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2021-06-16 09:00许竺菁
保健文汇 2021年6期
关键词:障碍性盆底盆腔

文/许竺菁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产妇分娩后,其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损伤及功能障碍引发的疾病类型,一般包括女性性功能障碍、压力性尿失禁及盆腔器官脱垂及慢性盆腔疼痛等疾病类型。盆底功能障碍引发的疾病,对产妇产后生活质量影响比较大,因此,需要提高重视度及关注度。临床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方式一般是指导患者进行产后盆底肌功能训练,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对于疾病严重程度较高或者时间间隔较长的患者来说,单纯的盆底肌功能训练难以达到预期效果[1]。本次研究中,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并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将产后盆底康复治疗联合产后盆底肌功能训练应用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治疗中,观察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8月-2020年7月收治的52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260例。观察组,年龄22-40岁,平均(28.6±3.0)岁;疾病类型包括尿失禁150例,性功能障碍50例,盆腔器官脱垂60例;对照组,年龄20-38岁,平均(29.3±3.8)岁;疾病类型包括尿失禁140例,性功能障碍50例,盆腔器官脱垂70例;纳入标准:患者均经产后6-8周随访,进行问卷调查及筛查,经病史、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及盆腹、尿道、下消化道动力学等综合诊断确诊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器官或系统病变者;存在相关康复治疗史者;合并产后严重并发症者;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患者。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分组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指导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1)指导患者进行压腿训练,每次15-30min,每天2-3次,以提升臀部紧致性,从而间接提升盆底肌支撑能力;(2)指导患者进行跳绳运动,提升盆底肌肉紧致性,每次30min左右,每天2-3次;(3)指导患者进行蛙跳,锻炼盆底肌韧性,每次15min左右,每天2-3次;(4)指导患者进行仰卧起坐,锻炼腹肌的同时,也可提升盆底肌肌力,每次15min左右,每天2次;(5)指导患者通过凯格尔运动锻炼,将膀胱排空后,感知盆底肌,进行有规律的收缩10s左右,每次15-30min,每天2-3次。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产后盆底康复治疗。(1)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参照对照组。(2)产后盆底康复治疗。①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开展电刺激治疗,指导患者排空膀胱,并在治疗床上采取半卧位,将治疗仪肌电探头置入患者阴道内,将仪器参数设置为:电频8-33Hz,脉宽320-740微秒。每次治疗20min左右,每周2次。②实施生物反馈治疗,指导患者对生物电刺激进行直观感受,并通过肌电图及压力曲线图的分析,指导患者正确的收缩肌肉,并形成条件反射。每次治疗20min左右,每周2次。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后评估效果。

1.3 观察指标

表2 两组患者盆底肌功能改善情况对比[n(%)]

评估两组治疗效果,盆腔脏器脱垂以盆腔内器官回纳至阴道口以内或者下降I度以上为有效;尿失禁以评估下降II度以上为有效;性功能改善以患者性生活满意为有效;评估两组患者盆底肌功能改善情况,以法国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测定盆底肌力,0级为盆腔肌肉收缩持续0s,I级为盆腔肌肉持续收缩1s,II级为盆腔肌肉持续收缩3s,IV级为盆腔肌肉持续收缩5s级以上,其中III级以下者需要康复治疗[2]。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比数据。n(%)为计数方式,以x2检验。P<0.05,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及性功能障碍治疗有效比例分别为91.7%、94.7%及92.0%,对照组分别为78.6%、87.1%及76.0%,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者盆底肌功能改善情况对比

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前的盆底肌功能各分级比例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盆底肌功能分级中O度、I度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III度及IV度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功能分级中IV度比例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对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来说,其发病原因与妊娠过程中激素水平变化、子宫宫腔压力增加及盆底结缔组织支撑力降低等因素的影响,都会导致盆底功能障碍,引发各种尿失禁、性功能障碍及盆腔脏器功能障碍[3]。

在常规的治疗中,一般通过盆底肌功能恢复训练进行干预,通过压腿、跳绳、蛙跳、仰卧起坐及凯格尔运动等运动训练方式,提升患者盆底肌肌力及韧性,因而可有效改善因盆底肌功能障碍导致的疾病症状[4]。从临床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盆底肌功能训练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对部分患者的应用效果欠佳。为此,本次研究在盆底肌功能训练基础上采用产后盆底康复训练治疗干预。治疗的方式是通过采用电刺激治疗仪,对患者阴道进行电流刺激,并通过生物反馈方式,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电刺激及训练指导,保证患者形成良好的反射刺激。这种电刺激治疗方法,可通过不同频率及强度的电流刺激,促进患者盆底肌提肛和外括约肌间歇性收缩,保证患者阴道、尿道口及肛门周围肌肉出现规律性收缩[5]。电刺激还可以通过抑制逼尿肌的兴奋性,保证膀胱神经及肌肉的兴奋度,从而保证患者提升膀胱控制能力,保证正常储尿和排尿功能的改善[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盆底肌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这一研究结果,说明通过有效的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及康复训练指导,可通过盆底肌肌力及韧性的改善加上盆底肌收缩功能的改善,显著提升患者的盆底功能,改善疾病症状及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中,采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干预,可提升盆底功能,改善疾病症状,应用效果好。

猜你喜欢
障碍性盆底盆腔
补肾活血方联合枸橼酸氯米芬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的应用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母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
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对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效果
盆腔积液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