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塬油田长4+5长6油藏水驱特征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

2021-06-23 04:18朱胜利黄少伟马易欣
石油化工应用 2021年5期
关键词:井次小层质性

朱胜利,刘 杰,韩 涛,黄少伟,马易欣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九采油厂,宁夏银川 750006)

姬塬油田耿83 区构造位于陕北斜坡中段西部;主力含油层系长4+52、长61层,砂体走向近于北东~南西向,呈条带状展布。纵向上,油藏多层系叠合,主力开发层系为长4+522、长612,局部叠合发育长4+521、长62。长61-长4+52时期,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微相[1]。

1 水驱特征及原因分析

1.1 平面水驱特征

NE42°、NE108°方向见水明显:平面上以NE42°、NE108°方向性见水为主,主要分布在油藏西部、南部和东北部,水驱主向上油井多表现为暴性水淹,目前孔隙-裂缝型、裂缝型见水井125 口。

结合历年裂缝-孔隙型及裂缝型见水线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注水量的增长和注水压力上升,已经形成裂缝型见水线会沿着原裂缝线不断延长,存在注水开发动态缝的不断延伸状况,造成平面上水驱不均匀,导致裂缝线上油井高含水(见图1)。

图1 G83 历年注水量和注采比变化图

合采区和单采区注水受效差异大:2017 年起,为补充地层能量,开始实施强化注水政策,单井日注由17 m3上升到20 m3,注采比由3.34 上升到4.51。对比各单元历年试井资料,合采单元裂缝型,复合型占比相对较高,油井注水见效,但见水风险增加,单采长4+5单元以均质型为主,注水受效差(见图2,图3)。

图2 G83 区单采单元分类渗流模型对比图

图3 G83 区合采单元分类渗流模型对比图

注采压差大,有效驱替难以建立:同期对比存水率保持0.95,水驱指数由4.73 m3/t 上升到4.86 m3/t。历年注采压差由15.9 MPa 上升到23.8 MPa,试井资料统计表皮系数由-5.12 上升到-4.02,说明注水利用率降低,有效压力驱替系统难以建立。

西南部注水效率低,油井低产:全区无效注水率为73.9%,其中罗4 单采长4+5 单元无效注水比例最大为92.0%。目前中南部单井累计注水量超过3×104m3,但目前压力9.4 MPa,压力保持水平仅63.4%。一是该区南部发育NE108°裂缝,裂缝侧向受效差。二是北部物性相对较差,储层渗流能力低[2],且夹层发育,注采连通差,无效注水比例高(见图4,图5)。

图4 G83 区历年油水井注采压差统计图

图5 G83 区长4+5 长6 油藏无效注水统计图

1.2 剖面水驱特征

均匀吸水比例低,易形成优势通道:统计历年吸水情况,均匀吸水比例仅41.2%,吸水不均井以指状吸水和尖峰状吸水为主,在地层非均质性和重力分异的双重影响下,一些渗透率高、厚度较小的通道成为地下流体的优势渗流通道。

均匀吸水比例低,易形成优势通道:耿83 长4+5、长6 油藏层间非均质性强,纵向上局部发育高渗段,注入水驱替呈现高水淹层与低水洗段相间分布的状态,注入水沿高渗段突进造成储层水洗。东部合采单元见水井共计12 口,根据示踪剂、水驱前缘及动态验证分析,主要受层间水驱不均,长4+5 层突进导致油井见水(见图6,图7)。

图6 G83 区东部合采单元见水井统计图

图7 G83 区东部合采区可对比井分层压力统计图

层内受效不均,薄层突进导致油井见水:西北单采区层间吸水差异大,2018-2020 年吸水剖面可对比井2 口,吸水厚度由15.2 m 下降到7.6 m。结合对应油井动态分析,主要受长4+522-2突进影响,造成对应主向油井高含水。

2 治理对策研究

通过不断的探索试验,耿83 长4+5 长6 油藏形成在以深化地质认识为基础上,以精细注采调整和数字化分注、剖面治理、层系调整为主的水驱治理措施[3]。

2.1 深化油藏特征认识

重新认识储层非均质性:油藏多期河道砂体相互叠加,纵向非均质性强。当渗透率级差改变时,表现在平面上是不同的饱和度分布情况。级差大于3.8 时有比较明显的水流优势通道形成,且渗透率级差越大,表现特征越明显,水洗越强。

持续开展小层注采对应性研究:按照“油井高含水不等于每个层都高含水”的思路,以注水井为中心,持续开展小层精细对比。同时结合吸水剖面和产液剖面等动态监测资料,重新分析见水原因,实施小层隔采、单注等9 井次,恢复产能4.8 t。

持续开展小层注采对应性研究:通过含水对比、细分小层分析、动态监测验证等手段,认为裂缝以NE36°、NE108°、NW15°方向展布为主,油层厚度大、储层物性好的区域易形成裂缝。累计注水量大、注采比大、注水强度大的区域易开启微裂缝(见图8)。

图8 G83 区渗透率级差频率图

2.2 动态调整调控

分单元注水政策优化:根据矿场数理统计、油藏工程计算,区块递减、含水与注采比关系分析,注采比保持在5.0~5.3 时,注水强度应控制在1.6 m3/d·m 以内,含水、递减相对较低,油井见效程度高。

精细注水调整(见图9):针对油藏分单元开发矛盾,结合油藏动、静态特征,以“技术参数与油藏匹配最佳”为原则,重点开展了强化注水、周期注水和温和注水116 井次,井均日增油0.07 t,累积增油311 t。

数字式分层注水:2017-2020 年在耿83 区开展数字式分注试验,共计实施50 口。吸水可对比井4 口,吸水厚度由9.72 m 上升到10.43 m,分层配注可靠后,主要在罗43 南部开展上层强化注水3 井次,东部合采单元开展分层轮换注水3 井次,对应井组月度递减由1.26%下降到0.93%,适应性较好。

剖面治理技术:2018-2020 年耿83 区实施调驱调剖治理9 井次,调整井组月度递减由3.24%先下降到0.87%后上升到1.37%,平均有效期153 d,单井增油0.31 t/d。但措施后均出现欠注,消欠措施后恢复,下步计划试验50 nm 微球。

局部层系调整:通过底层对比,结合历年产液剖面测试结果,分析西部合采东南部长6 层为主产层,按照保障主力层高效注水的思路,开展单采单注长6 层试验,地层压力逐步上升由12.3 MPa 上升到14.4 MPa,生产动态呈现注水见效特征,日产油由0.77 t 上升到0.90 t,下步结合数字化分注,逐步对长4+5 层恢复注水(见表1)。

表1 叠合区产液剖面测井统计表

3 结论与认识

(1)耿83 长4+5 长6 油藏由于天然裂缝发育,注水开发中局部微裂缝开启造成平面水驱复杂,油井见水风险大,制约着油藏高效开发。

(2)油藏多期河道砂体相互叠加,纵向非均质性强,注入水驱替呈现高水淹层与低水洗段相间分布的状态,一些渗透率高、厚度较小的通道成为地下流体的优势渗流通道。

(3)结合油藏平面剖面水驱特征,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以精细注采调整和数字化分注、剖面治理、层系调整为主的水驱治理措施,确保了油藏可持续稳产。

猜你喜欢
井次小层质性
肿瘤科护士对临终护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护士工作安全感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湖相页岩油建产区小层构造可视化精细建模
——以吉木萨尔芦草沟组为例
女性自杀未遂患者自杀动机的质性研究
利用物质平衡法分析小层注水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破解施工任务密集难题
抽油机井躺井中高温高矿化度治理技术
抽油机井躺井中高温高矿化度治理技术
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长停井恢复治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