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照顾,就是一切照旧

2021-06-18 09:33徐婧英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21年6期
关键词:同理共情考试

徐婧英

每到考试季,父母都希望以一己之力,为孩子保驾护航,让孩子心无旁骛走进考场。但请注意:家长无微不至的帮助,未必对考生有利。

确保如常

我们都知道,考试一方面比的是知识、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拼的是心态、抗压能力。

一个人在放松状态下,大脑的运行才更高效;一个孩子心情放松,才能效率高、学得好。心情放松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安全感充足,没有任何异常变化,一切如常。

让孩子心情放松,保证其安全感,有赖于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父母该上班的上班,该参加的聚会就参加;日常饭菜要清淡,可以适当照顾孩子的需求,但不要提供特殊营养、开小灶,这只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不同、异常。

异常就意味着脱离正常轨道,孩子会感到自己是全家的焦点和核心,虽然有被重视、被优待的感觉,但更多的是压力和惶恐,孩子会加重思想负担,情绪起伏。家长一定要记得,不正常、特殊化会破坏安全感,多做不如少做,多照顾不如少照顾,不要让孩子感到自己特殊。

我也经历过孩子中考,我知道在教育被如此重视的今天,孩子备考,父母心如止水、生活一切照旧确实很难。但是再难,家长也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尽量保持生活如常,营造和平稳定的家庭环境,毫不夸张地说,好多时候父母的情绪,就决定了孩子的情绪。

科学共情

前几天,几个高考生不约而同向我表达了这样的想法:“每次考不好,我都会很难过,但更难过的是怕爸爸妈妈伤心,感觉对不起他们,他们为了我付出了那么多……”

对这些孩子来说,考试失利的痛苦,远远小于让父母失望的痛苦。换句话说,考生要承受成绩不理想和父母不开心的双重压力,对于本被学业压得透不过气的他们来说,岂不是双重折磨?

共情,又被称作同理、换位思考,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对于考生家长来说,科学共情,换位思考,接纳孩子的情绪,才会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温暖和理解。

比如,有的孩子模拟考得不好,说:“妈,我这次考砸了,怎么办啊,我急死了。”妈妈说:“是啊,我也可着急了。”这样说并不是共情,而是告诉孩子,你和他一样束手无策,没有办法、无能为力。真正共情孩子,是告诉孩子“我知道你怎样了”,而不是“我怎样了”。

出于同理心,第一句可以这样说:“妈妈知道你很着急,我们一起想办法。”

别小看“妈妈知道”这四个字,这会传达给孩子这样的信息:我的痛苦父母知道。

一个人最怕别人不理解、不接纳,当家长表达“我知道”,孩子就会明白,自己的情绪被了解、接纳,孩子哪怕再着急、再痛苦,也会安定下来,焦虑会减轻。当情绪被接纳,孩子的理智才会开启,才会冷静下来,去思考怎样做才能改变现状,提高成绩。

如果,妈妈说“我也着急”,等于说“我也帮不了你,我也自身难保了”。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困难很大,连父母也帮不上,从而更着急、更焦虑。

孩子马上要考试了,家长紧张焦虑是人之常情,但是家长的焦虑尽量不要表现出来。发自内心同理孩子,科学共情,才会分担孩子的紧张、不安,让孩子轻装上阵。

坚守初心

前几天有个家长给我留言,说孩子马上高考了,成绩就像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自己和孩子都特别慌,不知怎么办才好。

我想说的是,不要被孩子一次两次的模拟成绩所困扰,要明白模拟考试都是为了查漏补缺,为了提高成绩,为了最后的结果。

堅定这样的初心,就相当于给孩子一枚定海神针。

我的一个同事,儿子马上中考了,有一天,儿子说:“妈,完了,我要崩溃了,模拟考砸了。”同事说:“考砸了,这是好事,把你的知识盲点都找出来了,高考再遇到这些知识点你就不会答错了。”

这轻松而坚定的几句话,一下让孩子茅塞顿开,坚定了信心,继续踏踏实实学下去。

希望所有考生家长也像这样,不要被模拟成绩的起伏所牵绊,帮助孩子厘清思路:每次模拟都是为最后的考试服务的,没人会追究你的知识是考前一个月会的,还是前一天会的,每一次模考都高度重视错题,利用好每次模考,这样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祝福每位考生。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

猜你喜欢
同理共情考试
培养孩子,从“同理心”开始
培养孩子,从“同理心”开始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班主任应该给学生一颗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