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题型点击之分析综合题

2021-06-17 09:44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例句选项原文

应考锦囊

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是考查考生全面把握文言文阅读材料内容与主旨的“压轴题”,也是高考的“必考题”。近些年来,分析综合类试题的考查形式虽稍有变化,但有一个共识没有变,那就是文言文阅读首先必须读懂文章,对选文有一个全面的把握,然后再进行分析综合。

分析综合类题目有两个特点:一是4个选项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相对应的内容位于文章的主要部分。这样安排有利于考生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二是4个选项中只有1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而是错一点,或“概括”无错,“分析”有瑕;或“概括”有误,“分析”无瑕。

准确解答古诗文阅读分析综合类试题,考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简单来说,解答这类试题,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正确解答这类题,需要仔细阅读全文,准确、全面地把握文意。如果遇到小的阅读障碍,可暂作疑问搁置。这种疑问有两种情形:一是冷僻字词或典故,未给注解,通常不会成为出题点,可忽略;二是冷僻的甚至不曾见过的内容出现在相关题中,这时往往会有提示,可以根据提示和上下文确认正误。

2.细看选项,关注细节。

(1)关注试题信息是否错位,人物、时间、事件的表述是否正确,是否在细节方面有张冠李戴的问题。

(2)关注词语是否错解、分析有无错解,是否存在颠倒是非,选项中的表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3)关注选项中的相应关系,确认前因与后果、条件与结果等逻辑关系是否正确。

(4)关注是否添枝加叶、无中生有,是否故意夸大或缩小、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等。

(5)关注转述是否准确,确认对情节、细节的表述有无错漏,是否把不同时空的事糅合起来表述。

3.查找问题,仔细比对。

“概括”侧重对内容的提炼,要准确;“分析”侧重对内容的理解,要正确。特别是事件中的人物角色、行为程度等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注意与选项的词句间的差别。

考题连线

张冠李戴或移花接木

这类错误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中某人做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

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以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借鉴:例句中“颜太初……效法嵇康、阮籍”的概括分析错。由原文“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可知,“效法嵇康、阮籍”的是青州牧,而不是颜太初。这是典型的張冠李戴、移花接木。

无中生有

这类错误设置通常是在选项中故意编造一些在阅读文本中找不到依据的、捏造的情节或者其他于文无据的信息,以此来干扰考生思维。

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諲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借鉴:例句中“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諲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错误。原文为:“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皆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諲管内构求諲过失。諲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比对可知,“密令捏造吕諲的过失”,并不是因为“嫉妒吕地位超过自己”,而是“惧其重入”,属于无中生有。

言过其实或以今律古

这类错误设置,或故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精神,从而对其观点态度作出错误解说;或不立足于阅读文本作出合理评价,而是以今律古。

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借鉴:由原文“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可知,“调解”属于无中生有;“使谕以指意”,指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禁止契丹人在界河捕鱼贩盐),不是曾公亮,属于张冠李戴。另外,原文是派使者去告诉赵滋,并没说让使者偕同,这里言过其实了。

事件杂糅

这类错误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或杂糅文段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杂糅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杂糅不同人物的观点态度,或杂糅同一人物对不同事件的观点态度。

方苞无法告诉童仆的心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

借鉴:例句属于事件杂糅。原文为:“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也。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徬徨。”比对可知,“每念兹事”中的“兹事”指的是“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也”。

颠倒顺序或混淆时态

这类错误设置在选项中,或将原文没有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当作已发生的事情;或将可能出现的情况当作已出现或必然出现的情况来表述;或混淆原文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不同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

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借鉴:由原文“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可知,文帝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后“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例句中这两件事的先后顺序正好相反,颠倒了顺序。

混淆逻辑或强加联系

混淆逻辑是指在选项中将直接的、根本的、原因的或已然的事情有意误设为间接的、枝叶的、结果的或未然的事情,或反过来设误;强加联系是指将没有关系的两件事情强行联系在一起。

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借鉴:“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错误,属于混淆逻辑。原文为“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鱼、鸟“被获”的真正原因是“贪饵”。

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

这类错误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故意缩小(或扩大)原文有关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或者断章取义。

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借鉴:例句以偏概全。原文为:“(欧阳君)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汩没之饥氓也。未知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中的“都”太过绝对,乡人中也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

歪曲原意

这类错误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对原文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或词类活用现象等作不恰当的解释,故意歪曲原文语句的意思。

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的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借鉴:例句“仍然忙得无法分身”歪曲原意。由原文“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可知,原文的意思是“任峻提拔任用文官武吏,都能竭尽他们的才能,纠察剔除奸盗之人,没有畏避退缩”,而不是“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程鸣/供稿】

猜你喜欢
例句选项原文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