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萘菌胺·嘧菌酯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试验

2021-06-24 02:14胡健仇学平谷莉莉成晓松花金顺
上海蔬菜 2021年3期
关键词:嘧菌吡唑用药量

胡健 仇学平 谷莉莉 成晓松 花金顺

(1.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病虫测报站,江苏 盐城224000;2.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植保植检站,江苏 盐城224000;3.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学富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江苏 盐城224035)

黄瓜白粉病(Erysiphe cichoracearum)俗称白毛病,是由瓜白粉菌和瓜单囊壳白粉菌侵染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生长中后期的黄瓜易发病,病情严重时黄瓜叶片枯黄,甚至整株枯死。江苏盐城盐都地区黄瓜白粉病发生严重,当地有些菜农在采用化学药剂防治时存在乱用、滥用药剂现象,不仅污染了环境,还增加了黄瓜农药残留超标的风险。为筛选出防治黄瓜白粉病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我们于2018年选用325 g/L吡唑萘菌胺·嘧菌酯SC等4种药剂开展了防治黄瓜白粉病效果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有325 g/L吡唑萘菌胺·嘧菌酯SC、125 g/L吡唑萘菌胺EC(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50%醚菌酯WG(德国巴斯夫有限公司生产),250 g/L嘧菌酯SC(英国先正达有限公司生产)。供试黄瓜品种为京研1号。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在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楼王镇花季园村露地黄瓜田,试验地块前茬为甘蓝。2018年5月初黄瓜移栽。筑垄宽100 cm、垄距30 cm,每垄栽2行,定植行距50 cm、株距30 cm。试验设325 g/L吡唑萘菌胺·嘧菌酯SC 150 mL/hm2、300 mL/hm2、450 mL/hm2、600 mL/hm2、750 mL/hm2,125 g/L吡唑萘菌胺EC 450 mL/hm2,50%醚菌酯WG 225 g/hm2,250 g/L嘧菌酯SC 480 mL/hm2,及清水对照等9个处理。小区面积15 m2,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共36个小区。试验期间共用药3次,分别于5月16日、23日、30日喷药。5月16日第1次喷药时,黄瓜开始挂果,植株下部叶片白粉病零星发生。采用利农牌HD-400型喷雾器(可调锥形喷头,工作压力45 MPa,喷射速率710 mL/min)喷药,要求喷匀喷透。用药量900 L/hm2。

1.3 调查统计方法

第1次喷药前,每小区定3个点,每点5株,每株自上而下取10片叶调查病情基数,共调查150片叶。第2次喷药后7 d(5月30日)、第3次喷药后10 d(6月9日)分别调查各小区黄瓜白粉病的发病情况。黄瓜白粉病分级标准(以叶片为单位):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4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40%以上。药后持续观察黄瓜的生长发育情况,调查药剂对黄瓜的安全性。各小区的校正防效经反正弦转换后方差分析,各处理间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片数×9)]

防治效果(%)=[1-(对照区药前病指×处理区药后病指)/(对照区药后病指×处理区药前病指)]×100

1.4 试验期间气候条件

5月16日,阴,东北风4.5 m/s,平均气温17.5℃,相对湿度77%;5月23日,晴,东南风4.3 m/s,平均气温21.7℃,相对湿度81%;5月30日,小雨转多云,西南风2.8 m,平均气温18.0℃,相对湿度78%,降水量0.5 mm。试验期间(5月17日~6月9日)平均气温20.9℃,最高气温30.8℃,最低气温15.1℃,平均相对湿度80.3%,雨日共计11 d,总降水量122.3 mm。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参试药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各参试药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见表1。

表1 各处理黄瓜白粉病的防效

由表1可知,第2次药后7 d,325 g/L吡唑萘菌胺·嘧菌酯SC 150 mL/hm2、300 mL/hm2、450 mL/hm2、600 mL/hm2、750 mL/hm2处理黄瓜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72.21%、80.42%、85.28%、89.05%、92.77%,第3次药后10 d其防效分别为80.85%、86.64%、90.15%、93.01%、95.23%。可见,随着325 g/L吡唑萘菌胺·嘧菌酯用药量的增加其防效逐渐提高,各剂量间防效差异显著;同一剂量处理,喷药3次的防效明显高于喷药2次。325 g/L吡唑萘菌胺·嘧菌酯SC 150 mL/hm2处理与250 g/L嘧菌酯SC 480 mL/hm2处理的黄瓜白粉病防效相当,且均显著低于125 g/L吡唑萘菌胺EC 450 mL/hm2处理、50%醚菌酯WG 225 g/hm2处理;325 g/L吡唑萘菌胺·嘧菌酯SC 300 mL/hm2处理的防效与125 g/L吡唑萘菌胺EC 450 mL/hm2、50%醚菌酯WG 225 g/hm2处理相当,且均显著高于325 g/L吡唑萘菌胺·嘧菌酯SC 150 mL/hm2和250 g/L嘧菌酯SC 480 mL/hm2处理;325 g/L吡唑萘菌胺·嘧菌酯SC 450 mL/hm2处理的防效显著高于125 g/L吡唑萘菌胺EC 450 mL/hm2,极显著高于250 g/L嘧菌酯SC 480 mL/hm2处理;325 g/L吡唑萘菌胺·嘧菌酯SC 600 mL/hm2、750 mL/hm2处理的防效极显著高于125 g/L吡唑萘菌胺EC 450 mL/hm2、50%醚菌酯WG 225 g/hm2和250 g/L嘧菌酯SC 480 mL/hm2处理。

2.2 各参试药剂对黄瓜的安全性

经观察发现,325 g/L吡唑萘菌胺·嘧菌酯SC各处理区黄瓜生长发育正常,未见不良反应,说明该药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黄瓜安全性较好。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325 g/L吡唑萘菌胺·嘧菌酯SC 450 mL/hm2、600 mL/hm2、750 mL/hm2处理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较好,随着用药量的增加其防治效果逐渐提高,各试验剂量间防效差异显著;本试验剂量下该药剂对黄瓜安全,黄瓜未发生不良反应。生产上建议在白粉病发病初期或发病前即喷洒325 g/L吡唑萘菌胺·嘧菌酯SC,用药量为450~600 mL/hm2(白粉病发生较重时可将用药量提高至750 mL/hm2),连续用药2~3次,间隔期7~10 d。注意轮换用药,以延缓白粉病病菌产生抗药性。

猜你喜欢
嘧菌吡唑用药量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对比试验
四组分双环化反应合成双吡唑并[3,4-b ]吡啶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应用技术
18.7%丙环·嘧菌酯悬乳剂(扬彩)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分析
25%呋虫胺·嘧菌酯·种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18%四氟·嘧菌酯悬乳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啶对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用药量的影响分析
防治生姜田病虫草害的农药及使用方法
防治生姜田病虫草害的农药及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