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康复技术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效果研究

2021-06-16 09:00许青
保健文汇 2021年6期
关键词:盆底肌力功能障碍

文/许青

盆底功能障碍为产妇产后常见并发症,本病的发生与子宫重量不断增加、骨盆底部长期受压致使肌纤维变形、肌张力减退有关,此外,女性妊娠期间大量释放松弛激素,可致使阴道以及盆底肌组织松弛,盆底肌肌张力减退,本病多见于自然分娩产妇[1]。本次研究为论证盆底康复技术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比较我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102例未应用盆底康复技术以及应用盆底康复技术的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治疗4周后盆底肌肌力、生活质量以及自我形象评价,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102例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按照是否采取盆底康复技术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应用盆底康复技术52例该组女性,年龄区间为:25岁~35岁、平均(28.62±1.52)岁,分娩方式:阴道分娩例数、阴道分娩中途改为剖宫产例数以及未临产直接行剖宫产例数分别为30例、18例、4例。对照组未应用盆底康复技术50例该组女性,年龄区间为:25岁~38岁、平均(28.68±1.55)岁,分娩方式:阴道分娩例数、阴道分娩中途改为剖宫产例数以及未临产直接行剖宫产例数分别为32例、16例、4例。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娩方式经统计学验证无差异可对比(P>0.05)。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本次研究对象均产后42天入院复诊且均为足月分娩单胎初产妇。(2)本次研究征得患者、患者家属以及医学伦理会批准。排除标准:(1)排除本次妊娠前有尿失禁病史、盆腔器官脱垂病史、多胎妊娠以及引产史患者。(2)排除既往有盆腔手术史患者。(3)排除确诊精神系统疾病以及认知障碍患者。(4)排除未定期入院复诊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未应用盆底康复技术,该组患者均根据自身体能,适当减轻体重,在日常生活中规律起居,避免行重体力劳动。观察组患者应用盆底肌康复技术:(1)凯格尔训练,患者每日行盆底肌收缩训练,有意识地收缩肛门、会阴,每次持续时间不少于三秒,而后放松,每次重复训练15min左右,每日锻炼3组。(2)膀胱训练:患者每日记录饮水量、排尿次数,在排尿时有意识的中断排尿,并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争取每隔3h排尿一次。(3)应用神经电刺激治疗仪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将神经电刺激治疗仪探头置入患者阴道内,治疗过程中频率在8Hz-33Hz,脉宽在320us-740us,每周治疗两次,每次持续治疗时间为20min。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盆底肌肌力,目前临床将盆底肌肌力分为5级,0级患者盆底肌肌肉无收缩,I级盆底肌肌肉收缩时间可达1s,II级盆底肌肌肉收缩时间可达2s,III级盆底肌肌力维持收缩时间可达3s,IV级盆底肌肌力维持收缩时间可达4s,V级盆底肌肌力维持收缩时间超过5s。

(2)借助PISQ-12评分判断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生活质量,该量表总分值在0分至48分,评分越高则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3)借助MBIS量表判断两组患者自我形象,该量表总分在0分至24分,评分越高则表示患者自我形象评价越低。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1.0系统处理结果中变量资料,“%”形式表述有关计数数据其差异应用x2检验,“±s”形式表述相关计量数据其差异应用t检验,P<0.05预示组间资料数据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成立。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功能改善情况

具体情况(见表1),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后IV级-V级盆底肌肌力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功能改善情况[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

具体情况(见表2),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PISQ-12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PISQ-12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我形象评价变化情况

具体情况(见表3),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MBIS量表得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MBIS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我形象评价变化情况

3 讨论

女性分娩过程中产道扩张、肌纤维变形、肌张力减退,骨盆稳定性降低,可致使盆底肌功能降低,引起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近些年,临床研究发现盆底肌肌力减退可影响女性产后性欲反应,降低女性生活质量,继而对女性自我形象评价造成较大影响。传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主要通过调整生活模式、适当休息,借助自身各组织细胞自我修复能力,以期盆底肌肌力的恢复,该常规干预效果并不明显,目前,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常用盆底康复技术包括神经电刺激、运动治疗等,其中神经电刺激治疗依赖于神经电刺激治疗仪,该治疗仪可给予盆底肌一定频率、脉宽、强度的电刺激,继而唤醒损伤盆底肌肉细胞感受器,反射性抑制膀胱兴奋[2]。运动治疗包括凯格尔训练以及膀胱训练,凯格尔训练实施过程中患者有意识地控制盆底肌肌肉收缩、舒张,膀胱训练过程中患者通过有意识的控制排尿活动,以达到可抑制尿急,延迟排尿的目的。

张海霞临床研究显示应用盆底康复技术的观察组,治疗后盆底肌Ⅴ级肌力比例为32.32%,显著高于对照组[3],本次研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观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后IV级-V级盆底肌肌力所占比例,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有63.46%的患者盆底肌肌力为IV级-V级,盆底肌肌力为IV级-V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本次研究与张海霞临床研究均证实,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产后盆底康复技术有利于患者盆底肌肌力的提升。此外,本次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础上,分别借助PISQ-12评分以及MBIS评分判断患者生活质量以及自我形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PISQ-12评分显著提升,MBIS评分显著降低,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ISQ-12评分为(38.53±2.4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MBIS评分为(8.53±0.1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产后盆底康复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同时伴随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患者对自我形象评价也逐渐提升。

综上所述,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产后盆底康复技术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盆底肌力功能障碍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漫谈令中老年女性难堪的“社交癌”——盆底功能障碍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