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语言交往的语文课堂

2021-06-29 07:05陈伟安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1年31期
关键词:课外活动

陈伟安

【内容提要】语文课堂很少有学生的朗朗书声,而是充斥着繁琐的理性分析。语言在社会交往中尤其重要,语言交际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交往质量的高低。学生的语言交往能力是语文素质的体现。我在教学中很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主要是构建双线型的语言交往课堂,以课外活动为中心的语言交往课堂和以说、谈为主线的语言交往课堂等形式来强化训练和积累语言,使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关键词】语言交往  双线型  课外活动  谈说

重分析、轻积累,重理性、轻诵读,重模式,轻个性是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语文课很少重视语言交往活动。试想,离开了丰富语言交际,缺乏对语言运用经验的感悟,没有充分的个性培养,怎么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达到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活动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交往作为活动的主要形式,就很自然地进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在交往中,语言交际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交往质量的高低。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就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构建语言交往的语文课堂。

一、构建双线型的语言交往课堂

双线即教材教学线和实践教学线[1]。

教材教学线结构,即围绕教学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活动,学习教材中规定的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规律。它既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双线教学的先行官。

实践教学线结构,即以教材教学线为基础,拓展言语实践的范围,加大言语实践的力度。以学生的言语实践为中心,进行必要的教学活动。言语交际课就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

言语交际课,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为主要内容,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划分成三大系列——学校系列、社会系列、家庭系列,每个系列又可划分成若干子系列。如学校系列划分成课堂子系列、课间子系列、活动子系列、上学子系列、放学子系列等等。每个子系列中精选有典型意义的若干内容就成了言语交际课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往往有话可說,便于训练和巩固。

教学方法:以自主学习和自我训练为主,采用学习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常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学生互动等方式。

创设情境:创设言语交际的情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时甚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一堂题为“如何推销自己“的语言交际课上,我先出示了一幅自画像,然后作自我介绍。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接着我让每个学生先在小组里作自我介绍,再由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作自我介绍。这一堂课上得相当成功,自始至终,课堂里洋溢着愉快的气氛,学生们觉得都很精彩,这主要是由于创设了较好的语言交际情境。

二、构建以语文课外活动为中心的语言交往课堂

以往的语文课程教材主要是为教师讲授提供蓝本,很少为学习主体——学生的主动活动提供服务,不利于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此,必须有计划地增设以语文应用为特征的课程实施形态,与原来以语文知识构建为特征的实施形态为互补体系。因此,我构建了以言语交际为中心的语文课外活动体系。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视听实践:要求学生每天能通过读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等途径收集一条新闻。2、社会实践:通过参加、访问、调查等形式,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加对社会的感性认识。3、角色实践:通过课本剧、童话接龙、模拟法院、情境辩论等形式,让学生从受体转化为主角,从而进行角色实践。4、语言实践:通过“小小新闻发布会”,让学生发布收集的新闻,通过“社会广角”,让学生把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情况向全班同学介绍;通过“角色体验”,让学生交流角色实践的体会。

三、构建以谈、说为主线的语言交往课堂

所谓“谈、说为主线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朗读(谈)和口头表达(说)为贯穿语文教学全过程的主线,串起“字、词、句、篇、段、听、说、读、写、书”训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都围绕朗读和口头表达来设计和展开,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包括四个环节:

1、初读课文,概说课文。这个环节主要完成的任务是能读通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其教学流程一般为:读→议→纠→说[2]。汉字是表意文字,若语音不准,表意则可能差之千里;汉语中多音现象、混音现象繁多,特别是我们处于客家方言区,就更需要教师在准备教学语言时力求准确通畅地表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语言内容调整语言节奏 ,尽量做到高低起伏,快慢适宜,随着教学需要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兴趣盎然,在慢读细诵中不断读通课文,以提高教学效果。

2、细续课文,精说课文。这个环节主要完成的任务是能读懂课文,说出课文中词、句、段的意思,其教学流程一般为:问→读→议→说。如在教《石壕吏》时,然后引入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诗中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出来表过态,大家同意这个观点吗?”这个问题一提出后,让学生细读课文,然后学生发言,就会引起学生的热烈反应,争相从诗中找根据,课堂氛围极为活跃,最后明白了杜甫虽没有直接表态,却在人物的刻画和情景的描写中表明了自己的感情。

3、品读课文,评说课文。这个环节要完成的任务是能读好课文,评说佳词妙句,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字鉴赏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其教学流程为:读→评→导→读。教师在课堂上要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在朗读活动的信息,并进行迅速、深入地加工,借以推进和调控学生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品出文章味道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堂点评要求要有针对性,特别是面对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停滞、定势、中断、旁逸等问题时,教师要迅速判断,即时点评,以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阔然前行。课堂点评,从作用上来看,可以是含蓄的评判、巧妙的引导、准确的校补、艺术的深化。从语言表现形式上来看,把课文中的佳词妙句摘选出来,可以运用生动的比喻,精当的对偶,形象的引用,强劲听觉冲击的排比反问。

4、导读课文,辨说课文。这个环节要完成的任务是能把课文读熟乃至背诵,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即所谓“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3],其教学流程一般为:读→诵→辩→读。通过极富感染力的导入使学生入情,是以“导”激“情”。导入时可通过描摹情境调动学生激情,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增强趣味。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4]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这样导入,学生必会迫不及待的去赏《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更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和领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个环节中,初读课文,概说课文是基础;细读课文,精说课文是自带;品读课文,评说课文是重点;诵读课文,辩说课文是归宿。这是一个不断递进的教与学一体化的动态过程中,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核心。

总的说来,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方法灵活多样,可以口头与书面相结合,可以分步练、集中练,可以学生评、教师评,不拘一格,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累,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词汇,不断丰富自身语言,在社会交往中,自会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 赖安康,张铱梵.双线结构:部编七年级语文教材口语交际素养结构特点[J].教育观察,2018(18).

[2] 沈红.略读的涵义、价值及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7(01).

[3] “阅读方法”是什么?——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一条预习设计为例[J]. 靳彤.  语文建设. 2018(1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E386A8F1-9184-4BC9-AFC9-16BACC9EB3C1

猜你喜欢
课外活动
大学生课外活动调查
探析如何对初中体育课外活动实施有效管理措施
论中学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招生改革增加课外活动要求
关于学生课外活动的类型及其作用分析
构建西藏高校学生课外活动创新模式研究
体育和艺术表演类课外活动对初中学生学业有积极影响
排队的奥秘
Applic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English Teaching of Middle Schools
淘气包马小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