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园区对江苏经济开发区创新发展的经验启示

2021-06-22 15:44许婧
现代管理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开发区创新发展园区

[摘要]开发区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江苏是较早发展经济开发区的大省,随着多年来的探索实践,开发区的建设在江苏的经济建设、结构转型、科技创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江苏经济开发区的现状和问题,选取了美国硅谷软件园、北京中关村等国内外先进园区为样本,总结了不同园区创新发展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对江苏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提出若干启示与建议。

[关键词]园区;开发区;创新发展

2019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提出构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放发展新体制。开发区是我国最早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主要可以分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五种类型。本文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重点。

一、 江苏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现状

自1984年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列入我国首批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江苏开发区数量在不断上升。截至2020年年底,江苏现有省级及以上开发区158个,其中国家级46个,省级112个。国家级开发区中,经济技术开发区26家,占全国的11.9%;高新技术开发区17家,占全国的10.9%。两者占比均为全国第一。

1. 总量规模实现飞跃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开发区在总量规模上不断攀升,已经突破了20万亿元大关。2019年江苏经济开发区实现业务总收入23.2万亿元(图1),与2003年相比,增长了二十多倍,年均增长超过20%,其中国家级开发区实现业务总收入12.2万亿元,占全省经济开发区的52.5%;实现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446亿元,占全省的61.9%,其中国家级开发区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08.7亿元,占全省经济开发区的59.8%[1]。

2. 综合竞争实力全国领先

根据2019年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评情况,综合排名前30名中,江苏共有8个开发区上榜,占比26.6%,排名第一(图2)。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位列第一、第五、第七和第九1。与2018年前30名榜单相比,江苏新增1个TOP30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名额,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跃升前30,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退出前30榜单。从各个细分排名来看,苏州工业园区外贸规模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一,利用外资规模排名全国第八,在产业基础、科技创新、区域带动、生态环保和行政效能等方面均发挥了引领作用。

3.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江苏经济开发区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战场,逐步从发展初期以传统产业为主转向发展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积极发展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成为开发区产业布局的重要特征,截至2018年,江苏经济开发区内共设立了162家特色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开票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园区达到45个[2],形成了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苏州纳米材料、无锡物联网、常州石墨烯、泰州生物医药、徐州工程机械、盐城汽车制造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

4.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江苏始终把创新作為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动力,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打造创新载体和支撑平台,完善科技创业孵化链。截至2018年年底,经济开发区共有高新技术孵化器、众创空间九百多家,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及在孵企业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获批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7家、试点园区27家,位居全国前列。2018年,江苏经济开发区新增授权发明专利25113项,同比增长43%,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3267家,比2006年增长了3.7倍,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7854.9亿元,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3.2倍,年均增长12.6%[1]。

5.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2019年,江苏经济开发区进出口总额突破5000亿美元(图3),实现进出口总额5088亿美元,占全省的80.8%,与2006年相比,增长264.8%,年均增长8.5%[1]。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区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创新招商方式,吸纳了大量国际资本,不断提升开放合作优势。2019年,江苏经济开发区实际使用外资237亿美元,占全省的90.7%,与2006年相比增长68.7%,年均增长4.5%。2019年,随着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正式获批,江苏经济开发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将会更加宽阔和深入。

二、 江苏经济开发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三十多年来江苏经济开发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和资源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1. 从发展路径上看,尚未摆脱依赖项目引入和企业扩产的外生增长模式

长期以来,以GDP导向为重的开发区考核体系根深蒂固,而重点项目的引进能够对GDP增长产生立竿见影的作用,因此,部分经济开发区仍然以重点项目的引入、重点企业的扩产作为重点工作。制造业大项目的招商引资也成为开发区之间的主要竞争手段,开发区仍然处于依靠政府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土地人口红利、劳动力成本优势等传统要素驱动增长阶段,尚未过渡到依托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此外,江苏经济开发区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仅为16%左右,与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超40%以上相比,尚处在经济增长的初级阶段。

2. 从产业布局上看,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严重,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

从单个经济开发区看,由于长期以来各地方政府缺乏长远统筹,产业集聚往往并非基于关联企业的统筹考虑,而多为简单的企业扎堆,在开发区内部缺乏产业链分工协作,存在着低水平产业同构和产品同质现象。从全省范围看,不同的开发区之间存在着产业定位趋同,主导产业特色不明,项目重复建设等问题,如某区的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均布局了汽车产业,没有形成统一的产业布局,导致各个开发区的主导产业没有形成合力,难以发挥出产业集聚的优势。

3. 从创新能力上看,部分核心工艺和装备依赖进口,产学研协同待加强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经济开发区的大部分产品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的中低端,主导产业链条短,而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营销、品牌等关键环节相对薄弱,部分领域的工艺流程和加工装备外部依赖严重,存在“卡脖子”技术难题,如新型显示的高端光刻胶、偏光片、驱动芯片等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制造工艺并未掌握,高技术船舶的柴油主机、关键动力设备和船用辅机等零部件仍依赖进口。此外,“高校院所研究型人才多、企业创业型人才少”的结构性矛盾导致人才“有高原,无高峰”,开发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机制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成果转化率低。

4. 从资源环境上看,环境压力剧增、土地资源约束是开发区面临的共性问题

江苏经济开发区普遍存在土地资源不足、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增量土地难以保证,存量用地又面临僵化的问题。江苏经济开发区中即便综合地均税收最高的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地均税收达到1107.46万元/公顷1,但与先进开发区相比也相差甚远,如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3612.98万元/公顷,而江苏大部分其他开发区的综合地均税收不超过400万元/公顷。此外,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开发区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传统结构偏重的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压力较大。

三、 国内外经济开发区的创新发展经验

1. 国外园区创新发展经验

(1)美国硅谷软件园:世界顶尖的高校和人才集聚地,塑造了独特的创业氛围,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不竭动力

美国硅谷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旧金山南郊的圣克拉拉县,是一个长约48千米、宽约16千米的半岛。硅谷是全球知名的软件工业集中地,汇集了一大批高新技术跨国公司和高层次人才。据统计,硅谷集聚了来自全球的科技人员100万人以上,每年获得的专利数量占全美的10%以上,风险资本占全美的45%,硅谷以1%的美国人口贡献了5%的GDP[3]。究其原因,硅谷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三点:

第一,紧密的产学研用合作。硅谷位于加州,而加州集聚了全球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包括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克拉拉大学、圣荷塞大学等,同时汇集了多所技工学院和专科院所,拥有20万名大学生、600名以上的博士,为硅谷提供了丰富的人才智力支撑。尤其是斯坦福大学特别注重科技成果的商业转化,大力倡导院校与公司之间的合作。因此,硅谷成为众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地,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是硅谷高技术产业得以发展的关键。

第二,丰富的风险投资支撑。美国的风险投资占全球一半以上,而硅谷地区吸引了全美45%的风投,集聚了数千家风险投资公司,这些风险投资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尤其对技术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4]。在硅谷,风险投资公司与被投资公司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内部管理、战略决策、市场交易、外部联系、组织监督等方面都能给予被投资公司有力的支撑。硅谷早期的IBM、苹果以及后期的英特尔、雅虎、网景等公司都曾获得风险资本的大力支持。

第三,开放的容错创新文化。硅谷秉承了美国西部牛仔敢于冒险、推崇自由、宽容失败、鼓励创新、擅长合作的独特文化,极大地激发了硅谷人的创造力。在硅谷,失败的人更容易获得风险投资,因为失败的教训更能为创业者提供成功的经验。同时,由于汇聚了全球的高层次人才,来自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人才在硅谷分工协作,构建学习型组织,因此开放合作也是硅谷形成的独特文化。在竞争中合作,在失败中成长,在开放中创新,是硅谷发展壮大、取得成功的关键文化特征。

(2)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小政府、大社会”,超前的系统规划、完善的基础配套,共同促成世界一流的营商环境

新加坡裕廊工业园是新加坡最大的现代化工业基地,始建于1961年,位于新加坡西南面,占地63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占新加坡全国的三分之二以上,约有7000家本土及跨国公司。园区内二产、三产并重,是新加坡知名的“花园工业镇”,建有世界著名的白禽公园等。产业以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精密造船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是新加坡唯一的兼具轻重工业的综合工业区,同时设有自由贸易区,既是工业生产基地,又是转口贸易的活动场所。经过40多年的发展,裕廊工业园已经发展成为集科技、居住、办公、商业為一体的配套完善的综合工业区[5]。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系统的顶层设计规划。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建设初期,由政府拨出1亿新元作为开发资金,经济发展局负责经营,制定发展规划,大规模拓荒填土,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的早期介入使得园区得以快速获得土地、资本和政策的支持。直到1968年,新加坡政府成立裕廊镇管理局,裕廊镇管理局不断调整管理体制,并进行改组成为裕廊集团,采取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公司化经营模式[6]。裕廊集团通过系统科学的规划,综合考虑产业基础、生活环境、休闲娱乐、工作学习、基础设施等要素,从概念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发展重点、城市设计以及相配套的技术规划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做到规划设计始终超前于开发建设,为建设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奠定了基础。

创新的运营管理模式。新加坡政府虽然在早期参与工业园的开发,但却不直接参与工业园区的管理,而是由裕廊集团采取经营化管理方式,实行市场化运营。裕廊集团虽然是政府投资规划的机构,但是其本质是房地产开发商,具有很高的经营自主权,一方面裕廊集团需要给园区提供治安维护、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全民体育、医疗保障等多项公共服务产品,另一方面其公司的本质要求其追求经济效益,维护投资主体的利益。由国际跨国公司进行园区经营管理的创新模式保障了园区的经济发展空间和规模效益。

完备的配套基础设施。裕廊工业园的综合工业区以化学化工、芯片制造、食品加工和物流服务为核心产业,科技工业和商务园区重点发展电子、生命科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在规划初期就坚持高标准建设,各种服务设施同步发展,专门设有住宅社会服务区,区内建有5000多间公寓、300间独立住宅和1200间宿舍,周边拥有一个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型国际机场,并且配套建设了公园、学校、体育馆、商场等生活综合体,为园区内的人才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成功典范[6]。

优越的国际营商环境。新加坡裕廊工业园的成功还得益于公平优越的营商环境,由于新加坡法制健全完善,政令统一透明,政策连续固定,因此,新加坡在国际营商环境中享有颇高的声誉,吸引了一大批国际知名企业。同时,政府为吸引外商投资,在税赋减免、研发补贴、融资支持等方面均制定了优惠政策。在开发区,化学品没有进口关税,政府同意外资企业对本地工厂拥有100%的所有权,并完全返还利润,这也使得新加坡成为世界级石油化工基地,长期保持了对跨国资本持久的吸引力。

2. 国内园区创新发展经验

(1)北京中关村:“一区多园、两级分管”,创新管理运营模式,打造全球领先的人才、科技要素密集的产业集群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它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电子一条街”,1988年成为我国第一个高科技园区。2009年,中关村成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由原来的一区十园增加为一区十六园,调整后的总面积达到427.1平方公里。中关村是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涵盖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先进制造等产业集群[7]。截至2018年年底,中关村示范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211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1万亿元。中关村成功建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科教人才资源密集。中关村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41所,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206家。截至2018年年底,“一区十六园”企业从业人员约260万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六成。中关村地区留学归国人才和外籍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约占全国的19%。其中,仅海淀园就拥有“两院”院士605人,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占比15.1%1。中关村已经发展成为高科技人才汇聚地、科技成果密集地。

产业集群化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关村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产业集群分布的空间布局,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智能制造和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交通、新兴服务业等六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海淀园、朝阳园、亦庄园等园区为核心,亦庄园已形成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以海淀园、昌平园、大兴—亦庄园、通州园等为核心,昌平园和大兴园已经形成生物医药特色产业集群;智能制造以海淀园、昌平园、大兴—亦庄园、丰台园等为重点,丰台园已经逐步形成了轨道交通和军民融合两大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政府大力扶持引导。政府对中关村的扶持不仅体现在对园区环境的规划,同时也包括园区软实力建设。一方面,政府不断加大对园区的投入,完善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涉及加快人才引进、支持创新创业、搭建服务平台、培育高科技创业基金、鼓励产学研合作等多个方面。对产业的扶持政策侧重于对企业购买中介服务提供资金支持、进行股权激励、扶持高端人才、鼓励企业开放实验室、进行创业投资补贴、对企业改制上市进行资助、政府股权投资和信用贷款等,以此来引导和激励企业发展,不断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圈。

创新管理运营模式。中关村为了适应“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在管理模式上采用两级管理制,设立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大管委会和各园区管委会管理机构,实行“双重领导、以区(县)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8]。中关村园区管委会是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主要负责园区总体发展战略、政策、条例的规划和制定,各园区的管委会负责区内具体发展规划、招商引资、社会服务、企业服务、市场监管等工作,各园区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拥有高度的自治权。此外,为了统筹协调,集聚要素资源,成立了中关村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政府支持产业化投资的平台,促进重大项目落地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2)上海张江:“双自联动、政企分开”,高端要素双向流动,风险投资密集分布,为产学研创新成果转化加码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于1992年7月,是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是浦东新区4个重点开发区之一,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其中37.2平方公里于2015年纳入自贸试验区。1999年8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实施“聚焦张江”战略,明确科技园区发展方向以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为主导,重点支持创新创业企业。2006年3月,经过国务院批准,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更名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5年的快速发展,2011年1月又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前,示范区面积约470.5平方公里,有4万余家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三百多家,外资研发机构四百多家[9]。张江高科技园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实施政企分开管理制度。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为上海市政府及浦东新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辖区内规划、审批、认定、协调和服务职能。上海张江(集团)公司是由上海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投资,政府以货币和土地为出资方式,由浦东新区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代管,全面负責园区开发和建设,接受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和上海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具体实施园区内相关工作[10]。政企分工的管理模式打破了以往资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统一行使的模式,大大提高了政府执行效率。

构建产学研创新网络。张江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科学院等优质科研机构和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通过共建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如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与上海绿谷集团组建绿谷制药企业;展讯通信与北京大学张江微电子研究院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产学研合作;中兴通讯、腾讯、阿里、上海市通信制造业协会、上海市浦东新区研发机构联合会等共同组建“中国智能终端安全产业联盟”。目前,张江已经集聚了1700多个研发机构,三百余个公共服务平台、43所高等学校、五十多家国家科研院所、34个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1,构建起了完善的产学研创新体系。

推动金融服务创新。张江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资金难题,积极推动金融服务工作,丰富企业融资渠道,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推动各大银行在张江科技园区落地扎根,积极做好银行和企业的牵线搭桥工作,共有19家银行在园区内设立了支行,如东亚中国、宁波银行等。此外,各类融资担保公司、创投公司、股交所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也纷纷到张江设立分支机构,大大丰富了园区企业的融资渠道和来源。

3. 对江苏的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园区成功经验的总结,不难看出它们虽然具备不同的发展历史和成长路径,但是仍然具备一些共同的特征。江苏经济开发区在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时,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构建产学研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创新力。硅谷、中关村等成功园区一般都布局在高校密集的地区,同时十分重视与高校的互动交流,园区能充分利用丰富的科技智力资源,建立起科技研发资源与市场需求的桥梁,把科技成果及时转化成生产力,创办高科技企业,打造创新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此过程中,园区同时需要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利益分配机制,如硅谷采用低薪配股的制度,中关村采用购买服务或股权激励等方式,通过明确的制度激励,充分调动了大学科技人才的创业创新积极性。

加强政府规划引导,厘清政府市场关系。政府在园区的开发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做好园区的顶层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园区的发展方向,建立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工作积极性的管理机制,如上海张江实施政企分开制度,中关村采用两级管理机制。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制定完善的优惠政策来鼓励创新,吸引人才,促进集聚,引导转型。政府要避免过多干预,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转换思路,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新加坡政府并不直接参与园区具体管理,而是把政府工作重心放在营造创新文化、建设良好环境等工作上,实现了“小政府,大服务”。

坚持全球化的视野,构造区域独特优势。随着信息化工业革命的不断加快,生产要素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在全球创新时代的背景下,谁能够获取更大的优质资源,占领更多的价值高地,谁就能在全球产业竞赛中占领先机、拔得头筹。从国内外先进园区的发展经验来看,成功的园区都能够与世界先进的经营模式、发展理念、技术前沿保持互动,通过吸引全球人才、鼓励跨区域创新、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从而精准定位区域长板,集聚发展特色产业,塑造独特的区域竞争优势。如中关村的电子信息产业,上海张江的生物医药产业,都是在面向全球技术前沿和产业方向的基础上精准定位,集聚发展,从而成为国内的佼佼者。

完善金融投资环境,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国内外成功园区的发展经验中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金融投资环境健全,能够营造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完备的融资体系既包括政府投资,又包括民间、银行、外资及风险资本的投入。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和政府购买,民间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基金、风投、科研机构等。在这方面,国外先进园区的投融资环境更为优越,硅谷不仅拥有丰富的风险投资,而且允许在创业中尝试错误,激励人们不断创新。

四、 江苏经济开发区创新提升发展的策略

江苏经济开发区要保持自身原有的发展优势,巩固既有成果,同时把握变化趋势,扬长避短,勇于创新,走具有江苏特色的开发区创新提升发展之路。

1. 强化上层设计,创新管理机制,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加强全省开发区规划引导。在全省范围内出台开发区总体规划和政策引导文件,以《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1为指导,尽快出台江苏经济开发区总体建设规划,统筹协调全省开发区布局,推动形成共生互补的产业生态体系。各个开发区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产业方向,明确空间布局、产业定位和运营模式等。

推动政府部门职能转变。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产业服务等作用,尽量减少对市场化行为的行政干预,将工作重心放在服务企业、搭建平台、环境营造等方面。鼓励开发区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运营模式,采用“小管委会+大集团公司”的运作模式,由管委会负责入园企业的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园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服务由集团公司企业化运作,依托专业化机构通过市场手段调节园区资源配置。

完善产业集群政策体系。以《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2为指导方针,以開发区为主要载体,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明确不同开发区的重点发展方向,针对产业集聚制定积极有效的政策,在鼓励创新、金融扶持、吸引人才、成果转化、区域布局等方面,建立一揽子政策工具体系,从单一的制定政策转变为建立政策支持、资本运作和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推进机制。

2. 集聚高端人才,鼓励协同创新,构建产学研创新体系

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开发区根据自身产业定位选择相关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加强与省内、省外相关学科重点大学的交流对接,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在产业发展、技术前沿、标准制定、人才交流等方面加强互动联系,实现互利共赢。鼓励企业、科研院所与高校共同建立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采用项目联合攻关、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实验室、检测中心、中试基地等多种形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并产业化。

畅通产学研创新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中心,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机构等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的立体网状协同研发系统,开展联合协同创新,选择一批重大项目纳入项目储备库进行跟踪支持。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利益分配制度,对纳入项目库的重点项目进行“对症施政、一项一策”,拟定风险共担的激励机制,打通技术转移的渠道,使开发区企业成为成果孵化的“主战场”。

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坚持国际化的视野,建立引人、用人和育人机制,想方设法引入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型人才,设立海外国际人才服务中心站,加快留学生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广泛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在省内开发区创业。鼓励开发区引入一批国际人才培训和认证机构,拓宽国际化培训和认证渠道,打造一支优秀高级管理人才队伍。加快就业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体系建设,鼓励各类高校、职业技工院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培育一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3. 深化对外交流,广泛开展合作,构建全球化产业高地

提升外资利用水平和层次。加强国内外经济交流合作,优化外资利用结构,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积极培育总部经济,推动加工贸易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延伸。鼓励跨国公司在开发区设立地区总部及功能性机构,承接更高层次国际制造业转移,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通过综合带动效应,加快形成本地化产业链。

深化园区合作共建新格局。构建开发区常态化的对外合作机制,推进项目跨国对接,进一步发挥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中瑞镇江生态产业园等园区的作用,推进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深化产能合作。通过要素互换、合作兴办、企业联合协作等形式,加快建设南北共建产业园区,积极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转移、企业组团转移。支持开发区探索“飞地经济”建设,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在长江经济带沿线和对口合作支援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共同拓展发展空间。

创新合作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合作共建、产业共育和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探索跨区域开发区“整体托管”,尝试探索以开发区投资公司为主,按市场化运作模式全面行使开发区组团运行和管理权能。完善合作园区利益分享机制,建立跨区域利益评估共享机制,研究解决企业产业转移、异地经营、一企多址等情况在不同开发区之间的税收收入分享问题,优化财税分配制度,引进项目投产后形成的有关财政收入可由合作双方商定按比例分成。

4. 加快金融支撑,健全风险市场,倡导宽容失败的营商文化

创新投融资管理机制。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建立政府、银行、社会等多元化融资渠道,逐步实现由依靠政府投入转向增强开发区自身造血功能的良性循环。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投资运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支持通过股权、债权方式募集资金,通过资本融通,加强园区之间的资源重组整合。加强税务部门、银行机构与开发区的密切协作,推动“银税互动”,助推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将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资本。

积极发展风险投资。积极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加大与上海、北京等风投集中地区的合作,引入一批风投资本、种子资本,在省内规划建设一批风险投资集聚区,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开发区企业。建立开发区与风险资本对接的平台,完善供需双方的合作机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明确股份上市、股份转让、股份回购等退出条件和程序。

营造创业创新文化。在开发区营造适宜创新创业、适宜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倡导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不怕失败、敢为人先的企业家精神,营造宽松自由、兼收并蓄、鼓励个性和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允许在创业中尝试错误,激励人们不断创新。鼓励创新和冒险,树立以人为本的创新价值观,提倡鼓励竞争的价值观,建立灵活开放的机制,完善市场信用体系,形成诚信经营、敢冒风险的价值体系,塑造平等竞争的开放型市场经济氛围。

参考文献:

[1] 国研智库与江苏省商务厅研究项目组.以开放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以江苏开放创新为例[EB/OL].(2020-07-04)[2021-02-26].https://www.chinathinktanks.org.cn/content/detail/id/taglhn85.

[2] 张二震,戴翔.江苏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9(8):44-52.

[3] 于忠珍.以创新引领打造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新模式——硅谷高科技产业园发展经验借鉴[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8(3):22-27.

[4] 周英豪.中美高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比较及启示——以中关村和硅谷为例[J].企业经济,2010(3):111-113.

[5] 卫平,周凤军.新加坡工业园裕廊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亚太经济,2017(1):97-102.

[6] 丁志军.新加坡裕廊岛工业园成功因素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1(23):80-81.

[7] 聂鲲.中关村人力资本、产业集群、产业共享互动研究[J].中国发展观察,2018(2):37-41.

[8] 岑君毅.我国城市总部经济集聚区发展特征研究[J].研究探讨,2019(6):169-170.

[9] 肖元真,严越凡,陈远,等.论张江双自联动融合发展的主要挑战和重要抓手[J].上海企业,2017(10):72-75.

[10] 张磊.上海张江及东莞松山湖科技园区管理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8(6):1-3.

Th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Advanced Park for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Jiangs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development zones is a successful practice of our country′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May 2019,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the "Opinions on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s and Creating a New Highland for Reform and Opening Up", propos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system for the open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s. Jiangsu is a large province that developed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s earlier. With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development zon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vince′s economic construction,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s report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Jiangs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selects advanced parks at home and abroad, such as Silicon Valley Software Park in the United States,Beijing Zhongguancun,etc., summarizes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different parks, and tries to mak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Jiangs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on this basis.

Key words:park; development zon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作者簡介:许婧(1985-),女,硕士,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收稿日期:2021-02-20 责任编辑:殷 俊)

猜你喜欢
开发区创新发展园区
整合后开发区(园区)名单“3+17”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江苏省句容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
河北邯郸拥有现代农业园区167个
国办发文部署开发区工作
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