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科研规律 提升创新活力
——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06-17 02:31李秀华薛叙明王晓慧刘文斌
化工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常州学院科技

李秀华 薛叙明 王晓慧 刘文斌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1 引言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基础性工程,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服务苏锡常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个人价值,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需求,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展示出鲜明的亮色。

2 评价引领,政策导向

遵循科学技术发展规律,树立质量和效率优先的科技发展理念。2018年8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即“科技改革40 条”,突出高水平、高质量、有创新价值、有服务贡献度等标志性成果建设的重要性,强调以高质量科技成果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优化科研生态。科技评价对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科研机构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是提高科学技术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充分发挥评价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着力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对于改变目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状况,有积极作用。通过优化评价体系,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可以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破除“四唯”,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1]。2019年以来,学校出台了《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行动实施意见》,先后修订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培育管理办法、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共16 项。2020年出台了《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专职科研岗设置与聘用办法》《产教融合促进管理办法》,探索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新模式,推进混合所有制、职教集团或其他形式的产教联合多元化办学,创新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创新平台与育人基地共建,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科技创新的活力。完善了科研项目服务流程和绩效评价体系[2]。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制度的修订,关键在于落地和执行。学校不断在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上进行积极探索。给予积极从事科技创新的教师突出业绩奖励,简化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预算调剂权,推动科研财务助理制度,建立创新尽职免责机制,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符合条件的科技成果统一转化后的收益 80%用于奖励研发团队,加大科研业绩在职称评聘中的权重,为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人员职称评定开辟通道。体制机制的改革,正稳步转化为发展的动力,这些举措为学校科研工作营造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氛围。现在,学校科技发展部就像服务教师科研创新的“店小二”,而教师在学校提供的广阔创新空间中创造着无限可能。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潜力,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服务经费(以下简称“四技”服务经费)稳步递增,同时也为周边产业的科技自强提供支撑[2]。

3 组建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团队

从近代历史看,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以高水平国家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作为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骨干,为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提供强大基石和关键支柱。高职院校应根据本身科研力量的实情,合理布局、统筹组建一批科研团队、搭建一批科研平台、打造一支科研岗队伍,大力推进“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战略,服务学校“双高”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学校以重点建设专业、重点科研创新平台为依托,以大型科研项目为载体,紧紧围绕国家与地方优先发展与支持的领域、行业企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以科技开发、成果推广、科技咨询和生产技术服务作为工作的重心和主攻方向,培育一批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团队,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个优秀的团队,要具备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团队,科技创新团队的领军人物,必须具有较强的战略思维能力、学科透视与把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发挥较强的凝聚和领衔作用,并已经取得优秀的业绩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3]。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环境保护与固废利用科技创新团队,自2017年成立后一直致力于对河湖污泥、工业污泥进行生态资源化利用,是学校成立的第一批科研攻关团队之一。近三年来,团队深度合作企业有30 余家,申请发明专利30 余项,到账横向服务经费600 余万元。内在的创新力决定外在的服务力,技术创新的背后是人才体系的强大支撑,为打造具有区域引领力的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协同创新与转移转化中心,学校持续实施高层次人才培育与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提升教师跟踪学术前沿与科研创新能力。

产教融合要走与当地产业需求对接的路子,适应社会需求,单打独斗是没有优势的,一个团队解决关键技术的“卡脖子”也是势单力薄的,所以要求各团队和平台之间互相合作创新、协同创新。当前,科学、技术、工程各领域相互交叉渗透、深度融合发展的趋势正在加速演进。我们要自觉遵循这一规律,强化高质量、高效率科技创新,破除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试验发展的线性思维模式,打破科技创新活动组织中的封闭与割裂,使科技创新建立在更加坚实的质量和效率基础之上,构建适应科技发展规律、能够有力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模式。在进行重大项目研究过程中,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方向,干实事、解难题,开放共享基础设施和精密仪器,团队成员之间互相交流碰撞,形成一大批优质创新的科研力量。

4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实现高基数上的稳中有进、进中提质

人才是第一资源。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一直在激发人才创造活力上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1]。

一方面,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强化质量、贡献、绩效的价值导向,在人才培养引进、发现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下更大功夫,营造风清气正、安心致研的优良创新生态。另一方面,多措并举,加快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优秀青年人才,搭建更大创新舞台、拓展更大发展空间。同时要从根本上转变人才观念,树立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人才观,让各类人才都能施展才干、脱颖而出。人才的本质在“能”和“绩”上,只要能作出突出贡献者都应是人才。

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学院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文件精神,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推动分类评审,比如在教师专业技术系列,试行设立了教学为主、科研为主、教学科研结合的分类认定办法。同时对从国内外引进、没有职称或越级申报职称的高层次人才,学院组建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工作小组,根据人才的实际水平、能力和业绩成果直接申报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职务。着力破除“SCI 至上”顽疾,推行代表作制度的同时,更加注重专业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如担任实训基地、科研平台、工程中心建设、指导学生竞赛、教师教学竞赛等方面的成绩。制度的吸引提供了更为可持续的人才支撑,更多优秀教师投身基础研究和社会服务。

5 练好“内功”,帮助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技术成果转移转化

科技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是牵引力,但要真正落到实处,一个关键环节是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2016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依据市场化运行工作要求,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并据此拓展技术转移、技术咨询及技术中介等业务。依据专业化要求抓队伍建设,先后组织专业教师参加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专利分析初级培训、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和技术经纪人培训等各类培训工作,目前已建立了一支拥有25 名技术经理人的队伍。加强与园区、特色乡镇、企业开展产学研对接和拓展业务范围,开展专场产学研对接交流活动,联合省市技术交易市场组织开展产学研活动每年不少于10 次,开展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场次超1 000 场次;累计完成技术服务企业512 家,累计技术转移到账经费2 823 万元,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被江苏省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评为技术转移工作先进集体[3]。

“十三五”期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瞄准目标,充分利用技术转移中心、江苏省中小型企业服务平台等平台优势和专业教师智力优势,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和开展校企需求对接。通过面对面、点对点对接交流,采取校企合作技术开发、企业委托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等形式,截至2020年底,实现签定校企合作横向科研开发与服务项目合同数658 项,合同金额3.2 亿元,技术合同实现各类横向科研实际到账达7 428 万元,“四技”服务2.24 亿元,横向科研到账和“四技”服务到账金额实现了逐年增长(图1),服务质量也逐年提升,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 强”。

图1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近五年“四技”服务金额

有了方向,就有思路,这是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很多教师的切身感受。与行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行“科技副总”政策、积极加大与区域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联系、主动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服务、技术创新,继续实施“一人一企”计划。2020年4月以后疫情持续向好、学校按规定开学以来,几乎每月都有重大校、政、企深度合作项目落地,多个产教融合项目同步推进。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的产教融合,每一个重大合作项目,都亲自带队洽谈,校领导挂帅指挥建设任务,确保每个建设任务快速有效、高质量推进。产教融合做得好不好,这标志着一个学校的办学实力,这一大批有能力、有经验、有激情的教师团队明白只有自己苦练内功,集中优势力量未雨绸缪,下好“先手棋”,帮助企业实施改进工艺,升级技术,才能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按照科技创新要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的精神,找准定位、转变发展思路,打通“痛点”、盘活创新要素,练好“内功”、拓宽服务领域。近年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借区域转型升级东风,在探索成为具有区域引领力的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协同创新与转移转化中心,打造高质量创新发展高地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立足常州,服务江苏,辐射长三角”办学定位,围绕建设“人才培养质量高、技术技能积累多、社会服务声誉好的优质高职名校”的总目标,一直在加大科研投入,每年按照不低于学校事业收入的4%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并建立健全科技投入增长机制。今后5年学校科研投入预计保持年均10%以上增幅,用于支持科研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高水平科研项目研究、青年博士科研项目、校科研基金项目、知识产权资助等。

6 结语

高质量发展,创新一直在路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一个也不会少,比如高层次高水平重大科研项目数量不足,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和高水平的科研实验室有限,解决行业企业关键技术的力量薄弱,科研的投入产出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偏弱等共性问题。为此,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探索职教集团、产教联盟等多元办学模式,推进政-行-校-企多元主体办学模式;探索校企共建行业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班、订单班等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践实训基地、科研创新基地、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基地、员工培养培训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教师企业工作站、生产性实践融合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猜你喜欢
常州学院科技
常州的早晨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海盗学院(12)
科技在线
海盗学院(7)
科技在线
西行学院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