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联结下的反抗型依恋

2021-06-10 17:38马丽波
山西教育·幼教 2021年4期
关键词:桐桐入园同伴

马丽波

案例背景

每年小班新生哭闹,不想上幼儿园的现象比比皆是。当孩子独自处于陌生环境中时,他们的情绪与行为反应其实折射出的是家长与孩子“情感联结”关系的质量,即“依恋”。根据依恋性质的评定可划分为:回避型、安全型、反抗型、混乱型。本文根据实际案例,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从多个角度探讨幼儿的反抗型依恋行为表现,并提出了相应的干预策略,希望能够为教师对于反抗型依恋幼儿的干预带来一些帮助。

一、个案分析与鉴别

片段一:焦虑的桐桐

桐桐是今年刚进入小班的一名幼儿,刚入园时和班里部分幼儿一样,哭闹,不想来园。经过老师一两个星期的安抚,其他幼儿的情绪已经基本稳定下来,而桐桐的情况却越来越严重。几乎每天早上入园时,桐桐都会抱着爸爸的腿大哭:“爸爸我不要上幼儿园,我要妈妈。”另外我发现在园时,不管是谁找她玩,她都会拒绝,偶尔在她玩玩具时我过去看看,她也会将我赶走并轻声说:“你不要在这里看着我,你走开。”

行为分析:产生入园分离焦虑

入园分离焦虑指的是幼儿与父母分离时所表现出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是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不安全感和害怕感的反应。我从桐桐妈妈那儿了解到,在桐桐不到两周岁时,桐桐妈妈怀了二胎,爸爸又经常出差,父母对桐桐的陪伴和照顾减少,这让桐桐一度担心自己在家中的地位会发生动摇,她害怕爸爸妈妈不再喜欢自己。于是,桐桐对妈妈格外依赖,正好又到了入园的阶段,她认为上幼儿园是爸爸妈妈不想要她了,所以总会嚎啕大哭,产生了较严重的分离焦虑。

片段二:需要人陪的桐桐

桐桐入园一个月了,这天我带幼儿到户外活动,点名的时候才发现少了桐桐,最后在活动室的衣帽间找到了她,她正一个人坐在那里。我连忙走上前问:“桐桐,你怎么不和小朋友一起去玩?”她摇摇头对我说:“我要老师陪我玩。”我边答应边拉着她的手一起出去。最近桐桐经常会对我说“老师,一会儿吃饭的时候你能不能喂我”“老师,我不喜欢喝豆奶”“老师,你能陪我睡觉吗”,我发现她也时常关注着我的一举一动。

行为分析:寻求过度的关注

寻求关注,是幼儿以任何过度、頻繁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向其他人寻求注意的行为。案例中的桐桐,在多次让我陪她睡觉、喂她吃饭、陪她玩却没有得到想要的效果后,就玩起了失踪。对桐桐来说,入园学习是她无法拒绝的现实,在幼儿园中她以往的一日常规发生了改变,于是开始寻求任何她能找到的宽慰来应对改变给她造成的不安全感。

二、辅导过程与措施

“依恋”的概念最早是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和儿童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的,在鲍尔比看来,依恋是“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能为个体提供安全和安慰”。在心理学家后续的研究中发现,这种依恋感不仅存在于孩子与养育者之间,在同伴、其他成人间这种依恋也是普遍存在的。反抗型依恋的孩子,往往通过一种夸大表现(尤其是消极情绪)的策略,希望引起父母或亲密人的注意。针对桐桐的这种反抗依恋型行为,我们采取了以下干预措施。

1.亲子关系——双向疗法,形成安全依恋关系

“双向疗法”主要是帮助父母和儿童形成联结,旨在矫正儿童的情绪体验,与照顾者形成安全依恋关系。儿童的依恋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如果父母平时能够细心观察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发出的各种信号,也乐意跟孩子进行亲密接触,经常鼓励孩子进行探究,那么孩子的依恋大部分属于安全型,其入园的适应期也会较短,情绪问题也会较少,因此可以说,良好的教养方式及亲子关系是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基础保障。

2.同伴交往——移情疗法,转移安全依恋关系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同伴关系与母婴关系一样重要。儿童与同伴是平等、互相教育的横向关系。按照依恋理论来说,移情实际上“转移”的就是早期婴儿与养育者之间的依恋关系。同伴间的交往可以很好地为幼儿提供学习社会化的平台,帮助幼儿在与同伴共同游戏、活动、语言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克服陌生感,进而逐渐建立起友谊、爱和尊重。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会把对母亲的依恋转移到同伴身上,相互间会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稳定感。

3.游戏的力量——行为疗法,提升安全依恋关系

游戏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推动幼儿认知和社会能力的发展,还可以使幼儿从中获得某种力量,或者产生移情,来减轻不安全的反抗型依恋情绪。

三、辅导效果与反思

经过三个月的观察和干预,现在的桐桐已经喜欢上了幼儿园,她也拥有了自己的好朋友,情绪变得更加开朗,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分享。生活自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园会自己吃饭、午睡。更值得开心的是,桐桐有了自己的弟弟,她还在家里讲故事给弟弟听,我们都为桐桐建立起了安全依恋型行为感到高兴。

通过对儿童依恋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看出,父母的心理状态和依恋类型是儿童依恋质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可以从婴儿时期甚至在母亲怀孕时期就对养育者进行培训和指导,将会对这类问题的解决更有效、更及时。只有懂教育、懂孩子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幸福快乐的孩子。

(责任编辑:牛丽真)

猜你喜欢
桐桐入园同伴
督学入园,指导促发展
“情窦初开”的桐桐
桐桐学唐诗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九月来到,哭闹开场
我家的“和事佬”
落地
幸福瞬间
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