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发展

2021-06-23 17:38孙青
商业文化 2021年13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林业生态

孙青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发展林业经济不能以破坏林业生态环境为代价。本文介绍了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政策与思路,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思路、探索发展林业旅游资源的可行性、优化产业结构并带动林业第三产业建设、实现多方面平衡发展等基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视野,提高林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方式,希望为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在发展与环保之间找到平衡。

发展林业的核心目的在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持人与自然的平衡。在此基础上,不断培育新品种木材,收获其他林产品,达到保护原始森林目的的同时,还可以为社会现代化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木材。综合而言,人类通过科学技术进行先进管理,培育、保护、利用森林资源,使与林业有关的多种效益最大化,可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政策与理念分析

在大众认知中,发展林业的目的有二:其一,为子孙后代着想,通过发展工业,带动经济水平不断上升的同时,还需做好同大自然极端恶劣天气及环境作斗争的准备。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决定在西北、东北、华北建设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希望在东起黑龙江,西至甘肃、青海等地,形成一道绿色长城,避免土地荒漠化进一步朝向我国中部、东南等地延伸。至2018年 12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厅在新闻发布会中发布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宣告彻底结束了“沙进人退”的历史,科尔沁、毛乌素两大杀敌的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20.4%和29.1%,进入了综合治理、综合开发的新阶段。

近年来,由于退耕还林、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排乱放工作均取得了极大的成效,我国林业发展已经正式进入“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持续经营森林资源”的新阶段。其二,现代生产生活对木材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为了避免出现“入不敷出”情况,通过人工种植、培育树木的方式,保证木材资源源源不断地供应市场。

上述内容均为林业发展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初级思想,已与现阶段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产生了一定的偏差。为了进一步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质量,我国政府在很多方面制定了新的规章制度。比如在2017年3月,中国国家林业局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已经全面停止。为了加强对林区林木的管理与保护工作,《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等不断细化,代表性的条例为:

1.任何单位和个人若要进行树木采伐,必须经过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的审批,成功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后,方可按照相关规定依法采伐(农村地区,居民个人房屋前后的零星树木不在此管辖范围内)。

2.针对盗伐、乱砍滥伐、故意毁坏、人为放火等行为,即按照最严格的标准予以处罚,必要时追究刑事责任。上述法律法规的出台,进一步彰显了我国社会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希望“绿色屏障”能够永远屹立。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视野下,提高林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方式

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指导下,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并未陷入停滞状态。相反,由于新技术、新思路的出现,传统的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被时代淘汰。因此,在不破坏或是破坏可控、可修复的前提下,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很多从业者重点考虑的内容。

转变经济发展思路,打造生态化林业经济发展环境

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思路的首项尝试在于,通过现代化科学技术,实现“生态化”与林业环境的融合,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不再具备对立性。比如在生物科学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人们也在梳理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出现的新兴发展力究竟如何对原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简言之,传统认知中的污染物排放,究竟对自然界中的哪些物质造成了破坏,进而导致环境恶化。比如在20世纪40年代,英国首都伦敦是全球知名的“雾都”,多次出现的酸雨灾害导致成百上千人死亡。科学家经过分析后认为,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废弃材料中含有大量以各种形式存在的硫(如硫酸盐、气态二氧化硫等)。原本稳定存在于自然界中,不会造成污染的元素在人类生产的过程中,改变了形态和性状,再次回到自然时,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时至今日,针对该类“打破平衡”事件的研究已经极其深入,自然界中诸多微生物的作用也逐渐为人类所知。因此,打造生态化林业经济发展环境的首项尝试为: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模拟生物群落的演化方式,使人工林区进一步接近自然林区。此种尝试的原理在于:

1.在相同时间内,聚集在同一区域内的生物种群多种多样,包含植物、动物、微生物、生物有机体。

2.在初始阶段,科学家虽然“凑齐”了上述组成元素,但不同的种群处于杂乱无章的分布状态,并没有有需协调地生活在一起。由此导致林业生态环境尽管在“外貌”上像模像样,但与原始林区依然存在本质差异。

3.通过对森林、灌木丛、草地、沼泽等生物群落的生长形式进行深度研究,科学家调整了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时间组配和种类结构,控制了优势种、相对丰盛度、营养结构,使得人工林业环境大幅度接近原始森林。当林业生态环境恢复至未遭破壞前的状态后,说明长时间困扰人们的“发展”与“环保”相矛盾的困局被打破,必将出现新的发展模式。

探索发展林业旅游景观项目的可行性

我国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等地区,由于保留了较为完整的热带/亚热带原始森林,故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往观赏,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因此,当以生物群落为代表的新型林业经济发展环境在全国各地成功实践之后,探索新型林业旅游景观项目的发展,具备较大的可行性。与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风景区不同,基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下的林业旅游景观项目主要面对城市居民,原因在于:

第一,在城市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为了解决人口就业、居住问题,城市的土地资源只能应用于建设住宅和商业场所,应用于“绿色”的面积极其稀少。

第二,城市生活节奏日渐加快,日常生活中需要处理的事件几乎没有尽头,感到精神疲惫、身体乏力的人越来越多。但受时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并非所有人都有机会前往西双版纳等原始森林旅游观光。因此,通过上文所述的生物群落技术,在我国东北、中西部地区建立森林风景区,不仅可以解决该类经济欠发达或是经济负增长地区的就业问题,还能在无须政府部门直接干预的情况下,使东部发达地区的消费者自愿前往消费,从而带动经济内循环,使林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优化林业产业经济结构,带动林业第三产业建设

通常情况下,木材及直接林产品被视为林业第一产业,竹材及主产品加工等被称为林业第二产业,包含森林旅游资源、林业副产品及加工业、后勤服务业在内的产业被称为林业第三产业。探索林业旅游景观项目的有关事项已在上文单独论述,本章节重点分析通过优化林业产业经济结构,带动林业副产品加工及后勤服务业。

随着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国林业产业结构早已完成初期的“123”结构模式,目前已经全面转向了“213”结构,正在朝向“231”结构发展(数字分别指代林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后可发现,我国林业产业已经完全脱离了“低端时期(即退耕还林、治理乱排乱放现象时期)”,而是在现有的可持续生态林业发展框架下,运用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式,使林区真正成为优质产品的产出地(并非仅仅是木材)。基于此,在继续涵养水源防护林、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在条件适宜的区域,兼顾林产品的生产加工,使林区经济发展模式日趋多样化。

建立健全林业生态保护体系,实现多方面平衡发展

前文提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非天然对立,只是在人类探索先进发展力的过程中,受到“未知”的影响,导致环境处于失控、恶化的状态。尽管保护环境十分重要,但以完全牺牲发展,盲目注重环保的本末倒置行为也没有可取之处。在理想状态下,林业生态环境逐渐发展,生态体系逐渐达到人们期望的水平。

以此为基础,多种新的发展模式并行,实现多方面平衡发展。其中,基于人文因素的综合发展体系应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如此一来,社会公众将会更加关注林业发展,自发地支持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在群策群力之下,林业生态保护体系必然逐渐完善,人与自然之间可真正进入“和谐共处”的时期。

结 语

经过数十年的治理,我国工业生产中乱排乱放,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以及乱占林地、綠地等现象已经极大减少,森林资源安全以及林区社会稳定可得到保证。但退耕还林并不是本质目的,发展林业,一方面,改善生态环境,避免西北地区的风沙天气进一步向中部及东南地区延伸;另一方面,探索林业的经济价值,最大化发挥林业的生态建设、社会及经济价值,使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受益。

(山东省青州市云驼风景区运行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林业生态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浅谈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影响
提高林业技术创新促进林业快速发展步伐
land produces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
盱眙生态藕
洋县林业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