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内卷”卷进去

2021-06-28 00:13王溱
商周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热衷内卷中纪委

王溱

热衷“内卷”的人,看上去是过于注重“概念”,实际是既怕担责任又怕负责任。

又到年终,各种检查、总结、考核潮水般涌来。尽管中央要求实事求是,不搞大“轰隆”,不搞形式主义,但具体到地方、部门,“非常重视”“极其关注”依旧是不变的主题。因为各种“成果”不仅影响着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关系到“领头羊”的前程与发展。所以谁也不能也不敢掉以轻心。即便有的领导不“在意”,不“在乎”,但领导的领导却一点也不马虎,一点不放松,这就“逼迫”所有的人必须“抖起精神”全力以赴积极应对。

考核也罢,检查也好,材料是基础,也至关重要。实际效果可以忽略,但文字材料绝不能放弃。因此,打造什么样的材料,某种意义是成败的决定因素。

许多搞过材料的人都有这样的回忆,当年终岁末来临之际,单位领导就会召集有关人员集思广益,撰写各种总结材料。对照上级的要求,逐条分析,逐字研究。一般领导定调子,谈思路,执笔人认真领会,仔细打磨,然后“笔下生花”。很多时候,写出来的比做的多得多,好得多,而且提炼出的“意义”,既“深刻”又“深远”。其实人人皆知,这种挖空心思,刻意遣词造句“创造”出来的材料水分极多,而且有的与事实相悖。然而领导看了高兴,检查的人看了“顺眼”,单位的人也“安心”,可以说皆大欢喜。

这种把材料演變为成果的做法,是典型的重“痕”轻“绩”,被中纪委批为公权力的“内卷”形式之一。

“内卷”是2020年被评出的十大流行语中的新名词。所谓“内卷”,译自英语“involution”用来描述“简单的自我重复”“没有发展的增长”“非理性的内部竞争”等。

公权力中的“内卷”现象极为普遍,正如中纪委媒体所说:弥漫着一股熟悉的味道。比如层层下文件,层层加指标,这对“体制内”工作的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凡出现了“问题”,只要上面发来文件,不是先研究分析怎样把本地的工作做好,防微杜渐,消除可能存在的隐患,却热衷赶快转发文件。似乎发了文件就是落实了上面的要求,就算是完成了任务。将来一旦有问题追究下来,有“证据”可挡。指标“翻番”是许多地方惯用的“手法”。上级要求“一”,到了有些地方那里就变成了“二、三”。美其名曰:多多益善。实际除了给基层增加压力、反感和负担,起不到任何作用。

“内卷”实质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阴影不散。干工作不是从实际出发,不考虑大众的利益,一味地“迎合”上面,唯“领导”的马首是瞻。一切围绕上级“精神”做文章,视“数字”、“文件”、“指标”、“报表”、“材料”为“法宝”,表面上忙忙碌碌,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成绩”显著,实际上做了许多无用功,劳民伤财,好看不中用。群众极为反感。

热衷“内卷”的人,看上去是过于注重“概念”,实际是既怕担责任又怕负责任。多干肯干,难免出纰漏,惹得领导不满、批评。于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脆“避实就虚”,功夫下在“花腿绣拳”上,明哲保身。有些事不得不干,却又“别着心眼”干。明明可以创新、改革,却又害怕万一“失败”追责。所以不如来个照葫芦画瓢,照搬照抄。在有些人眼里这是最“妥当”也最不易出事的工作方式。“小心驶得万年船”,俗语成了一些人的“座右铭”,实在可悲!

对“内卷”上瘾的人,最有效的整治办法或许莫过于将其“挪位”,换上“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的实干者。公权力交给他们,百姓放心。

猜你喜欢
热衷内卷中纪委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被中纪委报告点名的4个事件
中纪委巡视提升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吗
这些年我们热衷的健身项目
社会办医依旧热衷“高大上”
资产重组,农药企业为何如热此“热衷”
中纪委“打虎拍蝇”半年擒四虎
高校热衷更名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