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习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1-06-29 08:55李燕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1年31期

李燕

摘要:中国的优秀文化源远流长,是民族文化与道德准绳的浓缩,是小学生精神文化家园的需求,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审美情趣形成的时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从小抓起,让优秀传统文化培植于每一个孩子心中,孕育每一个孩子的文化自信,陪伴他们健康成长。在新的时代里,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传承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非凡。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从小抓起,让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每一个孩子心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怎样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把中华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呢?这是每个小学语文老师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在形神具备的生字学习中传承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2020年部编版最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第三学段(5~6 年级)(一) 识字与写字中要求小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汉字形神具备,每一个方块汉字都具有优美的外形,动听的声音,深刻的含义,小学生学习汉字应充分发挥汉字的这些特点,引领学生平仄有调地读字音,形态优美画画般地写汉字,深入浅出、有景有画地理解字义,加一加,减一减,画一画,连一连,想一想地学汉字,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地领略中国汉字的奇妙,激发对优美汉字的热爱之情,在生字学习中把汉字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汉字意蕴丰富,“休”左边是“人”,右边是“木”,一个人挨着一棵树悠闲地休息就是“休”。又如教学“男”时,我先让学生欣赏男子在田里辛勤劳作的画面,因此“男”就是男子在天地里出力出汗劳动的意思,男子汉不仅要在田里劳作,保证一家人的生活,而且要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要顶天立地。还有“扎,打,扑,扒,扛,扔,扣,托,执”等字以“提手旁”做形旁,这些字都表示与提手旁的字和手或者是手上的动作有直接的关系。“暮”就是太阳落到草丛中的画面等。学习“切”字时引领学生感受切菜时的音韵美等。让学生在识字学习中感受汉字的形态美、意蕴美、建筑美、音乐美,培养学生爱汉字,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弘扬祖国优秀文化

新部编小学语文课本所选进的文本内容多姿多彩,含义深刻,既有很强的语文素养,又有丰富的人文因素,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是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高度统一。有充满着家国情怀的爱国系列,有探究大自然奥秘的科普系列,有书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写景系列,有颂赞家乡散文系列,有大胆想象,除恶扬善的童话系列……许多文本都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阅读教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佳境。

1.深入挖掘小学语文课本中优秀的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承载着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任务,从来都是基础教育的活性元素。小学语文课程与生活、时代、社会、文化、历史、政治息息相关,有机融合了人文性与语文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通过深入挖掘语文课本中蕴含的优秀传统化,通过生动的文本,在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环境等的描写传承真善美,鞭策丑陋与罪恶,让小学生在文本的学习中明道理,知历史,懂做人。

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通过描写祖父园子的植物、动物和我在园子里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现了中华民族亲人间亲密无间的浓厚亲情。六年级上册的《开国大典》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翻身做主人的自豪和驕傲。《延安,我把你追寻》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延安精神的追寻和传承。小学课本中的每一个文本都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好蓝本。小学语文课本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教材的方方面面,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先辈的高尚品格,做人道理,为将来建设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挖掘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爱国主义,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

小学语文课本是一本本爱国主义教育的宣讲书,是书写家国情怀,发扬优秀传统美德,传承红色基因,高扬人文主义的有效载体。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处处体现为了民族解放,为了把善良撒播人间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的英雄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主义、爱家爱国的高尚情操。

如五年级下册《军神》通过描写刘伯承为了革命,要保留一个清醒的大脑,拒绝使用麻药,忍痛做完手术的钢铁意志,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践行刘伯承坚强不屈,忠于革命的精神。在六年级上册的《狼牙山五壮士》中,五壮士为了完成掩护任务,不惜英勇跳崖的壮举,五壮士的英勇豪迈气概深深感动着学生,老师应该因势利导学生学英雄,爱英雄,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金色的鱼钩》、《黄继光》等经典名篇,讴歌了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诚党的高风亮节。自然而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把爱国主义的情怀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3.在经典的学习与教学中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的经典文学在世界文学的殿堂地位崇高,意义深远,内涵丰富,人物形象丰满,描摹人物,叙事手法灵活多变,是世界文学标杆式的存在,这一切全赖于经典文学中对正义和理想的高声赞颂,对邪恶的无情鞭挞,对为国为民英雄主义的不遗余力的唱诵,对世间一切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牛郎织女》是对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大胆倾诉和热情赞美,《西游记》是对“将相王侯,宁有种乎”的厉声质问和叩打,《三国演义》是对“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的追问和探索,《儒林外史》是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人才的埋没和扭曲的无情控诉……一部部经典,一篇篇名篇,无不是对祖国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展,对人世间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与探求,对光明的虔诚礼拜。在中国经典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最佳途径是也。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的学科,语文学习,是传播美丽与光彩,传承优秀传统美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捷径与坦途,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要一如既往引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扬语文,以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

2. 胡敏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以统编本教材为例》DOI:CNKI:SUN:YWJS.0.2018-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