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守望稻田,一稻一生

2021-06-15 03:38
世纪人物 2021年6期
关键词:袁隆平杂交水稻

人物简介: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是享誉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先后荣获国家发明特等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世界粮食奖”等20多项国际国内大奖,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他所发明的杂交水稻,被西方专家称之为“东方魔稻”,比常规水稻增产20%以上,每年因种植杂交水稻而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7000万人口,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难的问题。如今,杂交水稻已经推广到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为解决中国人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2021年5月22日,是一个让人震惊而又无比沉重的一天,这天下午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一度以为又是假消息,直到看到官方媒体的消息,才确认了事实,心中万分难过。

不舍得这位国之栋梁告别这个世界,也不愿意接受这个沉痛事实。这位将毕生心血献给杂交水稻的科学家,这位为了人类吃饭问题而鞠躬尽瘁的老者,这位专注于田畴、撒播智慧的耕耘者。

有网友说,你可能是被普罗米修斯盗下来的火种,你的存在,便是人间的一道光,驱散了黑暗。

我想是的,虽然你走了,但是你的故事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时光倒流70年,袁隆平还是个农校的大学生。早晨爱睡懒觉,总是到紧急集合铃了才腾地起身,铺盖也不叠,一边扎裤腰带,一边往操场跑。同学们送他评语:自由散漫。

他打小贪玩,没少挨父亲板子。偏科很严重:喜欢地理、化学和外语,能拿高分,直到他成了年过八旬的老头子,飙英文的习惯也没改过;写作文套用过“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挨老师狠狠批过,从此再不爱用老八股;数学一塌糊涂,及格都得奋力挣扎。

最杰出的才华表现在游泳上,拿过湖北省第二名,可惜一次关键比赛前饕餮吃坏了肚子,被国家队永远地淘汰了。

几十年后,他是中国殿堂级科学家。单位门口的大路乃至银河系的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有农民自发为他塑汉白玉雕像;尽管他本人再三强调不是熊猫,下至农民上自总理,都封他是“国宝”。

他的事迹还上了小学生语文课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过路财神”

袁隆平眉毛高挑,一笑起来更成了眯缝眼,身板瘦而硬朗,爱穿个衬衣,扎进西裤里。他身体不错,用行话说,叫“后期落色好”。最大的毛病是抽烟,一根接一根,喉咙不大好。

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后,“国宝”袁隆平再也自由散漫不成了。拿他倒苦水的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

被欢迎、被围观、被合影是生活的常态。他最怕兴师动众,偏偏每到一个地方,市长县长什么的全出来迎接,“说我什么欢迎莅临指导呀,很麻烦”。不过面对蜂拥向他求合影求采访的人群,他又总能挥着手淡定地hold住全场:one by one, one by one(一个一个来)。

2008年,袁隆平带着老伴邓则去逛车展,被一个“满哥”(年轻小伙,湖南俚语)认出来,现场立马炸锅了。他在一辆奔驰敞篷车旁多流连几眼,互联网上就掀起了一场讨论。不过持“仇富不仇袁隆平”的人占了上风,“别说买车,买飞机都理所应当”。

最后身家千亿的袁隆平买了一辆5万多的吉利熊猫,消息一出,网友被感动了。而这汽车的主要功用,不过是供他开车去离家1.5公里外的稻田查看水稻,平时根本不上街。

事实上,袁隆平对挣钱这事压根不上心。他对财富葆有相当的平常心。很快,他把隆平高科的董事也辞了,埋頭搞他的科研,“我就是个过路财神”。

饿出来的科学家

1930年,他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家里六兄妹,“隆”字辈,他排行老二,乳名“二毛”。

二毛在武汉念教会学校长大。很多年以后,这位农学大腕把这归咎为一次误会。那是小学一年级在汉口,老师带孩子们去郊游,参观一个资本家的园艺场。“花好多,在地下像毯子一样,红红的桃子满满地挂在树上,葡萄一串一串水灵灵的”。

农村给他的印象过于美好,直到1952年,他作为农学院的学生去土改,住进农民家了,才知道真正的农村“又苦又累又脏又穷”。

1953年,袁隆平毕业了,被分配到湘西雪峰山脚下的安江农校当老师。他在地图上找安江,半天没找到。他拿第一个月工资买了把小提琴,在偏僻的乡下打发时间。

當时中国全盘学苏联,别人DNA双螺旋结构遗传密码的研究都得诺贝尔奖了,中国还在学前苏联,搞无性杂交。

袁隆平说那时的自己是“迷途羔羊”,后来他就看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当时的唯心著作)。孟德尔所发现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日后杂交水稻的理论基础。

“最初搞无性杂交,闹了许多笑话;搞小麦,没前途;搞红薯,感觉是个搭头。转过来开始研究水稻,一个偶然的机会,老天爷在我面前摆了一株特殊的水稻,让我看到了。”

43岁这一年,袁隆平及助手育成三系杂交水稻,将水稻亩产量由300公斤提升至500公斤以上。这个中国自主产权的成果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次。

光环之外

1996年,他开始主持研究超级杂交水稻。他的目标是90岁以前,让水稻亩产超过1000公斤。

他的理论基础是,“如果我们能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2.5%,那么水稻亩产1500公斤是没有问题的。”

2011年,他的攻关超级稻亩产达926.6公斤,2012年希望达到940公斤至950公斤。

潜增长越来越慢,袁隆平形容这是“矮子爬楼梯”,一点一点来。当旁人都为能否达到阶段性目标紧张不已时,他却一点也不介意对媒体笑嘻嘻地说:如果达不到,那牛皮就吹大咯。

2007年,袁隆平被授予“影响华人终身成就奖”等多项荣誉。他是个不愿退休的老头子,日常行程是全国各试验基地间飞来飞去,长期下地工作,被晒得像个非洲黑人,绰号“刚果布”。到了79岁那年,他说自己老了,终于开始戴遮阳帽下地了。

光环之外,生活中的袁隆平截然不同,诙谐且充满自娱精神。他很介意自己被“高大全”了。在不啻于“成千上万”次采访中,他表现得像是个曝料的——

别人恭维他会拉小提琴,他说:高手是后面弹钢琴的,我是个南郭先生。

在长沙住了大半辈子,他如是介绍这座城市:北京是首都,长沙是“脚都”,四分之一的自来水都是洗脚水!

媒体一让他谈转基因他就头大,理由并非敏感话题,而是“我已经谈了不下100遍了”。

有时老头子来了兴致,还拖住记者陪他一起打麻将,不赌钱,输了的钻桌子,“有一次他们想把我钻桌子的镜头拍下来,可我身手麻利,一下子就钻过去了。”

不能躺在功劳簿上

骨子里,比起商人和官员,袁隆平更像一个农民。“我不愿当官,不是做生意的人,又不懂经济。”

功成名就后,有人劝袁隆平“退隐”,认为他完全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了。“我说不满足,就算失败了至少也还有教训。”他说。

后来,这位科学家还是拗不过,被任命为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许多大会小会,他情愿“躲”过去。前些年,每逢开会他就请假,以至后来每次通知他开会的政协工作人员主动发问:袁老师,这回请假吗?

2012年“两会”,他为农民提案。他提出《关于粮价的建议》:国家应该把石油补贴的钱补给农民,认为国家要对粮价政策作出根本性改革,建议以较高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然后以平价出售粮食。

“现在农民的收入太低了,农民可怜啊!”袁隆平说。

农民更愿意抛了荒去打工,农村空心化愈发严重。袁隆平也意识到现在学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我参观过很多现代化的农业博物院,南瓜有几百公斤重、甘蔗有两层楼高,这些对年轻人有很大的吸引力,小学生也会感觉很有意思。”说这话时,他想起了童年参观的资本家园艺场。

2012年8月31日,面对蜂拥向他的四家媒体,袁隆平第“N+1”次说起禾下乘凉梦:“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相信他会在另一个世界实现这个梦想。

袁老,一路走好!

(来源:南方周末,文首有删加)

责任编辑/李雪曼

猜你喜欢
袁隆平杂交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袁隆平中队”重名不重样
一季水稻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水稻花
高等植物杂交染色体及其杂交基因表达的性状——三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6年生杂交桉无性系对比试验
再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