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之后艺术何为

2021-06-15 19:31陈冉王越李沐宸
艺术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杜尚审美价值

陈冉 王越 李沐宸

摘要:继杜尚的《泉》打破艺术的陈规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要勇敢地走出自造的艺术樊笼,艺术的表达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审美开始呈现出泛化的特征。二战后,西方经济蓬勃发展,消费文化成为主流,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波普艺术成了消费文化的产物。审美的不断泛化又导致了审美的价值的混乱,导致了部分人的价值缺失。本文旨在以马克思文艺理论为理论支撑,对当下艺术泛化的问题进行探究与思考。

关键词:杜尚;《泉》;审美泛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7-0-02

杜尚的现成品《泉》打破了艺术界原有的平衡,出现这种不平衡之后,艺术领域扩大了。艺术不再那么高冷,唯少数人所享有,大众开始拥有享有艺术、创造艺术的权利。杜尚把艺术的视野扩展到过去人们并不视为艺术的层面,从纯艺术的框架中跳脱出来,以更创新的理念、更丰富的视角、更多元化的方式去探索艺术,让艺术与生活融合。他没有把艺术高高地捧在手心,相反,他将艺术内化为生活的一部分,相较于那些夸夸其谈、把艺术分门别派的人,他活得更自由。杜尚耗时八年创作的《大玻璃》(如图1)在展览时不小心被摔裂,而他却并未责怪他人,也没有为其不完美而感到惋惜,反而对这个偶然间形成的裂痕感到惊喜,认为这个裂痕是美的,并且为《大玻璃》增添了不一样的光彩。铃木大拙认为禅宗是“喜纯、诚挚与自由”。[1]。杜尚在这件事上的做法,就体现出了禅宗的哲学思想和生活观。他改变了西方艺术史的进程,为艺术的后续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疆土,使西方的艺术继而影响了东方。

艺术多元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有的艺术工作者价值缺失,没有善恶观,做出了不符合共产阶级立场的事情,阻碍了艺术成为大众精神食粮的进程。本文探寻艺术审美泛化的社会背景及其成因,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理论支撑,辩证地分析艺术审美泛化的褒贬,并思考当下艺术泛化的问题,展望艺术的未来。

1 《泉》之后的艺术观

如果在马塞尔·杜尚的《泉》(如图2)问世之前问什么是艺术?那么回答是肯定的,即高贵的、典雅的、精英主义的、非大众化的。而在《泉》之后,这个问题的答案逆转了,艺术开始变得通俗化、大众化、生活化。杜尚在工业现成品小便池上签名向艺术界发难,他赋予了它新的思想,使它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改变了它原有的意义。他说:“艺术是一种使人上瘾的药物。对于艺术家、收藏家以及任何与艺术有关的人而言,艺术就是如此。艺术绝对不是作为真理而存在的。人们怀着极大的、宗教的敬畏之情谈论艺术,但我却看不到它为什么如此被崇敬。谈到艺术,我可能是一个不可知论者。我不相信艺术是神秘的装饰物。作为药物,艺术对许多人有用,很有镇静作用,但是作为一种宗教,他甚至不如上帝那样好。”[2]杜尚跨越了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鸿沟,随后而来的便是如涌泉一样生生不息的各类艺术。但随着艺术的蓬勃发展,审美出现泛化的特征,艺术审美的泛化也引发了审美价值混乱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各国将经济建设作为重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和大部分欧洲国家进入物质文明繁荣时期。当人们走出物资短缺与战争的阴影时,对物质的渴求和享受生活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此外,经济繁荣的物质基础导致消费社会到来,而消费的本质在于不断追求不满足的欲望。人们通过消费蕴含的文化风格展现自己的身份,以此形成群体分化。这个时期,青年的消费观念与之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是消费至上的享乐主义者,对新鲜事物极其推崇。除此之外,大众传媒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将大众文化推向了霸权地位。电子媒体的跨时空、实时、多功能等特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一度因此成为人们主要的娱乐工具。科技媒体改变了艺术的表现方式、艺术的存在形式和大众的审美倾向。

20世纪50年代中期,盛行于美国的波普艺术就是其中的代表,它缩短了艺术与公众之间的距离。从历史上看,波普艺术的出现是必然的,工人阶级需要的不是属于贵族的高雅艺术,而是平民化的大众艺术,其必然要解构这些东西。波普艺术是平民对精英的一种反抗,波普设计亦在杜尚的《泉》开创的新境界里熠熠生辉。安迪·沃霍尔的艺术实践颠覆了传统,他作品中的元素来自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和當下最流行的事物,如可口可乐、坎贝尔汤罐、玛丽莲·梦露等,主要特点是贴近生活并为大众服务。杜尚“艺术非艺术的思想”在波普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波普艺术并没有真正继承杜尚超越艺术进入自由领域的核心思想,只是扩大了美的范围,把过去摒弃在美的行列之外的生活中的俗物纳入美的行列之中。为了能在商业上立足,沃霍尔又让艺术向美的行列发展,使他的作品被零售并成为家庭中的装饰品,艺术开始商业化,变得肤浅和无深度感,有了程序化的符号语言。当艺术符号化之后,它要表达的最真挚的内容变了味,活力也消失了,只剩下在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求新的形式和风格,但其实已经空无一物了。总体来说,安迪·沃霍尔并没有达到杜尚思想的高度,但他促进了艺术的大众化、生活化和通俗化,使大众能够享有艺术。

以广告为例,最初的广告是以宣传为目的的媒介形式,而现在的广告已经从最初的表达商业目的的单纯形式演变成了艺术门类。现代广告在满足商业宣传的同时还富有创意。例如,Milk Life牛奶的创意广告,画面上的三个主人公都与牛奶存在联系,并且人设不同,牛奶图案的形状也不同。小孩子是超人斗篷的形状,乖乖女是摇滚而不失优雅的形状,少年则是活力四射的形状。将传统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给广告披上审美外衣,使现代广告进一步艺术化,成为具有审美价值和功能的艺术,是现代广告吸引和感动受众的重要途径。从艺术活动的角度来看,马克思揭示了文艺创作与文艺接受是一个彼此依存、互为前提的双向互动的动态过程。消费增强了生产的动力,对生产具有推动作用。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它们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现代艺术关注的是艺术的本质,而后现代艺术关注的则是形式问题。后现代艺术在60年代就崭露头角,到了80年代,艺术全面开放的局面初见雏形。后现代艺术家与现代派艺术家的区别在于,他们让美不是纯粹的,也不是高尚的。他们不再拘泥于绘画,敢于在绘画之外做各种实验。艺术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们身体力行,做装置、宣扬观念等。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后现代主义时期的艺术呈现出混杂、复杂、多元、无标准、无权威的局面。

艺术多元化的滥觞源于杜尚,他是一个敢于放弃一切世俗标准的人,他的勇敢行事使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艺术思想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诉求是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因此,要从无产阶级的立场探索艺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艺术思想也是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和思考的艺术问题是建立在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的,他们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角度探索艺术的本质,因此研究对象极为广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艺理论从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历史的演变、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和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思考和探讨问题,具有批判性。所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艺术思想同样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探究艺术问题。两者的共识是艺术与无产阶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相互推动、相辅相成,强调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每个人都是艺术创作者并共同享有艺术成果。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上层建筑,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视。马克思文艺理论把艺术的发展同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联系起来,从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出发,认识到在阶级社会中,劳动分工破坏了人的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的社会前提下,每个人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艺术天分才能被激发,艺术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就。马克思恩格斯艺术思想最鲜明的特点是能够从共产主义的角度探讨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思考。首先,物质资料极大丰富后,人的艺术创作便有了物质支撑,可以自由全面地发展进而推动艺术发展。其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艺术的发展是同步推进的。最后,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解放人,同时解放艺术,人作为艺术的主体便有了完全的自由进行艺术创作。

3 《泉》之后审美泛化引发的审美价值问题

当前,审美泛化已成为后现代美学的特征之一,包括“日常生活审美”和“审美生活审美”的双向运动过程。从大众审美的角度来看,只要迎合了他们的审美需求,便是艺术。艺术越来越生活化,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自《泉》割破艺术与非艺术的口子之后,作品不再是崇高的、遥不可及的,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甚至增添了诙谐、幽默等元素,变得容易理解,容易被公众接受。艺术被拉下神坛之后,出现了审美价值的混乱。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到的问题明确地揭示了当下审美泛化的问题,指出文艺工作者具有引领时代精神的作用,“文以载道”,深入挖掘人民真实生活进行创作尤为重要。有些文艺为了藝术而艺术,脱离了群众,仅是为了取悦大众,这是非理性的,不符合人民大众利益的。

大众文化促使审美泛化,大众借助影视媒介及互联网平台发表自己的看法、日常生活、情感体验。在当前大众审美普遍化的背景下,传统的艺术价值体系已不再是主流。相反,它是一种新的、转瞬即逝的艺术形式,大众审美在娱乐的社会语境下变得复杂、混乱且多变。大众传媒的话语权逐渐形成,美学在追寻被消解后重新定义,稀释了经典艺术审美的权威性,脱离了纯艺术的范畴,审美的概念也变得与大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有价值的审美应该渗透人的精神层面,美化人的灵魂,成为一种由真到纯的内在生命状态。现代人在审美上有时候比较浅表,没有更深地挖掘内在的精神美,流于表面,只注重视听观感的享乐,甚至将美作为商业标签,作为商业发展和提高知名度的工具。毫无疑问,这与真正的审美观背道而驰。除了带来暂时的快乐之外,这种审美还有什么深层含义呢?艺术家应该坚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艺术思想,坚持为人民大众创作具有精神美的文化作品。

4 结语

展望未来,虽然当下艺术泛化的问题有待解决,但是良好的社会背景是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石,深层的艺术审美必定会在此基础上得以凝练成为主流,人的内心世界必将在艺术中得到反映,体现出精神美。艺术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创造美、体验美,进入感悟人生、提高生命价值的境界,在感受生命美的同时,也赠予一束鲜花与他人共享美。

艺术作品多元化已经成为当下的趋势,多元文化时代,经典不再普遍,新生的艺术成为主流。对于中国来说,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艺术思想为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创造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不仅可以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而且还能将其作为文化名片,宣扬我国的艺术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艺术大众化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对于艺术泛化带来的负面问题,我们应该坚持艺术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价值,创作出高质量、有文化内涵的精品。

参考文献:

[1][日]铃木大拙,[德]佛洛姆.禅与心理分析[M].孟祥森,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11.

[2][美]卡尔文·汤姆金斯.杜桑[M].李星明,马晓琳,译.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1:7.

作者简介:陈冉(1996—),女,山东聊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杜尚审美价值
“我什么都不信!”——由杜尚引发的一点思考
杜尚
恶搞杜尚
“恶搞”杜尚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杜尚: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