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2021-06-20 04:25陈远航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5期
关键词:西药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中西医结合治疗

陈远航

摘要:目的: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短暂性脑缺血患者,本次实验在2019年10月初开始实施,正式结束时间为2020年10月,实验对象人数96例。本次实验的分组依据为随机编号结果的奇偶性,对照组48例患者接受西药治疗,实验组48例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出院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本次实验进行系统的分析,75.00%及93.75%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两组治疗无效人数分别为12人及3人,组间数据相比实验组较高,差异较为凸显,(p<0.05);对本次实验进行细致的分析,(8.4±2.5)天及(5.1±2.1)天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出院时间,组间数据相比较,实验组较短,差异较为凸显,(p<0.05)。结论:在短暂性脑缺血患者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优于单一实施西药治疗,其在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缩短患者出院时间方面表现优异。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西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总有效率;出院时间

【中图分类号】R74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5-102-02

短暂性脑缺血在临床上有着较高的出现几率,患者在病情发作时会表现出语言障碍、单侧肢体麻木、晕厥等症状,病情如得不到及时可靠的处理会导致脑梗死情况的出现,严重时会造成患者的死亡。短暂性脑缺血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导致的,其具有较强的反复性,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民众健康意识大幅提升的背景下,短暂性脑缺血的治疗受到了越来越高的关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的控制和治疗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病情成为当前医护人员急需解决的首要难题。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临床上多是通过西药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进行治疗,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加以治疗,患者出院后病情易复发。当前形势下,中医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受到了较高的重视。因此,对比分析短暂性脑缺血患者治疗中西药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应用价值是十分有必要的。参与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实验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人数为96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本院就诊的96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将1、3、5...编号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将2、4、6...编号患者划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年龄集中在29岁至74岁之间,(51.7±2.4)岁为中位年龄,男性人数为26人,共计22例女性患者,实验组患者年龄集中在30岁至75岁之间,(51.9±2.5)岁为中位年龄,男性人数为25人,共计23例女性患者。两组患者基础信息差异微小,资料可以用于比较(p>0.05)[1]。

1.2方法

对照组48例患者接受西药治疗,实验组48例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西医治疗中,医护人员应按照每天三次的频率服用尼莫地平,单次剂量控制在30毫克。而且医护人员应要求患者按照每天一次的频率接受阿司匹林治疗,单次剂量设置为100毫克[2]。在中医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分析,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治疗方案。对于伴有血凝亢进、低血压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医护人员可以将其划分为气虚血滞型,应利用补气通滞汤对患者进行治疗,主要包括甘草、桃仁、红花、川芎、桑寄生、伸筋草、怀牛膝、赤芍、地龙、当归、黄芪等,剂量分别为6克、10克、10克、10克、15克、15克、15克、15克、30克、30克、40克。对于伴有血管痉挛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医护人员可以将其划分为气郁血滞型,采用舒郁通滞汤对患者进行治疗,主要包括炙甘草、法半夏、黄芪、党参、当归、全蝎、土鳖虫、苏木、川芎、红花、桃仁,剂量分别为10克、10克、20克、15克、15克、1.5克、10克、12克、6克、10克、10克。对于伴有高血脂的患者,医护人员可以将其划分为痰凝血滞型,采用祛痰通滞汤对患者进行治疗,主要包括甘草、全蝎、大黄、水蛭、鸡血藤、丹参、牛膝、地龙、红花、桃仁、赤芍、川芎、当归、生黄芪,剂量分别为5克、8克、8克、8克、30克、30克、30克、15克、15克、15克、15克、15克、15克、80克。将伴有高血糖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划分为湿郁血滞型,听过渗湿通滞汤对患者进行治疗,主要包括通草、滑石、竹茹、半夏、厚朴、白蔻仁、生薏苡仁、杏仁,剂量分别为6克、6克、6克、15克、6克、6克、15克、15克。对于伴有高血压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医护人员应将其划分为阳亢血滞型,通过平阳通滞汤对患者进行治疗,主要包括生甘草、炮姜碳、麻黃、肉桂、鹿角胶、白芥子、熟地,剂量分别为3克、2克、2克、3克、9克、6克、30克。两组患者接受相同水平的护理[3]。

1.3判断标准

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出院时间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在研究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数据较多,主要以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为主,为了便于分析和对比,将所有数据纳入计算机中,并使用计算机软件SPSS23.0进行数据整理,借助百分比及标准差(±)完成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的表达,借助X2及t完成数据检验。如果数据比较时存在明显差异,就说明(P<0.05),有统计学意义[4]。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对本次实验进行系统的分析,75.00%及93.75%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两组治疗无效人数分别为12人及3人,组间数据相比实验组较高,差异较为凸显,(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出院时间

对本次实验进行细致的分析,(8.4±2.5)天及(5.1±2.1)天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出院时间,组间数据相比较,实验组较短,差异较为凸显,(p<0.05)。

3.讨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短暂性脑缺血患者治疗中的表现相比单一西药治疗更加理想[5]。西医认为脑部供血不足是导致短暂性脑缺血的主要原因,强调通过药物治疗对血管进行扩张,以此促进患者血液循环,保证患者脑部供血充足[6]。中医则认为痰湿中阻、气血亏虚、肝阳上亢等因素是导致短暂性脑缺血的原因,将其划分为“眩晕”,主张坚持辨证施治,将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依据病因病机划分为气虚血滞型、气郁血滞型、痰凝血滞型、湿郁血滞型、阳亢血滞型,强调对不同类型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以此从根本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7]。共计96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参与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的实验,目的是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医护人员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提供一些参考[8]。医护人员在实验组患者治疗中对甘草、水蛭、川芎、红花等药物的应用较为广泛,充分发挥了药物在益气、活血化瘀等方面的作用,能够显著优化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病情治疗效果。对本次实验进行系统的分析,对照组中治疗效果较好、治疗效果一般、治疗效果较差的患者人数分别为16人、20人及12人,实验组中治疗效果较好、治疗效果一般、治疗效果较差的患者人数分别为26人、19人及3人,75.00%及93.75%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组间数据相比实验组较高,两组组间数据有着较大的差距(p<0.05);对本次实验进行细致的分析,(8.4±2.5)天及(5.1±2.1)天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出院时间,组间数据相比较,实验组较短,两组组间数据有着较大的差距(p<0.05)。实验结果显示,在短暂性脑缺血患者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优于单一实施西药治疗[9]。

本次实验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提高短暂性脑缺血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缩短患者出院时间方面有着十分优异的表现,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及作用,并积极在短暂性脑缺血患者治疗中进行实践,以此更好的控制和治疗患者的病情,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加快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1]罗瑞钦,郑粤文.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疗效Meta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9,29(17):92-98.

[2]郜静,赵鹏,刘敏肖.阿司匹林联合针刺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3(02):221-223.

[3]高美超.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6):174-175.

[4]张风岭.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6):202.

[5]武文凤.化痰通絡汤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干预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

[6]段林.参芎通脉颗粒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

[7]王迅.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4例[J].河南中医,2016,36(01):82-83.

[8]王声萍.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6,36(01):57-59.

[9]王惠.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脑缺血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19):62-63.

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人民医院 云南文山 663099

猜你喜欢
西药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中西医结合治疗
针灸治疗3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研究
针刺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肛窦炎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和西药治疗性早熟的效果对比
电脑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仪联合西药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皮炎的效果及临床优势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效果初步评定
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汁反流胃炎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