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导管溶栓术联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

2021-06-16 09:01郭顺成黄伟浪林歆莫柳霞
保健文汇 2021年6期
关键词:滤器下腔溶栓

文/郭顺成,黄伟浪,林歆,莫柳霞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在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提高。临床研究中指出,DVT是导致患者肺栓塞猝死的常见因素之一,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因此对于DVT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治疗与护理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临床中对患者DVT患者主要通过溶栓治疗,虽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在对患者治疗中存在较多并发症,同时还会严重影响对患者治疗效果,对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有研究指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是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措施,可有效提高对患者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心衰、肺栓塞等情况发生,对患者预后具有积极的影响[1]。本次研究针对导管溶栓术联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对DVT患者疗效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男女比例8:7,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61.52±3.25)岁;对照组男女比例9:6,年龄42~77岁,平均年龄(61.47±3.18)岁。两组对比,(P>0.05),有可比性。

表1 治疗效果对比[n,(%)]

表2 生活质量对比(±s)

表2 生活质量对比(±s)

类别 观察组(n=60) 对照组(n=60) t P角色受限 81.52±3.56 75.57±3.84 8.802 0.000躯体疼痛 71.57±3.55 67.28±3.37 6.789 0.000生命活力 77.63±4.53 67.53±4.37 12.429 0.000感情因素 71.34±4.56 62.37±4.58 10.751 0.000社交能力 73.52±3.37 68.59±3.33 8.060 0.000精神健康 74.36±4.25 68.75±4.52 7.004 0.000总体健康 67.28±4.47 57.96±4.29 11.652 0.000活动能力 75.68±4.42 69.85±4.74 6.968 0.000

表3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表4 治疗满意度对比[n,(%)]

纳入标准:符合DVT相关诊断标准[2]。

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异常;②严重精神异常。

本次研究患者及家属均签字同意,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溶栓治疗。采用尿激酶30~60万U/d对患者实施药物泵注治疗,采用止血带对浅静脉进行阻断,并经患者患肢足背实施静脉泵注,持续泵注3~5d;采用低分子肝素针对患者实施皮下注射,12h/次,每次5000U;采用华法林对患者实施口服治疗,3~4mg/d,并根据患者凝血情况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

观察组实施导管溶栓术联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采用Seldinger技术,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后,于健侧腹股沟区实施股静脉插管,并置入导管鞘,经导管鞘将造影管置入,并对患者下腔静脉进行造影,对血栓情况进行观察,同时测量下腔静脉宽度,并将推送器置入静脉中,完成定位后释放滤器,随后再次对患者实施造影检查,并对滤器位置与血流情况进行分析。完成滤器置入后,将鞘管进行更换,并置入导管、导丝等,随后置入溶栓导管,并经导管推注20~30万U尿激酶进行导管溶栓治疗。患者持续治疗5~7d,治疗期间给予患者对照组相同治疗。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对比。显效:患者皮肤颜色、温度恢复正常,无疼痛感,血管再通率>80%;有效:患者皮肤颜色及温度显著改善,伴有轻微疼痛感,血管再通率为40%~80%;无效:未达到上述条件。

(2)生活质量对比。采用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对患者实施评估。

(3)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包括肺栓塞、皮肤瘀斑、上消化道出血等。

(4)治疗满意度对比。采用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对患者治疗满意度行问卷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和t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生活质量对比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治疗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 讨论

DVT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因静脉壁损伤、血流滞缓以及高凝状态等因素为主,患者多伴有局部疼痛、患肢肿胀、静脉曲张等表现,若未能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易出现血栓脱落,导致血栓随血管流入肺部,从而导致肺栓塞的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在临床中对DVT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主要以抗凝为主,但该方式对已存在血栓的患者疗效不佳[3-4]。

导管溶栓术是临床中常用治疗措施,通过导管将药物直接注入患者病灶周围,并实施持续泵注治疗,可有效对血药浓度进行维持,提高尿激酶与血栓的接触面,加强对患者血栓的溶解效果,确保静脉血管的畅通,对患者症状具有重要的缓解效果。此外,导管溶栓术还能对患者病灶实施针对性的治疗,通过对药物剂量的控制,可有效减少对机体静脉瓣功能的损伤,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5-6]。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可有效预防患者肺栓塞的发生,同时能有效提高对患者临床疗效,减少对患者创伤,同时能对脱落的栓子进行过滤。从而减少栓子随血液流动而造成肺栓塞的发生,提高对患者治疗安全性[7-8]。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患者实施导管溶栓术联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后,患者临床疗效得到显著提高,同时有效的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治疗满意度,对患者预后具有积极影响[9-10]。

综上所述,导管溶栓术联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对DVT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滤器下腔溶栓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困难滤器回收策略
自制圈套器技术取出疑难下腔静脉滤器的应用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1例右心房至第二肝门的下腔静脉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探索
可回收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成功情况分析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