从文对于当时中国的矛盾印象,代表着沈从文的清醒与挣扎。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沈从文的文学世界中,乡村、浪漫主义以及中国形象是绕不开的三个典型特征。一方面,沈从文的乡村与城市级的经历让他能够看到中国城市的弊病,并且通过自己的写作将自己心中的哀伤与痛苦诉诸笔下。另一方面,在沈从文的笔下,乡村是浪漫的、是美好的、质朴的,这样的乡村虽然仅存在于沈从文的幻想中,却仍旧保留着美好人性的展现,是沈从文浪漫主义创作的重要展现之一。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明珠,沈从文和他的乡村之梦,一直是后人研究当时中国乡村与城市、研究当时文坛发展的重要资料之一。

猜你喜欢
浪漫主义湘西沈从文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湘西剿匪:七十年前的历史风云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
沈从文小说开头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