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新小说中的疾病叙事与伦理关系

2021-06-15 05:57赵丽妍岳倩玉
文学教育 2021年5期

赵丽妍 岳倩玉

内容摘要:周大新是一位充满温情的作家,他的作品平實却有深度,较为真实地展现了病者在疾病世界中的人生经历,折射出爱情、亲情、生命等多种伦理问题。周大新的疾病叙事不是单纯的道德评价,而是书写了复杂的人性感受。他用多种叙事手法,通过疾病叙事,叩问人的生命和灵魂。

关键词:周大新 疾病叙事 疾病伦理

伦理,指的是人伦道德之理,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德准则。疾病本来属于医学领域,但在周大新的小说中,疾病不仅仅指向医学领域,更指向社会道德伦理。疾病是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也是文学重要的书写主题之一。疾病会使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发生变化,因而作家可以通过疾病叙事,不同程度地展现出伦理取向与价值判断。周大新的疾病叙事,展现出他对病患者与疾病的伦理关怀。

一.叙述疾病:身心病症的全面展示

疾病是每个人的一生都无法绕开的难关。周大新六岁时曾遭受疟疾的痛苦,如今,他逐渐步入老年阶段,身体难免受到影响,从前喜欢打篮球的他,现在有时打会儿乒乓球,时间一长就觉得心脏供血不足。记者前去家中采访,房间中弥漫着浓郁的中药味。2008年,周大新的独子周宁因癌症去世,这对周大新来说是巨大的打击,“那种锥心的疼痛让我好长时间神思恍惚,什么事情都无心干也干不成”[1]。周大新的母亲90岁患病卧床后逐渐失去了记忆,直至92岁去世,周大新谈及母亲时潸然泪下,一下子觉得身边没有了依靠。作家的疾病体验,可以作为文学创作的驱动力。周大新小说中疾病类型丰富,不仅涉及到人的身体之疾,也展现出人的心理和精神层面的病痛,他的小说中疾病叙事的形态,主要体现为生理之疾和心理之疾两大类。

身体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种种疾病带给人的痛苦的折磨,疾病会带给人无限的痛苦,直至医治成功或生命终结。首先是癌症,癌症作为人类的第一大杀手,尽管在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进展,癌症依然带给人们极大的心理恐慌,等同于无治之症。周大新的《安魂》以儿子患病为原型,以父子对话的形式,回忆周宁二十九年的人生,真实刻画了儿子患病后痛苦的经历和父亲的愧疚与无助的心理。在《湖光山色》中,作者开篇写到暖暖的妈妈身患乳腺癌,在急迫的氛围下,暖暖由城市归乡,展开了之后的情节。其次是残疾,残疾在文学中有着深广的意蕴。《步出密林》中振平不幸摔下山坡,成为了残疾人,沙高利用残疾的振平与猴子打架吸引不少观众赚钱,隐含了残疾人不尽的辛酸。《小盆地》中的“我”因双膝疼痛只能拄拐杖走路。《香魂女》中的郜二嫂作为童养媳嫁给残疾人郜二东,又用钱给残疾癫痫儿子敦敦娶了环环。最后是其他疾病叙事,《天黑的很慢》中萧成杉得了心脏病和老年痴呆,《第二十幕》中的尚昌盛和小瑾感染了淋病,《21大厦》中虞悠为救助弃婴不幸感染上艾滋病,不一而足。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大脑功能失调,出现感知、思维、情感、行为、意志及智力等精神运动方面的异常,需要用医学方法进行治疗的一类疾病。”[2]周大新的小说《家族》中的老四和《山凹凹里的一种乔木》中的二北的姑姑、哥哥和孩子,都属于精神痴傻。《旧世纪的疯癫》中的邹家老二是疯子,《蝴蝶镇纪事》中的荷叶因爱不得而发疯。《银饰》中的吕道景患有异装癖,是心理病态的典型。此外,周大新还关注到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如《天黑的很慢》中的馨馨患有抑郁症,《病例》中的“我”患有被害妄想症,《瓦解》中的古峪患有夜游症等。

二.解读疾病:疾病蕴涵的伦理主题

苏珊·桑塔格认为:“疾病是通过身体说出来的话,是一种用来戏剧性地表达内心情状的语言,是一种自我表达。”[3]周大新的小说中通过对病者人生遭际的描写,折射出一个个伦理道德问题,主要包含以下三种:

1.家庭伦理。黑格尔认为家庭是伦理的最基本的形式,中国的传统儒学经典,也将家庭看作是人存在的本源形式。家庭伦理的爱,是一种自然之爱、亲情之爱,是建立在夫妻、亲子、手足基本伦理关系之上的。中国传统历来看重家庭之间的和谐,古人所说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正是这种伦理关系的规定。在周大新的小说中,疾病成为家庭间和谐关系的考量,而有些疾病的生成,正是来源于家庭间最亲近的人。

《后裔》中刻画了一个在战场中不幸双眼失明的军人,他是一个伟大的英雄,可喜的是,也收获了令人心动的爱情。但他的光辉随着退伍逐渐暗淡,夫妻之间的感情出现危机。到地方后,他选择按摩为生,在女儿眼中,这不是一个光彩的职业,女儿的外婆也不愿在外人面前提起他。可没有父亲努力赚钱的薪水,很难维持家庭运转,女儿不是不爱自己的父亲,可又忍不住嫌弃他。家庭之间的氛围的变化,关系的疏远,止不住让人心寒。身为军人作家的周大新,对军人的处境,有着更深刻的体会。病者在病痛困苦的煎熬中,其实更需要的是爱与温暖。

在《瓦解》中,乐乐的残废,是最亲近的人造成的。万芹未婚先孕,生下了乐乐,可是小生命的诞生却使得万正德一家遭受到了街坊邻居的嘲笑与闲言碎语。万正德在痛苦中煎熬,他想要维护家族的名声,便趁独自照顾乐乐时,引诱乐乐跳进陷阱中找玩具,从而造成乐乐的终身残废。万正德为了名声不惜谋害孙女,这一残酷的做法,最终使得老伴和孩子们相继离他远去。周大新是一个有着悲悯情怀的作家,他作品中疾病对于家庭伦理的考量,实则是在呼吁爱,找寻一种健康道德的伦理。

2.爱情伦理。爱情是文学伦理叙事中永恒的话题,周大新通过讲述病患的情感故事,传达出他的爱情伦理观。婚姻是建立在双方相互喜爱的基础上的,只重视物质利益的婚姻,荒谬且不幸。周大新的《伏牛》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荞荞是一个哑巴,是村长刘冠山的女儿,生活条件比周围人舒适很多,与照进贫穷的家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照进娶荞荞为妻,不是因为爱,而是刘冠山承诺为女儿陪嫁三头牛和五百块钱。无爱的婚姻注定不幸福,婚后荞荞甘心为家庭操劳,却不仅没能因为疾病受到丈夫的关心与疼爱,反而还要忍受丈夫的辱骂与暴打。而真心相爱的西兰与照进,也没能在一起,造成了两起爱情悲剧。周大新所倡导的是灵肉统一的爱情观,是不为金钱所迫,健康和谐的两性关系。

3.生命伦理。生命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都是最宝贵的东西,我们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生命本体上才得以完成的。生命伦理是指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与遵守的规范。疾病使得生命变得尤为脆弱与珍贵,周大新通过对患病者生命故事的讲述,传达出他的悲悯情怀,尤其关注到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真正展现了作家作为社会的良心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天黑的很慢》是老年社会生态的一幅逼真的写照,刻画出老人不甘老去,又不得不老去的真实、无奈与孤独的心理。开篇便是出现在万寿公园的各种推销养老机构与保健药品的广告,从侧面反映出老年人对疾病的恐惧与延长寿命的渴望。萧成杉患有心脏病,在保姆小漾的照顾下逐渐产生出爱情。以至最终患上老年痴呆的他,在记忆一步步被夺走的时候,有一位心爱的人心甘情愿地站在他的身边陪伴着他。作品具有超越现实的一面,传达出对于生与死本质的探寻,对于生命的深度透析。

三.探索疾病:疾病故事的叙述伦理

周大新的疾病叙事独特且富有魅力,与他使用多种叙事技巧是分不开的,他采用双构性的叙事结构、预叙手法、疾病作为文本的叙述视角和叙述动力等,呈现出病患者无奈的生存困境。

1.叙事结构的双构性。“结构”对于叙事作品来说尤为重要。周大新擅长将神话传话融入自己的作品故事中,形成结构上的双构性。《走出盆地》中将主人公邹艾的人生划分成“三步”来讲述,分别对应了与主线平行的三个神话故事。邹艾便与神话传说中的三仙女、唐妮、湍花的悲劇命运相同。小说的高潮部分,邹艾通过自己的一步步努力,终于过上了自己渴望的优越生活,然而公公因病去世、丈夫抑郁自杀、婆婆病倒,使她又回到了家乡生活。在这里,神话故事已不再是单纯的神话故事,而是具有某种暗示或者象征意义,表现了作家的意图与期待。

2.预叙手法。预叙即提前讲述之后要发生的事情,昭示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发展和情节的走向。在小说《银饰》中,开篇便采用了预叙的手法,“富恒银饰铺的银匠郑少恒去铺子开门时,并不知道一桩大事的开端要在那天显露出来……”[4]从而展开小说之后的情节,因吕道景心理病态,妻子碧兰勾引少恒,最终造成了四条人命的悲剧。预叙手法能增加读者的阅读动力,从而为吕道景病态心理的描写以及生命的悲剧更增加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3.病人视角。叙事视角作为叙事学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叙述者看世界的特殊的眼光和角度。周大新书写疾病时,会采用病人视角讲述故事,创作出一个全新的感官世界。《安魂》以父子对话的方式展开,上半部分讲述了周宁从出生到被病魔夺去生命的历程,后半部分描述儿子在天国后的生活。周宁从健康幸福的人生不幸坠入疾病世界,孤单地面对未知的一生,以他的视角与父亲对话,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青年人承担起的责任,疾病折磨下的他更加担心父母以后的生活,父子之间的爱浓烈又深沉。

4.疾病作为文本的叙述动力。在周大新的小说中,疾病或是作为故事展开的原点,或是作为小说的核心事件,推动小说的发展。《山凹凹里的一种乔木》开篇便交代了家族遗传性疾病,从而推动二北找寻病因,拯救家族现状。《走出盆地》中小艾的公公巩副司令因心肌梗塞死亡,对这个家庭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丈夫随之自杀,婆婆病倒,邹艾只能重回家乡。疾病在这里作为核心事件,成为了故事的转折点。

周大新以一颗慈悲的心构建自己的小说世界,悲悯的看待患者的人生,展现了病人在疾病折磨下情感的缺失与人生的孤寂。周大新通过疾病世界中复杂的人性,对生命进行哲学思考,呼唤善与爱的道德伦理观,构建一种和谐健康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周大新、栗振宇.你能拒绝诱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2]王祖承.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4]周大新.周大新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