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运用探析

2021-06-16 09:00韦博茹武君
保健文汇 2021年6期
关键词:全程心电图心肌梗死

文/韦博茹,武君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作为临床急诊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急、致残和致死率高等特点。尽快疏通梗死冠状动脉,恢复心肌血流供应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1],急救过程中相关流程的耗时会导致治疗时机延误。“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关护理措施及流程是最有效的途径[2]。我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全程优化护理,缩短急救接诊各时间窗,提高救治效果。现将优化方案和抢救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34-78岁,平均(58.2±11.8)岁;观察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35-80岁,平均(58.6±5.5)岁;所有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为(43min-6h),平均(2.89±0.52)h。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急诊护理,医生对入院后的患者进行诊断,若患者有明显的急性心肌梗死则直接进行救治,根据医嘱采用相应的急救措施。

1.2.2 观察组

采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模式,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接诊流程优化:患者入院后立即送往急救室进行抢救,之后挂号缴费。②病情评估优化:护理人员在30s内完成患者相关资料的收集,并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并采取持续心电监护的方法。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救治,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实时关注[3]。③抢救流程优化。患者入院后进入急救室时,护理人员应第一时间通知医生,并立刻对患者实施吸氧治疗和心电图连接,保证在2min和3min内完成,并构建2条静脉通道,在5min内完成,收集患者静脉血液进行检查。对患者的心电图情况进行观察,根据医嘱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方法,并做好相应的抢救和护理记录。④术前准备优化:若患者需要手术介入治疗,需要在以上步骤实施的过程中,做好手术准备,且在转运途中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预防不良事件发生。

1.3 观察指标

急救接诊各时间窗:包括急救过程中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连接时间、静脉血液采集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将相关数据统计后进行比较。

抢救效果评价:观察救治两小时后,患者的救治情况,通过观察ST段回落和心肌酶谱回落,同时观察患者的症状情况和生命状态,记录相关数据后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采用t检验、x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不同护理方法实施后2组急救相关操作耗费时间

使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的观察组,其分诊评估时间短于对照组{(1.02±0.24)min比(3.03±0.56)min};心电图连接时间短于对照组{(4.61±1.03)min比(7.27±1.97)min};静脉血液采集短于对照组{(4.59±1.32)min比(9.71±2.01)min};静脉通道开通短于对照组{(4.58±0.97)min比(7.11±1.03)min};急救总时长短于对照组{(40.11±6.75)min比(63.03±10.31)min};以上数据相比,后者有明显的劣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不同护理方法实施后2组急救相关操作耗费时间(±s,min)

表1 对比不同护理方法实施后2组急救相关操作耗费时间(±s,min)

组别 例数 分诊评估 心电图连接 静脉血液采集 静脉通道开通 急救总时长观察组 40 1.02±0.24 4.61±1.03 4.59±1.32 4.58±0.97 40.11±6.75对照组 40 3.03±0.56 7.27±1.97 9.71±2.01 7.11±1.03 63.03±10.31 t 25.649 9.156 16.378 13.097 14.36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2.2 不同急救护理方法实施后对比两组救治2h后的情况

观察组救治2h后,患者中有32例ST段回落,占比(80.0%);有28例患者心肌酶谱回落,占比(70.0%);有31例患者胸痛症状缓解,占比(77.5%);有3例死亡,占比(7.5%)。对照组救治2h后,患者中有19例ST段回落,占比(47.5%);有17例患者心肌酶谱回落,占比(42.5%);有19例患者胸痛症状缓解,占比(47.5%);有9例死亡,占比(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全程优化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接诊时间窗

心肌梗死是目前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具有起病急的特点。研究显示梗死的时间和梗死面积有着密切关系,梗死面积会随着梗死时间发展而增大,不仅对患者的预后效果造成严重影响,而且还加大了患者死亡风险[4]。然而在救治过程中,急诊室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应检查,并建立静脉通路,采集血液等等急救行为均需要一定的时间,时间越长患者面临的风险就越大,在此过程中患者极有可能因救治不及时导致病情持续加重[5-6]。

结果显示,采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模式,本组急救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得到了良好的衔接,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连接时间、静脉血液采集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及急救总时间均明显缩短,各流程的耗时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实施该护理模式的过程中,可实现先就诊后挂号的模式,避免了因排队挂号所消耗的时间,耽误了患者的早期检查和治疗。另外,全程优化护理模式,还能减少急救过程中各项操作的时间[7]。

3.2 全程优化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确诊,及早进行有效的院内救治,是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在全程优化护理模式指导下,急诊护士在标准时间内采取规范的急救护理措施,充分体现急诊护理人员的重要作用,使护理工作由被动执行变为有预见、按标准、主动进行,以最快速度完成预定的急救护理目标。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救治2h后ST段回落、心肌酶谱回落、胸痛症状缓解人数均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优化全程优化护理充分赢取了抢救的黄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4 小结

综上所述,使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能够有效地减少急救各流程的操作时间,为患者的生命争分夺秒,还能够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全程心电图心肌梗死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思考心电图之174》
垃圾全程分类的上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