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非正式群体管理,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

2021-06-15 03:40黄凤梅
教育界·下旬 2021年4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班集体

黄凤梅

【摘要】对于班级非正式群体,班主任要加以引导。对于良性的非正式群体,使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班集体优良发展;对于恶性的非正式群体,班主任不仅要在思想上加以教育,行动上加以遏制,还要联合家庭、社会的力量,坚决遏制不良非正式群体的发展,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其思想觉悟,改掉其不良行為。

【关键词】校园欺凌;班集体;非正式群体

小学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制度的执行者与监督者。班主任的工作是烦琐的,每天需要解决学生的不同问题,需要与家长联络情感,需要完成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烦琐的工作,加上班级学生人数众多,使得管理有疏漏之处。非正式群体能够满足学生需求,有的是学习需要,有的是心理需求。

非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活动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的群体。小学生的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等正式组织而言的,是特殊一群,尽管与正式群体相比人数少,但其作用不可低估。班主任引导得好,能促进班集体和谐发展;引导得不好,有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小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班主任是班级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全面加强班级管理,深入细致地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建立和形成良好的班风。”“还应重视社会环境和社会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思想品德教育,抵制各种不良影响。”那作为小学班主任,应如何引导非正式群体回归班级主流,端正态度,积极地学习与生活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分清性质,积极引导

对于非正式群体,教师要分析其本质,不能轻易给其戴上不雅的帽子。非正式群体有良性与恶性之分。良性的非正式群体虽然游离于集体之外,但是从不做损害集体的事情,是非善恶也能分清,只是个人主义严重,这样的非正式群体可以加以引导,使其发挥其积极作用,向班集体利益靠拢,将有利于班集体的发展。恶性的非正式群体因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或者受家庭情感打击,消极厌世思想严重,唯恐天下不乱,言语上伤害人,行动上霸凌,会对班集体的荣誉造成不良影响。

对于思想上积极的非正式群体,教师要支持和保护,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在晨会、思想品德课和班会等时间,通过开展“我是班级的一分子”“××班级,我爱你”等主题活动的形式,增强学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帮助他们树立全局观念、整体意识和集体主义思想。为了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师可以给他们安排任务,比如检查值日生的工作,避免班级清洁工作不彻底被学校扣分,鼓励他们发挥体育、音乐或美术特长,积极参加校园十佳歌手或者美术绘画展,让他们从边缘状态转为主体状态,产生责任依从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

对于思想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教师也不能放弃,不仅要加强思想教育,而且要从行动上关心,使其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分子,任何厌世的言语、任何消极的行动都会给班级荣誉抹上阴影,是班集体的不和谐因素。所以教师要利用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互相信任、有共同语言的特点,引导他们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帮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心理问题的可以找心理教师辅导,有厌世情绪的要搞清原因,必要时与家长联系,消除孩子的厌世情绪,用正能量的教育引导其热爱生活,提高其自控力。对于非正式群体中有转变的学生,教师要做好其工作,使其以点带面,带动大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当然,这个过程可能具有反复性,但是只要学生有一点点的进步,比如会控制情绪了,不说伤害他人的话了,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鼓励他们积极改掉缺点,正式成为班集体的一分子。

二、反对校园欺凌,加强校园安全巡查

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有的学生认真学习,做自己的主人,成为学霸,这是积极的;有的学生上课不认真,作业胡乱抄,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他们又要证明自己的存在,便想利用武力使他人臣服,这是消极的,严格讲便是校园欺凌。非正式群体中常常有这样一群人,爱打架,惹是生非,常常无缘无故地欺负他人,教师要特别加强对他们的管理。

(一)坚决制止校园欺凌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学校,校园欺凌现象并不鲜见,区别在于欺凌现象是否严重而已。假如校园欺凌不是个人行为,而成为一个非正式群体,教师就要引起重视。首先要取消、解散这个非正式群体,利用班主任的权威和学校、社会的力量,坚决取缔校园欺凌的非正式群体。否则,长此以往,极有可能会造成社会性的危害,以致产生刑事案件,这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其次,教师要进行家庭走访,看其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有缺失。若是父母的教育态度有问题,教师要转变其教育态度,对孩子多关心,督促其改掉缺点,加强行为上的自我控制;若是孩子因为受其他欺凌而引起的应激反应,教师要查其根源,将欺凌消灭于萌芽状态。

(二)进行思想辩论活动

教师可以开展“如何做英雄”的辩论,英雄不等于欺凌,英雄人物的是非观念是正确的,不以欺负弱小为乐。教师要加强学生思想上的认识,引导学生做对班级有益的事情,做学习上的“英雄”,做大家心中的榜样。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清何为英雄,何为欺凌。思想意识增强了,行动上才会有所改变。

(三)开展反欺凌专题活动

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有一颗中国心,教师可以开展“国旗下讲话”的活动,在庄严的氛围中增强学生的思想认识。教师应向学生宣传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对他人会造成怎样的身心伤害,针对校园欺凌让学生反思自身行为,特别让学生讨论校园欺凌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校园有什么恶劣影响,让学生自查自纠,将身边的欺凌现象找出来,追根究底,严肃处理。在信息时代,教师也可以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向家长宣传反欺凌的重要性,让家长帮助做通孩子的思想工作,退出非正式群体,向班集体靠拢。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邀请警察局、司法局、检察院的工作人员来校讲课,用鲜明的实例对学生进行“反欺凌”主题教育,使欺凌主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可能会发展成刑事案件,也使其他学生认识到欺凌的危害,学会保护自己的方法。

(四)发动师生加强安全巡查

校园很大,欺凌现象一般发生在边边角角等别人不注意的地方,学校安全员要加强安全巡查,班主任也要配合安全员的工作,安排班干部充实安全巡查队伍,特别对楼梯拐角、 校园树林、操场草丛等地方加强巡视,杜绝非正式群体的聚集、闹事、欺凌。教职工要对照学校安全员设立的《安全巡查值班表》,明确职责,强化责任意识,“谁当班谁负责”“谁首接谁负责”,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处理。若发现情况严重的欺凌现象,除了向安全领导报告外,还要抓紧疏散人群,若有伤病员还要及时送医救治。

三、加强自我建设,以应对不良非正式群体的侵害

(一)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

除了校园欺凌,还有一些其他非正式群体也会对正常学习生活的学生产生侵害。比如“学习无用论”群体,这些学生一般家世较好,父母有一定背景,认为学习好坏不能决定什么,只要家里关系硬就行。这种群体的思想会对班级学习氛围产生巨大影响。班主任一方面要对他们加以教育,消除其不良思想,另一方面要对本班其他学生加强教育,只有认真学习,健康生活,才能为自己争取美好的未来。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不利于学生“三观”的建立。教师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思想,对学生进行诚信、自强等思想建设,让学生在思想上鄙视不良思想的侵袭,增强意志力,在行动上对不良侵袭行动加以抵制。

(二)加强自我建设,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对于校园欺凌等不良群体的欺凌,教师有必要对其他学生进行安全保护教育。欺凌发生时,要及时呼救。可以找机会打电话呼救,请求父母、教师的帮助;可以高喊呼救,引起路人注意。学生也要努力锻炼,增强体质,不断强大自己。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学习跆拳道、武术、柔术等,掌握一两个绝技,以便欺凌发生时,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因为在恶势力面前,不能懦弱。研究表明,受到欺凌的孩子一般是孤单的,朋友不多,没有什么依靠。因此,班主任要提醒学生多交好朋友,团结同学,增强自己在班级的存在感,融入一个平等的圈子里,建立自信。只有在思想上、行为上强大了,才能不畏惧霸凌。

总之,对于非正式群体,班主任要加以引導,使良性的积极的非正式群体发挥其带头作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班集体的优良发展;对于恶性的非正式群体,班主任不仅要在思想上加以教育,行动上加以遏制,而且联合家庭、社会的力量,通过舆论宣传、请警察开展实例教育等方式,刹住歪风邪气,引导恶性非正式群体转变思想,改变观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体会到正式群体的关怀和帮助,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由此自觉维护集体利益,与集体心贴心,从而走上正确的人生大道。

【参考文献】

李晨阳.学生非正式群体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下旬),2019(06):188-189,192.

姜雪南.校园欺凌参与者角色互动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9.

吴思惠,谢威士,张晓旭.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现状调查及指导策略[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22(02):28-33.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班集体
从我们的班集体说起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高职院校合谐班集体建设策略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
Research on Band Structure of One-dimensional Phononic Crystals Based on Wavelet Finite Element M 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