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2021-06-10 23:42王曙华赵华
化学教与学 2021年2期

王曙华 赵华

摘要: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由省教研员、特级和正高级教师等有关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对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主要有随堂听课,查阅教师集体和个人备课、相互听评课以及部分学生作业等案头资料,召集学校教师进行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等形式。最后形成由“基本经验”“存在问题”和“思考与建议”组成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情况

文章编号:1008-0546(2021)02-0076-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1.02.019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应对新教材使用和迎战新高考,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切实提高全省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2020年9月8日至18日,江苏省教育厅从苏北、苏中和苏南分别选择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和江苏省宜兴中学等三所学校作为代表,就当前新高考下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高中九个高考科目的学科专家组进行诊断和调研。化学学科调研组由省教研员、特级和正高级教师、省教育考试院学科秘书等组成,相关市、区(县)教研员陪同参加。调研组共听课18节,其中高三11节,高二3节,高一4节。调研组还查阅了教师集体和个人备课、相互听评课以及部分学生作业等案头资料,召集学校及所在地区学校教师进行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下面从“基本经验”“存在问题”和“思考与建议”等方面对本次的调研情况进行报告。

一、基本经验

通过对三所学校化学组和学校管理组的观察,并在充分交流、研讨的基础上,形成如下印象:教师爱生敬业、团结协作,胜任工作有战斗力。教师专业功底较扎实,集体备课有组织,课堂教学循章法,学法指导讲科学;学校组织教师学习研讨新课标,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基本准确,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得到较好落实;学科教学课时安排较合理,高三教学扎实有效,复习计划安排恰当,学校对化学学科的重视程度普遍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专注度较高,已形成较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1.学校重视新课程培训和学科关切

学校支持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课程和课标培训,为教师学习新课程和新课标提供较好的保障。部分学校还为教师配备充足的学习资源。学校分年级对各備课组提出具体要求,有些学校还进行了新课标学习的考核。

高中化学选修人数呈现较好发展的态势,高中各年级的化学课时基本得到保证。高一一般为每周3课时,高三均在5-6课时,能保证每天的学科作业量和作业时间,对化学教师的工作量安排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对待。学校对集体备课活动有明确要求和制度保证,对备课组长的考核和津贴均有不同程度的关切,对课堂教学的各项指标也有一定要求。

2.教师专业功底和专业态度良好

化学教师的专业功底普遍比较扎实,专业态度也比较严谨、务实,学习愿望比较强烈,长期的集体备课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成果。主要表现在:

化学课堂教学方面:高中化学教师都关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能根据新课标组织教学。教师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夯实,新授课教学中关注“学科观念”“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学科本质”,结构化的处理知识内在逻辑。课堂教学中重视知识线、素养线和活动线的有效关联,注重知识建构的网络化。教师逐步理解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的必要性,注意讲练结合,注重随堂训练的及时巡批,注重学生作业的及时展示,表现出较高的课堂研究和实践素养。

高三化学教学组织方面:化学教师群体乐教敬业,团结协作,集体备课活动气氛浓,课堂教学效果好。(1)复习计划合理。高三复习思路清晰,一轮复习重点在锤炼知识,夯实基础,循环提高,过好“四基”关;二轮专题复习,重点聚焦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建构知识框架和认知序列系统,注重“知识整理一网络构建一问题解决”的复习方式。(2)教学安排细致。从复习计划来看,既有宏观把握、又有微观协调,专题研究、作业布置、测试安排等都有思考、有计划。从资料编写来看,各高三备课组重视学习方案的编写和选择性使用,强化学法指导。从听评课情况来看,重视备课组内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学习与交流。(3)教学研究认真。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学生、试题、教法和学法等多个方面,针对学生化学学习的实际情况,为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老师们有主动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复习教学从“多讲多练”走向“精讲精练”走向“少讲多学”。(4)备考策略得当。在备考策略上达成共识:全面中讲重点,规范中讲策略,强化中讲效益。依纲据本跳出题海,精讲精练反复纠错,教学设计力求创新。三所学校的高三教学,均有较高品质的教学设计方案,如:海州高中“导学案”,白蒲高中“活动单”,宜兴中学“学案”。课堂教学均体现有组织的交流讨论;关注有效的学习成果展示;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集体研讨学习方面:化学备课组能够认真学习新课标,体会新课标在育人方面的核心价值,理解五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领会课程目标要义,体会课程结构的设计依据、结构安排、学分设计和选课安排。在学习任务的安排上,能充分理解课标对学业内容的要求,吸收消化教学策略、活动建议与情境素材建议的内容,紧扣学业要求落实学习任务。对新课标四级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进行认真学习、内化和转化,并在课堂教学、集体训练中加以落实。

高一、高二的教学中能够从情境出发,尝试开展项目化学习和融合式学习,必修教学中构建“大单元”的意识增强,行动上也得到了体现。帮助学生构建大观念,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认识物质的方法”“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等方面都能够进行顶层设计、分步实施、分层推进。

高三化学备课组对新高考有较好的理解。全体高三教师对新高考方案进行认真学习,对当前新高考中的化学学科状况有深刻理解和清醒认识。在“功利性选科”的当下,化学教师仍然能够以自身魅力和学科吸引力树立化学学科形象,让更多喜欢化学学科和立志从事化学方向报效祖国的高中生获得支持。

化学教师普遍能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要“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在数理化生等学科建设一批基地,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的重要意义,明确自身站位,在基础教育的关键期为有兴趣从事化学研究的青年学子奠定厚重基础。

3.学生科目选择和学习内驱力多样化

高三化学选修学生人数有进一步增加,但所增加人员化学学科的基础较弱。当前化学选修人群,呈现三种类型:一是坚守型,这类学生主要是基于“自身兴趣”“未来高校选择与专业判断”,此类学生基础较好,主要在“物化生”“物化地”组合中;二是迁移型,这类学生主要是基于“未来专业选择”考虑,比如想学“医学”“环境工程”等,从其他组合中改选而来;三是投机型,这类学生看重的是“保障机制的25%”,主要是艺术类或体育类考生。这三种类型考生对当前化学教学带来较大挑战,基础差异较大,必须分层备课、分层要求和分层训练。

总的来看,三所高中的学生课堂专注度较高,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学生普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建构。部分学生作业规范、笔记工整,课堂表现积极踊跃。课堂中以师生间的交流对话为主,也能伴随生生问的思维碰撞,偶尔还能看到学习小组之间的激烈辩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实验设计、原理分析、模型建构等具有学科特点的课堂内容与组织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

另一方面,部分不打算继续选修化学的高一学生和“投机型”高三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严重不足。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作业质量低效。

二、存在问题

当前,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可归为三个方面:学校对新课程管理和引领的问题;教师对化学新课标理解和落实的问题;学生对学习动机的认识和实现的问题。

1.学校管理文化和教学关注指向单一

学校在理解新课程上存在着“等靠要”的问题。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的意识较为淡薄,落实新课标的举措还不够坚决,以新课标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三个年级联动,以教研组为单位落实新课标的校本化教学方案尚未形成。

学校在教学管理上目标“唯高考”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学管理中,对课堂教学的指导和要求明显缺失;对教学设计的专业化评价明显缺乏;指向结果的评价较为刚性,不够重视过程的要求。学校文化偏重于“应试”的显性化成果展示,校园、教室中均有体现;教师的办公场所布置较单调,文化气息不浓、阅读氛围不够,教师备课、讨论的空间温馨程度不够。

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提升。从各学校的“廊道文化”“墙壁文化”来看,主要是宣传高考目标、总分目标、追赶对象等,这种考试文化必然催生较低的“理想追求”。学生脸上洋溢的“青春性”“阳光性”明显不够。

软硬件支持有缺失。教师外出学习、内部研修投入尚显不足,教师的教学资源、图书资料、电子化资源等较缺乏。实验及信息化装备升级提升空间较大,经费的投入需要提高。如:化学实验仪器、药品等配备不足;实验后勤保障跟进乏力;实验员队伍不健全;实验课时量得不到保证;演示、分组和研究型实验课程开设困难等。

课堂教学的理解力、批判力和创造力需进一步加强,要从以“教”为中心转为以“学”为中心;教学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力度需进一步加强,既面向全体,又发展个性;复习的针对性、创造性和实效性需进一步提升,应更好地基于内容、学情、问题和经验等进行复习教学设计。

2.教师专业理解和文化建设有待提升

化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不贯通、理解有偏差,导致教学时站位不高,比如在化学反应原理的研究方面,存在“动力学”与“热力学”问题模糊或混淆,“化学反应的密闭体系和敞开体系中的平衡问题认识不足”“有机反应的原理理解不透”“化学实验研究不够”等问题;课堂教学和学习指导方面,教师在问题提炼、学生交流、小组讨论、随堂巩固方面,设计能力不足,缺乏系統安排。

学科内阅读与跨学科阅读明显欠缺。教师主要参考现有教材、教参、高考说明和相关教辅资料进行备课,使得复习课设计“瓶颈”难以突破,学科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教学中难以转化,学科的顶层理解难以在教学中融浸,国外教材中经典情境和解释难以在教学中融合。另外,跨学科阅读欠缺,尤其是对科学史了解普遍较少,使得教学设计中寻根溯源的能力不足。

化学学科文化建设欠缺。学科组内的化学经典书籍、全套高初中化学教材、国外教材、化学期刊杂志等缺乏;化学学科重要的工具书(如兰氏手册、大学教材、国内外的学科经典专著等)欠缺;教研组文化建设需要加强。

3.学生内驱力激活与理想信念还需加强

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还有待进一步激发,“我要学”的氛围依旧不足。从课堂表现看,被动适应教师讲授的学生占比较大,主动思考、主动建构、同伴自组织研讨等想象不够普遍;从作业行为来看,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不高,应景、应付现象时有存在,高质量的主动反思、自我纠错、自主整理明显缺乏;从学生设定的努力目标来看,“功利性”强,“跃升度”小,“自我需要”“高远追求”缺失。

三、策略与建议

要让教师真正理解新课标,将新课标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并内化在教学设计中;要以高品质活动案的设计为前提,重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生态;加强学科专业理解力和提升学科吸引力;提升学生知识网络建构力和教师学情诊断力;加强作业设计质量和重视训练结果的使用。

1.理解新课标,落实核心素养,处理好“有用”与“无用”的关系

首先是“有用”的四个方面。一是理解新课标核心价值是有用的。教师需要贯通性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的具体内容不是直接照搬作为“课堂讲授内容”,需要经过教师的“自我转化”,并形成自己的“专业理解”,进而表达为“课堂行为”“教学方案”和“学习方案”。因此,学科观念必须与教学设计深度关联,学科核心素养必须与教学活动深度融合。二是明晰精准讲授的有用性。讲授必须是“学科理解”基础上的“精讲、精实践”和“深入浅出”。“讲过了”“讲全了”“讲到了”就自然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掌握”是很难发生的,故而,精准的讲授,必须体现在真实的“问题情境”“应用情境”“综合情境”中,并顺利转化为“有序表达”和“迁移应用”;三是清楚“目标和考点”是有用的,但不是通过教师的“描述”“学生朗读”,就能成为“目标完成点”“考试得分点”,目标与考点要内化在具体的“教学场境和教学活动设计中”,要用“经典的化学情境、关键事件、典型问题”支撑,尤其要重视“经典化学素材”的多元开发,比如:原子结构模型的认知演变、合成氨工业的条件选择、元素周期律发现史等;四是理解“自主构建知识网络”是有用的,但不是“填空式”“照猫画虎式”,应真正理解化学学科知识的内在关联。比如:钠及其化合物的复习,要贯通结构一性质一用途的内在关联,从“反应发生原理一反应怎样发生一还能怎样反应”的多元视角进行构建,巧妙运用“新授课”时留下的“疑点、盲点和难点”,构建认知冲突,激活深度理解。

“无用”则有三个方面。一是陕节奏、陈述式讲解知识点(如快进2倍速、4倍速的复读机),一定是无用的,甚至有反作用;二是“沉浸在解题技巧”中,也是无用的;三是“空洞的说教”“单调的所谓通解通法”是无用的,比如:你们一定要细心、要仔细读题、要规范表达等,都属于空洞说教,收效甚微。

2.处理好“学案与教案”“讲与不讲”“教师唤醒与自我警醒”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学案与教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是学习共同体,所以,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自己“过于熟悉知识”“过于熟悉答案”在学案设计中的不利,要将学案真正设计成“学习的方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参与的空间,注重恰当的“留白”和“静默空间”;而教案则是教师围绕学生如何展开学习,所设计的高品质“过程文本”,以激发学生讨论、知识唤醒、内部转化的欲望,教案是教师在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创造。

二是处理好“讲与不讲”的关系。讲在精要处、讲在盲点处,要讲得“一语惊醒梦中人”,给学生有“醍醐灌顶之感”;不讲“集体贬低的话”“每个学科都可以通行的话”“自己理解上还底气不足的话”。

三是处理好“教师唤醒”与“自主警醒”的关系。高三教学中“教师唤醒”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逻辑,不能靠大容量的堆砌,而是要进行“跨模块”“跨单元”的知识重构。比如: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须与化学反应原理和物质结构进行贯通(如氨气的结构,负三价氮、孤电子对、正一价氢等贯通),须在化学实验设计与性质探究中完善知识建构;教学中“自主警醒与反思”是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的最佳路径,要善于激励学生做三件事:整理、纠错、摘要(批注)。

3.处理好“网络建构”与“真实问题情境”的關系

“网络建构”不是单纯的绘制几张思维导图,而是要源于学生个体的知识缺陷进行构建。网络建构不能只将“枯燥”的知识进行“图像化”的罗列,应形式多样,更要建立在“问题导向”“主题化”“项目化”的基础上,绝不能只是将“书本知识”进行罗列或重复抄写,一定要基于学生“转化后的自我理解”。“真实问题情境”是学生进行网络建构的最好起点。比如:利用合成氨的条件选择为情境,建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外界条件对实际反应的影响方式等。

4.处理好“知能内在转化调用”与“高质量表达”的关系

高三化学教学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内在转化与灵活调用”,其实就是要让学生在某些知识障碍和能力关键上“自我感悟”和“顿悟”,有了这个顿悟之后,辅之以“高质量表达”,就能有较大突破。另外,还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和批改的高效性,实效性就是要精准到“预测不同层次学生完成时间”“某些知识点的错率预判”“群盲性知识点的逻辑起点”等;批改要及时,眉批、面批、巡批等环节要加强,要进行阶段性“错题再反思”。“高质量表达”本身就是一种高水准的知识理解,因此,要将所有“非智力失误”纳入到知识理解的逻辑错位中加以甄别。

感谢参加本次调研的刘芳、单世乾、陈益、刘文兵、王峰、徐明奎、吴永才、马娟娟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