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分析探究

2021-06-16 09:00张丽娜
保健文汇 2021年6期
关键词:过敏史妇幼保健报表

文/张丽娜

1 引言

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多的药品类别,主要是具备杀菌或抑制病菌活性的作用。抗菌药物的种类本身就有很多,不同的抗菌药物具备不同的对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而从临床上分析很多疾病的发生,绝大多数都与病菌侵袭和感染有关,这使得抗菌药物的使用十分普遍,而这就带来一些用药问题。对于新生儿来说,因为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自身抵抗力较低,所以在使用某些抗菌药物时,经常出现过敏反应,本次就以新生儿为对象开展相关分析[1]。

2 资料与方法

2.1 材料

选择妇幼保健院在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进行ADR报表涉及到的新生儿。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在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就诊、住院,出生年龄在28天以内;由ADR报表报告存在药物过敏反应,具体包括皮疹、过敏姓休克、红肿、恶心、发烧、呼吸困难等,排列在首位或唯一的可疑药物为抗菌药物;按照行业规定的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要求,按照因果关系的5项原则,过敏反应与抗菌药物间相关性经医师和药师分别判定均为“肯定有关”“很可能有关”或“可能有关”;病史信息等记录清楚,有关于父母过敏史的记录。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出生年龄在28天以上;ADR报表中涉及的抗菌药物未列在可疑药物首位;报表中过敏反应与抗菌药物间相关性被医师或药师判定为“可能无关”“待评价”或“无法评价”的病例;病史信息记录不完整,也没有有关父母过敏史的记录[2]。

2.2 方法

进行病历收集和数据提取:按照ADR报表提供的新生儿信息,检索电子病历,使用Excel表格收集新生儿的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姓名、年龄、性别、出生时间及体重、分娩方式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种类、剂量、剂型、时间等)、合并用药情况、药物过敏反应情况(发生时间、症状、严重程度等)、实验室各项检查结果以及具体的治疗转归情况。其中对于药物过敏反应的判断,由科室3位药师按照病历记载以及行业标准要求进行判定。

2.3 观察指标

统计出导致新生儿出现过敏反应的抗菌药物及其发生率,关注过敏反应的临床特征情况。过敏反应分为严重和一般两种程度。

2.4 统计学处理

使用Excel进行数据描述性分析和处理,数据分别用%和±s表示[3]。

3 结果

3.1 发生抗菌药物过敏反应新生儿的基本信息

在这两年间,妇幼保健院一共报告ADR 报表48份,其中住院患儿45份,门诊患儿3份。在48份报表中,导致出现过敏反应的药物是抗菌药物的有38份,占比79.17%,涉及38位新生儿。其中抗菌药物与过敏反应的因果关系判定为“很可能有关”的有37份,占比97.37%;“可能有关”的1份,占比2.63%。

38位出现过敏反应的患儿中,男性18位(47.37%),女性20位(52.63%);发生时间的日龄范围在7-21天,平均(13.4±5.1)天;记录体重范围在2.24-4.02kg,平均(3.08±0.85)kg;顺产17例(44.74%),剖宫产21例(55.26%);新生儿肺炎33例(86.84%),脓毒血症3例(7.89%),败血症1例(2.63%),新生儿脑膜炎1例(2.63%)。所有患儿都没有药物过敏史,病历记录中也无父母过敏史的记录[4]。

3.2 导致过敏反应的抗菌药物及其发生率

在2年的研究时间中,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接待的患儿中,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10856例,其中诊断为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38例,所以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35%。

38例患儿中,使用的抗菌药物类型包括头孢类、青霉素类、头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共有21个品种;注射剂型36例(94.74%),口服制剂2例(5.26%)。其中导致出现过敏反应的抗菌药物主要是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和头霉素类,分别有17例(44.74%)、11例(28.95%)、4例(10.53%);导致过敏反应发生最多的是喹诺酮类中的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用药共4例,有2例发生过敏反应,占比5.26%。

3.3 过敏反应的临床特征与转归

38例患儿中,按照抗菌药物过敏反应分型和严重程度来划分。分型中,速发型2例(5.26%),最短时间在用药后1min就出现,最长 58min,平均时间(26.1±3.2)min; 非速发型 36 例(94.74%),最短是7h,最长是10天,平均时间(3.5±0.2)天。严重程度中,一般过敏反应34例(89.47%),严重过敏反应4例(10.53%);严重过敏反应中有1例来自速发型,有3例来自非速发型。

在2例速发型过敏反应中,有1例是注射用苯唑西林钠导致的呼吸困难,还有1例是青霉素皮试带来的过敏姓休克,后者患儿的父母存在青霉素皮试阳性史。对于第一例患儿,停止使用可疑药物、吸氧支持、静注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等进行处理,对第二例患儿静注肾上腺素0.05mg处理,两例患儿均痊愈。对来自非速发型的3例严重过敏反应中,有2例肝胆损伤,是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导致的,还有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是使用注射用美罗培南导致的。进行治疗首先是停止使用相关药物,然后肝胆损伤的患儿静脉滴注复方甘草酸昔和维生素 C,均痊愈;对中性粒细胞减少患儿,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也痊愈。

4 讨论

抗菌药物是治疗很多疾病必须的药物,也是必备的手段,尤其是在术后抗感染处理中,有普遍的应用。一般来说,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医护人员会对患者进行询问和皮试,保证没有过敏反应之后再进行用药。但对于新生儿来讲,因为免疫系统还不完全,抵抗力较差,所以在用药过程中很可能出现过敏反应,而这会给患儿带来较大的健康威胁。

从临床上分析,出现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情况比较常见,这是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基本占所有ADR的34%左右。但是在新生儿出现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情况较少,堆期临床特征和转归的研究也不多见。比如世界卫生组织乌普萨拉监测中心数据库总结了从1968年建立数据库到2010年,收到的ADR中,涉及新生儿的只有0.18%。但是因为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也一直存在,对于新生儿的健康是很大的威胁,所以仍然需要对此进行分析研究,搞清楚可能引发过敏反应的抗菌药物类型,并对其治疗转归进行分析。

本次研究中,妇幼保健院一共报告ADR 报表48份,其中导致出现过敏反应的药物是抗菌药物的有38份,占比79.17%;同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10856例,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35%;男性18位(47.37%),女性20位(52.63%);发生时间的日龄范围在7-21天,平均(13.4±5.1)天。使用的抗菌药物类型共有21个品种,占据前三位的主要是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和头霉素类,分别有17例(44.74%)、11例(28.95%)、4例(10.53%);注射剂型36例(94.74%),口服制剂2例(5.26%)。有速发型2例(5.26%),非速发型36例(94.74%);一般过敏反应34例(89.47%),严重过敏反应4例(10.53%)[5]。

所以,在妇幼保健院中,抗菌药物是导致新生儿过敏反应的主要药物类型,而且多数与注射剂有关,其中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给新生儿带来药物过敏反应的风险较大,需要尽量避免使用。新生儿抗菌药物过敏反应的临床分型以非速发型为主,并且大部分是一般过敏反应,而速发型多数比较严重,所以需要立刻进行抗过敏治疗。大部分新生儿药物过敏反应的预后良好,停用相关药物或进行对症治疗后可痊愈。

猜你喜欢
过敏史妇幼保健报表
桂林市妇幼保健院2018-2021年建卡孕妇孕检结果分析
现代综合类妇幼保健医院建筑设计要点探析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沉默
镇长看报表
98例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分析
月度报表
月度报表
年终总结
为子女建立健康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