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回收烟头会滋生更多“不文明”

2021-06-16 11:43余静寒
廉政瞭望 2021年5期
关键词:执政者讲文明烟头

余静寒

近日,安徽六安市政府为创建文明城市,以60元一斤的价格回收烟头的举措引发争议。

这项政策的初衷当然是好的:鼓励公民讲文明,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問题在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变了味。很多排队卖烟头的大爷大妈都提着大麻袋,里面装的烟头数量惊人。这不禁令人怀疑,这些烟头真的都是从大街上捡来的吗?

早在2010年,陕西咸阳就出台过“捡个烟头5分钱、灭个老鼠1元钱”的规定。当时就有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反映,有人拿着一个大袋子,装着上千个烟头,明显不是在街道、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捡的,有些人给茶楼、棋牌室打扫卫生,收取该场所烟头。后来,该规定实施不到一个月就因活动变味而被迫中止。

且不说财政资金能否长期负担得起,这项措施其实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公民的素质。捡烟头的人络绎不绝,可是扔烟头的人不需要承担任何后果。这样一来,文明市民为不讲文明的市民埋单,反而助长了更多不文明的行为。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奖励捡烟头”的规定早在十年前就被发现不科学、不合理,但今天在一些地方又能够死灰复燃?

2019年,安徽阜阳市颍东区为了清理烟头,推出“环卫工人可用烟头换取奖金”的举措。

执政者不加思考地把不合理的政策照搬照抄,其实是一种懒政。维护公共卫生环境对城市管理者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在治标上不厌其烦,加大对城市环境的保洁频率,更需要在治本上久久为功,提升市民爱护环境的意识。这项工作的质量无法用处理烟头、矿泉水瓶等的数量评判,也确实没有捷径可走。

“奖励捡烟头”可能在短期内能让城市街道的烟头变少,对施政者来说是好事。但这项政策对卖烟头的人来说变相增加了对烟头的需求,那么丢烟头的人到底是多了好还是少了好?到后来,回收烟头的数量只能反映出参与者的积极性,要说如何反映城市环境治理的成效,也许施政者也无法下结论。

在有约束的前提下设置激励机制自然是好事,而如果放大激励而回避约束,没有考虑规范参与者的行为,恐怕不会达到施政者期望的目标。长此以往,卖烟头成了个别人发财的生意,丢烟头的行为没有得到遏制,市民的素质没有提高,花出去的财政资金相当于打了水漂。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医保、社保、低保等民生领域的支出不断增加。把每一笔财政资金都花在“刀刃”上,让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是执政者的责任。

为减少因懒政造成的公共财政浪费,建立严密的绩效评估机制势在必行。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对重大项目的责任人实行绩效终身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倒逼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单位牢固树立“绩效意识、责任意识”,端正决策者“当家理财”政绩观,增强其使命感、责任感。

总之,当地政府应当意识到,文明城市的创建,不靠“烧钱”,而是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制度规定。眼下,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有关部门就应该“及时止损”或做出调整,不应让属于党和人民的财产付诸东流。

猜你喜欢
执政者讲文明烟头
讲文明·树新风
一言一行讲文明,一点一滴筑文明
对烟头引发火灾事故的调查
老子尚简政治思想初论
捡烟头
智力游戏
论以民族主义宣传调控民众不满情绪的成败条件——基于数学模型的分析
讲文明,树新风
执政者应学习异质传播
不讲文明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