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研究

2021-06-10 06:52沈南洋
食品工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德语跨文化交际

书 名:当代大学德语

作 者:施风芹,张涛 著

ISBN:978-7-5600-4491-0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10-01

价 格:¥14.90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我国和德国之间在贸易及文化之间的往来变得日益密切和频繁,我国学习德语的学生不断增加。如何在德语教学中融入文化元素,促进学生学习更多的德国文化,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当前德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当代大学德语》是高校德语教育所配套的教材,其主要目的在于培育读者的语言交际意识与能力,对学生的德语运用进行全面、严格的训练。该书在语言情境、交际意象、题材与体裁等语用范围的基础上,将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以达到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该书在题材的选择、内容的安排与词汇的学习上,充分考虑了德语国家的社会环境、民俗文化等,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当代大学德语》一书是为中国德语学生所编著,充分考虑了中国学生在学习德语过程中的困难、特点与习惯,结合了中国学生所处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全书的语音、语法、交际意象、语言表述都充分展现出了中德问题差异。《当代大学德语》一书不仅仅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语言学习途径,还能够帮助读者跨越问题障碍,实现人际关系的提升。

外语学习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胡文仲先生曾言“语言与文化犹如一对孪生姐妹,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不仅是文化客观存在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能够被人学习和认识的重要基础。任何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犹如机械的语言符号灌输,根本无法令学生领悟到语言的魅力,文化的精髓。唯有将语言和文化之间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融合,才能够令语言教学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目前,受课程体系设置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很多德语教学中缺乏跨文化内容,而今天,中德两国之间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很多学生踏出校门后进入德语类岗位,若缺乏合理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教育,那么学生在工作中或许会出现文化理解不全面、甚至解读错误的情况。《当代大学德语》一书认为,高校德语教师在开展德语教学工作过程中,应积极采取各种合理有效的措施,适当地增加跨文化交际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在德语教学中,跨文化是一个比较基本的概念,其中,“跨”主要是指依托于对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共性与差异的深入了解、细致分析加深对彼此文化的认识。在语言学习中,有意识、针对性地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能够防止学生对德国文化的误解。“跨文化交际”的德语表达是“interkulturelle Komminikation”。简单来讲,指的是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之间开展的交际活动。通俗来讲,指的是国人和外国人交流的过程中,因语言、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别,所以,需要在交流过程中懂得如何规避哪些问题、如何得体合理地交流。

随着国际一体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在文化及经济等方面之间的来往变得更加密切和深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发展逐步成为各国之间进行深入交流及密切合作的重要前提。若跨文化意识和能力较为薄弱,轻则会影响文化经济等交流活动的正常开展,重则会对两个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间的经贸往来产生不利影响。《当代大学德语》一书提出,在高校德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交际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在掌握德语知识和遣词造句技巧的前提下,有效跨越文化背景障碍,促进语言文化能力大幅提升。另外,加强跨文化交际培养有助于学生准确掌握并灵活应用其学习到的各种德语知识,能够以辩证的态度和思维客观理智地认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间的文化差别,促进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进一步增强,使其学以致用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在中德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国内学生往往会以汉语的思维和方式学习和了解外国文化与知识,容易引发误解,甚至会产生不必要的文化冲突。相较于交际过程中所存在的语言错误,文化误解造成的不良影响明显更大。西方人往往允许出现语音或语法方面的错误,但是若出现文化解读不正确或理解不全面的问题,那么或许会被视为缺乏教养,难以实现和谐深入的沟通。譬如,德国人在见面时的交流非常“公式化”,即发话者问道“Wie geht’s?(最近怎么样)”,对方则千篇一律地回答“Danke,gut.(还好)”,这令热情的中国人感到非常不解,认为他们打招呼方式万年不变,缺乏新意和趣味性。于是,有的学生会按照中国打招呼的方式向德国外教问好,譬如,会问道“Wohin gehen Sie?(去哪儿?)”,这种具有中国思维的打招呼方式令德国人感到不适,甚至会产生反感,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侵犯隐私的行为。殊不知,在中国,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聊天开头语。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若两国不同文化环境成长起来的交流者能够加深对对方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就能够有效避免很多误解甚至是文化冲突。不管是在语言交流方面,还是在行为行动方面,德国人都表现得比较直接,他们崇尚个性与自由,一般会直接讲出个人的想法与建议,并将其视为真诚的体现。而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总是表现出一副谦虚谨慎的样子,做事和沟通方面,都追求和谐友好。在不同文化理念的影响下,德国人在沟通中往往会侃侃而谈,比较热衷于向他人阐述个人见解;而国人则与此截然相反,讲究内秀与和谐,不喜欢和他人发生冲突或者矛盾。德国比较强调个人主义,重视对个人权利的维护与行使,会有意识地满足个人需求,形成了相对较为松散的社会结构体系;而中国则截然相反,受传统文化及思想理念的影响,国人强调维护集体利益,形成了比较紧密团结的社会结构体系。

结合《当代大学德语》一书中的内容,笔者提出高校德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融合。德语教学中,教师不单单要向学生灌输基本的语言知识,也需要在综合考虑教学目标及学生学习特征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针对性培养和发展其交际能力。近些年来,跨文化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相较之前明显增强,不过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在德语跨文化交际学习中,依旧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下述三点:一是强调口语训练,轻视了语言文化内涵的学习和把握;二是注重语法和词汇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诚然,在德语学习中,语法和词汇是非常重要的两个部分,但是脱离了文化的语法和词汇毫无生命力,只是一堆符号而已;三是学习方法落后单一,过度强调对词和句的分析,难以从全文出发进行整体把握。上述问题的客观存在不仅不利于学生提高德语学习效率和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德语交际能力的提升。无论是学习德语还是其他语言,都需要深入探索并准确把握其中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交际中跨越文化冲突,实现和谐友好的交流。对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开展德语教学时,应紧随时代发展,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和方法,基于教学目标和要求不断革新和调整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合理的融合,保证教学工作高效高质地全面开展。详细来讲,可通过多媒体等一系列现代化教育手段全面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德语及其文化知识的热情与能动性,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化的探索和掌握,更深层次地了解德国习俗及其社会环境,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提升,鼓励学生在尊重德国文化的前提下,与德国友人之间进行愉悦和谐的交流与沟通,尽可能地避免由于思维不同而引起文化冲突。第二,增设德国文化常识课程,强化中德文化对比理解。高校在开展德语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紧随时代发展,合理增设德国文化常识课程。也就是说,在学生学习语法词汇等基本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向学生讲解并灌输德国文化常识,最好在新生入学后开始学习德语时就有意识地灌输德国文化常识,而不是在大三时期开设专门的文化常识课程,否则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出现语言和文化相分离的情况。在大一、大二时期,向学生开展文化知识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语法、词汇等基本知识的同时深入全面地了解德国文化常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德国民族文化的包容,为后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夯实重要基础。所以,在德语学习初期,教师就需要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增设德国文化常识课程,让学生在文化的熏染下记忆语法、积累词汇,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素养全面提升。以《当代大学德语》第一册第一单元“Guten Tag”为例进行说明,在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时,德语教师可将德国礼仪文化的讲解为课前导入,向学生们简单准确地介绍德国人的问候方式及习惯,为后期深入系统地学习课文打好基础,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跨文化的开放胸怀开展德语交际活动。第三,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学生跨文化意识及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引,而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具备突出的语言能力以及良好的德国文化素养。在开展教学时,教师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将国外文化灌输于学生,促使学生深入细致地认识不同国家文化间的差异,继而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教师卓越的教学能力以及丰富的文化涵养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学校应重视并强化对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组织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或学习深造。比如学校积极举行德语研究讨论会等活动,以促进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综合能力全面提升。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教师前往德国学校进行进修,促进教师加深对德国文化的了解,将其所见所闻更好地传输给学生。另外,教师本身也需要增强学习意识,紧随时代发展积极引入先进成熟的教学策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德语的热情,促其德语学习能力大幅提升。

结合《当代大学德语》一书,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发生转变,打破汉语思维模式的束缚,促进学生深入准确地理解异域文化,鼓励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促进中国文化的内涵及精髓得到广泛传承。在开展德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完善教材、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德国文化常识的灌输等各种措施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确认识并继续探寻不同文化间的共性与不同,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由此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猜你喜欢
德语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