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闻队伍常青赋能新闻事业常青

2021-06-22 09:55单滨新
传媒评论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层干部绍兴市绍兴

文_单滨新

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传媒集团)是浙江首个市级融媒体中心,秉持“忠诚担当、守正创新、力争一流”理念,以机构融合为基础,以制度融合为保障,以队伍融合为关键,以产业融合为依托,初步走出了市级媒体融合发展新路子。两年多来,中心的传播力、创新力、经营力和员工获得感、媒体知名度有效提升,荣获“2020年度浙江省宣传文化工作创新项目”“2019-2020全国媒体融合创新典型案例奖”。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高现代传播能力,需要机制创新、业务转型、拓展平台,但关键还是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四向四做”要求,着力增强新闻队伍的责任感、忠诚度、创新力。中心专门下发《关于落实大兴学习之风、积极践行“四力”的“九条举措”的通知》,全面开展“每年读本业务书”“百名记者一线行”“我来讲业务”“我当新闻把关人”“晒晒我的代表作”活动,完善“中层干部每月有策划”和“员工传帮带”制度,邀请专家作讲座,评选年度优秀论文,为打造市级媒体融合发展的“绍兴范本”,建设忠诚坚定的主媒体、全国示范的融媒体、行业领先的智媒体、跨域发展的新媒体、朝气蓬勃的和媒体提供了支撑。

一、养成教育规范化

队伍建设和创新创优不能好高骛远,也不会一蹴而就。日常新闻生产有“日常规范”,新闻创优有“创优规范”。鼓励不拘一格创新,但首先要守好规范基线,明确“格”之所在。尤其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浅阅读和碎片化传播,更易导致文本的混乱与不规范。加强对采编人员的新闻养成教育,克服本领恐慌,加强规范化训练,仍是当务之急。

完善“员工传帮带”制度。除组织采编人员参加各级、各类全媒体理念和技能培训外,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每年都精心组织新员工入职培训,由中心领导和业务骨干授课,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新员工讲规范、求规律、定规划、守规矩。中层干部、业务骨干与有关员工(新员工)师徒结对,做到有目标、有举措,提高“传帮带”实效。目前,全中心有20名师傅25个徒弟结对帮带。

开展“我当新闻把关人”活动。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完善原绍兴日报社的新闻审读制度,制定《新闻阅评工作制度》,覆盖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各个平台,加强新闻“三审”(审读、审看、审听)和专项阅评,总编室每周编发《三审简报》和《阅评专报》,从典型案例入手,分析不足,总结教训,探讨改进办法。为增强全员参与新闻产品质量把关的主体意识,中心把撰写“三审”简报、阅评专报的任务量化、分解到各采编部门,实行考核奖励。绍兴日报编辑部、绍兴晚报编辑部还每周通报“未见报差错”实例。截至2021年10月,已编发《阅评专报》141期,《三审简报》148期、562篇。

人人争创代表作。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组织“晒晒我的代表作”活动,各部门不定期开展“我的代表作”展示、交流活动,晒一晒成绩,比一比进步。结合“我的代表作”创作,开展“我来讲业务”活动,单个部门或跨部门开设“业务讲堂”,每季度1次。依托中心的“传媒论坛”,每年举行2次集中性业务交流,采编部门主要负责人每年作1次业务讲座。在中心的内部刊物《绍兴传媒》上开设《我的代表作》《我来讲业务》栏目,供全体员工共享交流成果,仅2021年1-10月就刊发这两类稿件52篇。

二、新闻宣传策划化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和复杂的舆论环境中要先人一步、高出一筹,必须强化策划理念,提升新闻策划水平,不断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和手段,推动新闻舆论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把策划力作为队伍创新力的核心要素来培养,发挥业务骨干的引领作用,在常态化的策划创新中促进新闻创优、队伍成长。

中层干部每月有策划。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对所有采编线中层干部实行业务考核,明确条目化的履职任务,每月填报《中层干部月度履职表》,经所在部门公示、分管领导签字后向总编室备案。所有中层干部的其中一项共性任务是“每月完成一个策划方案”,这个策划方案需兼具创意性、新闻性、操作性,并得到有效实施。每季度,由总编室牵头评选中层干部季度“好策划”,给予表彰奖励。

“好策划”助推精品生产。浓厚的策划氛围,增强了日常新闻生产的计划性、整体性、系统性,培育了一支支勤思考、能吃苦、肯钻研的创新团队,推动了新闻创新创优。这些年,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获浙江新闻奖(政府奖)作品的数量年年攀升,每年获省重大主题报道奖策划创新奖(浙江新闻奖一等奖),如《绍兴文史·百镇赋》大型系列报道、《名士乡·中国梦——今天,我们给您写封信》全媒体报道、《绍兴战“疫”的“答卷”“断想”“启示”》系列报道等。

三、练兵强兵实践化

新闻宣传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宏观的宣传要求、先进的新闻理念、过硬的业务能力,都要通过具体的作品来检验。树立“拿作品说话”的导向,推动采编人员走基层、强“四力”,真正走下去、走进去,为成长进步注入源头活水,在社会生活大熔炉和新闻实战中受锤炼、见世面、长本领,把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扎在基层。

建立基层联系点。常态化推进“走转改”,每年开展“百名记者一线行”活动,“走”出新闻的温度与力量。各平台为鲜活新闻刊播畅通绿色通道,予以考核激励。绍兴日报编辑部2018年1月开始建立基层联系点制度,《三项学习教育通讯》刊文推介。每位采编人员确定1-2个联系点,涉及村(社区)、企业、特色单位、重大工程等,定期到基层联系点蹲点采访,并将此纳入考核;《绍兴日报》二版开设《与你同行——来自基层联系点的报道》专栏,每周刊发1-2篇。《绍兴日报》2016年6月在头版开设的《当好河长——跟着河长去巡河》专栏,也获评2019年度浙江新闻奖名专栏奖。

组织全媒体新闻行动。报社与广电的机构整合,为采编人员互学共鉴、同台竞技、提升全媒体能力创造了更好条件。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发挥媒体融合优势,经常组织跨平台合作、全媒体参与的重大报道活动和新闻行动,既增进队伍融合,又促进新闻创新,也扩大传播力、影响力。如2021年3月开始的“先行者的风景——建党百年全媒体新闻行动”,精选绍兴各区域、各领域、各层面的典型,由中心领导、编委、中层干部带队,全媒体平台的记者参与,围绕同一典型开展行进式、体验式采访,在《绍兴日报》、《绍兴晚报》、电视新闻综合频道、广播新闻综合频率和“越牛新闻”客户端开设专栏统一发布,生动展示争创现代化先行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重要窗口”的“绍兴风景”,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截至10月底,已刊发27组、135篇报道,赢得各方好评。“先行者的风景”全媒体新闻行动,不仅是一次重大主题报道,也是一次队伍拉练的集中行动,成为跨部门协作、跨媒介学习、同题材竞争的有效载体,是融队伍建设与业务比武的成功实践。

四、激励奖励制度化

当前,媒体行业的整体吸引力在下降,新闻人的职业荣誉感受到冲击。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势之下,媒体人的压力更大、要求更高、责任更重,需要有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予以激励,引导采编人员坚持正确的新闻志向,不断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提升他们的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

设立“创新创优奖”。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台《新闻宣传“创新创优奖”评选表彰办法》,明确中心新闻奖、省级以上新闻奖(政府奖)和外宣奖奖励办法。所设立的中心新闻奖,每年奖励额度为100万元,主要奖励各平台评选的月度优秀作品、中心评选的年度优秀论文和优秀内参,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同时还设立“越牛奖”“总编辑奖”这两个专项奖,即时奖励对中心(集团)美誉度、经济效益或创新创优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事和产生较大影响的新闻作品、新闻活动,激发全体员工争先创优的积极性。

评选表彰“新闻之星”。为让有作为者有实惠、有地位,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每年隆重表彰10名“新闻之星”,这是中心(集团)给予员工的个人最高荣誉,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中心每年还精心组织庆祝记者节活动,为采编线先进代表录制短片,向全社会展示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增强采编人员的荣誉感。

打通员工晋升通道。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实行以岗位为核心、绩效为导向的岗位薪酬分配制度,除设定“中层干部”“普通员工”的岗位系数外,还设立“骨干员工”“业务主管”“特岗员工”等岗位,并明确相应的岗位系数,其中“特岗员工”每年最高可增发10万元的特岗绩效,打通“普通员工”除职务晋升之外的岗位晋升通道,鼓励他们安心岗位、钻研业务。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两年多来共选拔任用中层干部29名,其中37周岁以下年轻干部10名,发挥了“有为有位、有位作为”的正向效应,保持了队伍的生机活力。

猜你喜欢
中层干部绍兴市绍兴
绍兴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数读绍兴市“五星双强”两新组织
安昌古镇:一轴老绍兴市井长卷
绍兴大闯关
如何创新学校中层干部管理工作策略
绍兴市上虞区夏丏尊小学
学校中层干部的管理与素养
校长要善于引领中层干部走出“两难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