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2021-06-15 03:12张丹燕蒋晖戚飞
艺术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哲学思想

张丹燕 蒋晖 戚飞

摘要:本文纵观中国古代工匠的发展历史,从中找到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探寻古代的工匠精神。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师法自然等,对古人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工匠精神中也有所折射。因此,本文也着重分析工匠精神最根本的思想,研究其对当代设计的启示,并结合社会现状,吸收古代工匠精神的内核,更好地提高当代设计水平。

关键词:中国古代工匠精神;哲学思想;当代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7-00-02

1 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

1.1 起源与发展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据记载,工匠这一群体早在舜帝时期便已存在,距今已有四五千年。在如此漫长的时间中,工匠这一群体在不断进步与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精神与哲学思想。比如中国历史上最为人所熟知的工匠鲁班,他被中国的工匠称为“祖师”。鲁班一直受众人尊敬的原因是他作为工匠这个群体的代表,向当时的社会表明工匠不只是埋头做活的,他向世人传达思想,也正是从这开始,工匠更加注重作品附加的人文精神价值。将传统文化置于当下的创新视野,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1],才是我们应追求的。

随着历史发展,古代的工匠也在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中国的四大发明便是工匠精神最直接的体现。本文将工匠精神提炼总结为4点:敬业、精益、专注、创新。

1.2 敬业

敬业即敬畏、热爱自己的职业。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的思想,如果一个工匠对自己的工作没有敬畏,自然无法拿出百分之百的热忱使其变得完美。在当今生产力巨大的新中国,社会分工变得极细,大部分人从事的工作都很普通,但是只要每个普通人对自己的职业有足够的热爱、敬畏,便能做到敬业,不一定能成为行业内的“状元”,但可以过得安稳和富足。不仅如此,在新中国,敬业更是成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部分,可见敬业在当今社会是多么重要。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基础,精益、专注、创新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

对设计来说,敬业是全身心投入作品的保证,是优良设计产品问世的前提条件。一个不热爱设计的设计师注定会碌碌无为。设计师要充分结合当前社会、经济、艺术、技术的各个方面[2],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对自己的职业保持热爱与敬畏是取得成就的基础。

1.3 精益、专注

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基础,只靠敬业是不能做到优秀的程度的。工匠精神的主体应该是精益与专注。如果将工匠精神比喻为一棵大树,那么敬业就是这棵大树的根,而精益与专注是树干与枝丫。

一般的人可能只是不断地重复一样的事情,得过且过,不在意工作是否做得完美。而设计是一种文化[3],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会不断思考如何将自己的作品做得更加完美。比如清朝的一个被后人称为“样式雷”的家族,大约设计完成了中国1/5的建筑遗产。他们在设计完成建筑之后会按照100∶1或200∶1的比例等比例缩小原建筑,制造模型。令人佩服的是,即便缩小到原来的1/100甚至1/200,其中的细节依然完美。这便是精益求精。

在现代,要做到精益求精并不是下决心就能完成的事情。在古代,工匠的地位低下,而且手艺基本上都来源于父传子或拜师学艺,因此工匠基本上与大富大贵无缘。在古代那个农业收成全看天的时代,工匠作为收入较为稳定的群体,还有一定的诱惑力,而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和严峻的生计形势面前[4],埋头钻研的收益与效率太低。这也是当下工匠精神濒临消失殆尽的原因。经济的发展速度快于人民素质的提升速度,但对设计的未来仍可以抱有希望和信心。

1.4 创新

如果说敬业是树根,精益与专注是树干、枝丫,那么创新便是通过光合作用为工匠精神输送养料、保证其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树叶。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如果没有创新,一代又一代的工匠就只是不断拾人牙慧、继承前辈的手艺,而设计不仅拥有实用和装饰功能,而且具有特定的精神内涵[5]。同时如果没有跟进时代的发展,随着人们日益变化的需求而改进并有所创新,那么工匠精神就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其原本的作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6],很多方面的发展速度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导致各行各业陷入了“挣快钱”的陷阱。甚至是在设计这个需要沉下心探索人与社会的平衡点的职业也开始缺乏创新,东拼西凑。创新是需要永远保持的,只有包含创新的工匠精神才是能代表人类工匠追求的工匠精神。同时还需要具备实践能力[7]。此外,还可从传统的地域材料或具有历史感的古旧材料入手,将其与新技术结合进行创新[8]。没有創新的工匠精神迟早被日新月异的时代和潮流淘汰,只是前人的智慧,适合在博物馆的玻璃柜展出,而不能满足当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因此,创新是工匠精神永续长存的保证。

综合来看,敬业、精益、专注与创新有机结合在了一起。敬业是基础,精益、专注是主体,创新是延伸,相辅相成,从而构成了工匠精神。

2 工匠精神中的古代哲学思想

2.1 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是以大自然为师加以效仿。古代礼器的制作目的与手段原则便是“制器尚象”,当然师法自然并不只是模仿事物,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9]。中国美学讲究神似。模仿外形算不上多么高明的艺术,中国人追求的是看上去心知肚明、讲出来无以言表、体会起来心眼传情。在这个方面,古代有很多艺术家都做得都极为出色,例如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途》便通过留白的方式表达云烟的意境。意境作为文人画的精神基础,是情感与物质的结合[10]。艺术家巧妙地通过朦胧感,使看画之人能运用自己的头脑,想象出云烟。朦胧美是山水画的美学特征之一。所谓意境,即通过有限的物象展现无限的意象,不求形似,但求神似[11]。这便是朦胧的奇妙之处。中国的文化推崇中庸,美学上推崇朦胧。因此设计绝对不是将各种元素堆叠在一起,而是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专业的艺术知识将其糅合起来。简言之,设计就是深入浅出,而在这方面,人作为自然中的群体,对自然之物必然有天生的直觉与联想。

设计是服务于人的工作[12]。因此,设计师也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现今,人们更偏爱于简洁、现代的产品设计[13],极简主义设计以人本主义为核心,每个环节都要符合消费者的偏好,使设计具有强烈的人情味[14]。但是,只考虑服务人很容易导致人的欲望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甚至不可逆的伤害,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人就是万物的主宰,其真正含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2 天人合一

中国古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有特定的禁忌或者说供奉的神灵。例如文人在读书动笔墨之前都会沐浴更衣,以示尊敬。其本质是生产力的低下、知识的匮乏以及对未知的无能为力从而产生的顺从思想。而天人合一的本质是人之性与天道的统一。人应该感应天道,具体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等[15]。与大自然的旋律交融相和,能与对方和谐共存,对美的营造是需要主客观相统一的,也就是人与物相统一,做到“乘物以游心”[16]。人与物质、物质与物质极度巧妙完美地结合。具体到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两者划分的模式下自然被当作纯粹外在的客体,而在天人合一的模式下,天地人共为一体,人和自然万物为一体。在设计中要维护原有的自然环境[17],人既然和万物是一体的,便不应做损害其根本的事情。

3 工匠精神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在讨论工匠精神对当代设计的启示之前,应弄清楚当代设计的情况。对此,应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文化历史[18]。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下,很少有设计师沉下心来进行原创设计,大部分都是东拼西凑,很难看到设计师独有的匠心,当代设计师缺少对这个职业的敬畏。

现在的人因为生活节奏过于快速,包括现代设计师都比较浮躁。工匠精神是工艺之根,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根基[19]。因此,在明白当代设计存在的问题之后,能明显看出古代工匠精神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部分当代设计师缺乏对职业的敬畏,没有了“树根”,这棵艺术之树就成长不起来。设计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是为满足人的需求而设计[20]。当代设计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太浮躁。应将人们对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追求与“传统”和“现代”以及“艺术”和“功能”相结合。

4 结语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也是一些西方国家难以理解的。中国的设计师应肩负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对外输出文化,而这便是设计师的责任。要保证设计的健康发展,可以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获得启发:师法自然,从自然中探寻不一样的美感。“与其上十节建筑美学课,不如让学生们亲自去看看伟大的建筑,去踩一踩秋天的落叶。”此外,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探寻人性与天道的合一,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要保护自然,只有这样,设计理念与思想才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邵钰滢,何佳.基于银杏元素的南林校礼设计创新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0(04):73-75.

[2] 陈思凡.浅谈家具设计中的波普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20(17):72-73.

[3] 张继强,张乘风.建筑与园林中设计形式的美学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118-119.

[4] 高子宇,颜文奇.风筝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9(21):101-102.

[5] 陈芊慧,孙云鸿.浅析江南地区传统民居装饰纹样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77-78.

[6] 周卫臣,孙献华.浅谈敦煌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08):63-64.

[7] 胡玥.人工智能背景下艺术学科的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20(08):51-52.

[8] 施恒,张乘风.闽南古厝在室内装饰中的创新应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08):120-121.

[9] 陆逊彪,湛磊.浅析蜡染工艺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局限性[J].大众文艺,2019(22):132-133.

[10] 吴双双,李永昌,孙云鸿.宋代文人画审美与现代平面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20(2):60-61.

[11] 杨旭清,刘雅迪.浅析中国山水画朦胧美与苏州园林景观的关系[J].美术教育研究,2020(4):98-99.

[12] 陈佳滢,吕向虎,吕兆成.塑料在室内环境中的设计与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6):50-51,54.

[13] 赵菁,张乘风.浅析古代玉文化在当代玉雕中的艺术性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9(19):52-53,56.

[14] 沈童,孫琦.重塑极简主义——以包装设计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6):55-56.

[15] 潘琳炫,叶洁楠.家具设计艺术与文人审美世俗化的结合以及相互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67-68.

[16] 张彦锋,王小柠.民艺符号在中国建筑中的应用——以贝聿铭的作品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6):98-99.

[17] 房华,余希.由空间序列艺术论室内生态环境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08):118-119.

[18] 吴彤,汤箬梅.葫芦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20(06):80-82.

[19] 吴歆悦,李雪艳.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价值[J].美术教育研究,2020(9):39-40,43.

[20] 黄瑞,杨杰.浅谈吕尧臣紫砂艺术对设计艺术发展的启发[J].美术教育研究,2020(6):63-64.

作者简介:张丹燕(2000—),女,江苏镇江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蒋晖(1985—),女,江苏南京人,博士,讲师,系本文指导老师,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戚飞(1982—),男,江苏镇江人,硕士,讲师,系本文指导老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哲学思想
伟大建党精神蕴涵的哲学思想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领袖背后的经营哲学思想
基于哲学思想的高中数学专题教学设计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艺术化表达
立足实践的邓小平哲学思想
春秋时期政治变革中的哲学思想
老子不争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论周公的“天命”哲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