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实验林场环境效益研究

2021-06-18 00:32程晓琳
湖北农机化 2021年10期
关键词:灌丛群落降温

程晓琳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1)

1 研究地概况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实验林场,位于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西南部,系长白系龙岗山北坡,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6~9 ℃,年极端最低气温-37 ℃,全年日照时数2436.9 h,无霜期125~136 d,年平均降水量800 mm。土壤以棕色森林土、暗棕色森林土为主,植被主要以落叶松、红松、樟子松等人工林为主,灌木主要有胡枝子,藤本植被主要有东北猕猴桃和北五味子等。

2 研究方法

选择晴朗无云的晴天,从6:00~18:00对所选样地的气候因子进行连续对比观测。具体观测以下内容:(1)遮荫效益:用TES-1332型照度计测距地面20 cm、150 cm处的不同植物群落的光照强度,每层测25个点取平均值。(2)降温效益:空气温度用AR827型温湿度表观测近地表、距地表150 cm处空气温度。(3)增湿效益:用AR827型温湿度表观测距地表处空气湿度。

3 森林环境效益观测结果与分析

3.1 遮荫效益

照射在植物群落上的太阳辐射可分为3部分:一部分被植物群落反射;一部分被植物群落吸收;剩余部分则穿透植物群落而到达地表[1]。太阳辐射被吸收、反射的多少主要决定于群落结构,因此群落的遮荫效益跟群落的结构密切相关。

从图1、图2可以看出,从6:00~18:00和空旷地相比,不同结构的森林群落均能降低光照强度。其中红松林减弱的最明显,距地表20 cm处可降低199.9~9064.4 Lux,距地表150 cm处可降低600.4~9185.8 Lux;灌丛降低的光照强度的能力最弱,距地表20 cm处可降低40.5~190.9Lux,距地表150 cm处可降低162.0~2139.5Lux。

图1 不同样地距地面20 cm处的光照

图2 不同样地距地面150 cm处光照强度日变化

从光照强度的日变化看,样地红松林、落叶松林、樟子松林、天然次生林日变化不大,而样地灌丛林、空旷地日变化较大,由于红松林覆盖率较高,地被植物较丰富;灌丛降低的光照强度的能力最弱,无高大的遮挡物,阳光直射。从光照强度的高度变化看,说明样地内光照强度随着高度的降低而降低。

3.2 降温效益

由于植物遮荫作用和蒸腾作用消耗大量热[2],因此夏季植物群落能降低温度。从图3可以看出:从早晨 6:00到晚上6:00和空旷地相比,不同结构的森林群落均能降温。其中红松林降温效益最好,近地表处可降低1.0~14 ℃,距地表150 cm处可降低1.7~22.3 ℃;灌丛降温的能力最弱,近地表处可降低2~7.7 ℃,距地表150 cm处可降低0.5~5.6 ℃;无论是地表温度还是距地面150 cm处温度,空旷地的日变化最剧烈。空旷地由于太阳直射,导致地表温差大,红松群落由于有高大的遮挡物,林内植被较丰富,郁闭度较高,具有明显的降温作用,并且林内温差小。其它群落林内环境较相似[3]。

图3 不同样地地表温度日变化折线图(单位:℃)

3.3 增湿效益

从图4可以看出,从6:00~18:00和空旷地相比,不同结构的绿地均能增加湿度。其中红松林增加的最明显,近地表处可增加3.3%~30%;灌丛增加湿度的能力最弱[4],近地表处可增加0.2%~15.6%,由于红松的林内环境较丰富,覆盖率和郁闭度均很高,有较高的增湿效益,灌丛的增加效果不明显,日变化也最不明显。

图4 不同样地地表湿度日变化折线图

4 结论与建议

辽东山区主要森林群落主要有红松林,落叶松林,樟子松林,天然次生林和灌丛。森林环境效益与群落结构密切相关,结构越复杂,生态效益越明显。观测结果表明:红松林生态效益最好,红松林的林内环境较好,可降低光照强度9064.4~9185.8 Lux,降低温度14~22.3 ℃,增加湿度15.6%~30%。对降低光照强度、地表温度和空气温度都有一定的作用,而且在增加空气湿度、保持土壤温度上也优于其它的森林群落,灌丛群落生态效益最差。

猜你喜欢
灌丛群落降温
灌丛化对高寒草甸土壤水力性质的影响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乌拉特后旗荒漠区8种灌丛地上部生物量模型
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甸植物带概况
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降温的办法
一起来消消暑 盛夏降温美妆品清单
小老鼠降温
读一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