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传承人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调查研究
——以广西壮锦非遗传承人为例

2021-06-30 05:40庞国斌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1年6期
关键词:壮锦生活馆织锦

庞国斌,曾 霞

(玉林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广西独特的民族多样性决定了不同的非遗项目具有明显的民族区域特征,在2008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即国办发(2005)18 号文的政策支持下,广西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得到重视,但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造成对项目的资金投入不足依然阻碍了非遗项目的发展。通过对区内6 个非遗项目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各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情况各异,有喜有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造成影响的因素来源是多方面的,通过对广西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的调查研究,发现不足和寻找原因,研究加强广西非遗项目传承人手工技艺的保护和传承的方式方法,助推广西非遗项目的加速发展。

1 对织锦传承人的走访与交流

2020 年8 月,来到位于广西南宁市的广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湘光织锦生活馆进行调研,拜访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谭湘光女士,对织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深入交流。

湘光织锦生活馆坐落在南宁市青秀区铜鼓岭路南宁三中初中对面,该馆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谭湘光创办。该馆是广西宾阳织锦技艺传承项目的一个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馆内主要以广西壮锦图案展示以及收藏谭大师的优秀织锦作品为主,馆中的展品有谭大师珍贵的作品,也有徒弟的佳作,更有谭大师的创作团队以传统手工技艺为骨、现代潮流艺术为形创新开发的符合当下审美潮流的服装设计作品。在湘光织锦生活馆参观交流和谭湘光大师讲解作品如图1~2 所示。

2 织锦传承的发展与历程

在对谭湘光大师的采访中了解到,湘光织锦生活馆创办于2019 年4 月,创办的初衷是谭湘光大师希望把自己毕生所学的这一古老的织锦传统手工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据谭湘光大师口述,她16 岁就开始师从梁树英学艺,开始织锦之路,从棉纱到成品,到图样的设计,再到如何用经纬线为图样编程,原本就天资聪慧的她经过长年的刻苦努力,最终以精湛的技艺获得了师傅的认可,成为这门技艺的传承人。经过40 余年对织锦事业心无旁骛的不懈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成为我国唯一一位壮锦工艺美术大师。退休后经引荐到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期间得到了政府的多次资金资助,对织锦技艺的发展和推广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了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壮锦,了解织锦技艺,2016 年5 月谭湘光把织机搬到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接受教师和学生的拜师礼后,织锦技艺的传承后继有人,她又多了许多年轻的徒弟,这些新鲜力量的加入和年轻人对壮锦的热情,使她倍感欣慰,对壮锦将来的发展更加充满希望。

结合对环江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三江侗秀、融水雨卜寨蜡染等几个非遗项目的考察调研成果,在和谭湘光大师及其工作团队的深入交流中我们发现,和织锦非遗项目一样,广西一些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也依然面临着不少问题,有些甚至是这些古老技艺存亡攸关的问题。广西非遗项目大部分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有些甚至是偏远的少数民族山区,这些地区人均收入低,可用于支持项目发展的资金较少,场地和设备都比较简陋,使得这些地区的非遗项目发展程度较低,个别缺少助力的非遗项目仅仅能维持正常的运作,无法有效地发展。

3 发展中困难与机遇同在

在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巨大进步下,手工技艺的劣势逐渐显现。生产规模化工业化的产品更新换代的频率加快,非遗项目的作品由于采用传统手工技艺生产,产品耗时长,人工成本高,作品成品率低,工匠需要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来完成一件作品,却因高昂的制作成本无法转换成对等的经济价值,只能作为藏品或者艺术品。缺少资金的投入和生产设备的研发使其很难转化为规模化的工业产品,从而无法分享工业化生产带来的红利。

在互联网高速发达的信息化时代中非遗缺乏宣传。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当代,缺少宣传的非遗项目依然就像裹着面纱的神秘少女,让人无法窥见真容。人们对非遗项目的印象依旧停留在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的一种古老习俗,对非遗项目的历史发展和代表的民族意义不甚了解,更不懂得其存在的价值。进不了大众的视野,无法让大众产生认同感,就无法改变其偏门小众传统落后的旧印象。

技艺传承的“造血困难症”是许多非遗项目都要面对的问题。传承困难、后继无人让非遗的传承面临着消亡的危险。这一现象由诸多原因造成,首先手工技艺的学习并非一日之功,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的学习和制作才能学有所成,像谭湘光大师这样的传承人无一不是经历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漫长的技艺学习积累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的。再者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许多年轻人缺少刻苦学习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耐心。对非遗的手工技艺不了解也不理解也是造成年轻人不愿意学习非遗传统技艺的原因之一。

谭湘光大师表示,现在织锦技艺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但只要持之以恒,依托现有条件、整合各方资源助力非遗项目的发展,紧跟国家相关政策对非遗项目的支持步伐,织锦技艺的发展会有广阔的前景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壮锦产业的发展以国家的政策支持作为有力支撑,以南宁的经济产业为依托,以南宁的广阔市场为导向,以东盟博览会为契机向东盟国家投放影响力,从而进一步辐射东南亚的市场。例如谭湘光的工作团队正和某企业合作开发带有广西民族特色的含有壮锦图案的窗帘和服装产品。在坚守传统织锦技艺的高端纯手工制作艺术精品、珍品的同时,把壮锦生产产业化,依托互联网和计算机数字软件进行设计开发,通过规模生产让壮锦产品走向大众,成为让大众消费得起的商品。织锦手工技艺传承如图3,团队作品如图4。

4 结语

国家和社会对民族手工编织技艺越来越重视,这些原来在大山深处古老的民族文化瑰宝必定会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中来,不远的将来让非遗项目走进中小学的兴趣课堂,走进大专院校的选修课程是一个能解决传承难题的有效途径。湘光织锦生活馆在传承、保护和发展创新广西壮乡少数民族织锦技艺方面做了很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实践探索,对壮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谭湘光大师及其整个团队的努力,在不断地开拓创新中进行可持续发展,一定能让壮锦文化发扬光大,让织锦技艺迸发出新时代的光彩。以织锦非遗项目为窗口,深入了解广西非遗项目传承以及发展,学习和借鉴其发展以及传承的经验,是我们此行考察调研的重要收获。

猜你喜欢
壮锦生活馆织锦
瑶族织锦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
帛锦时韵*
传承
“大理·拾叁月”城市生活馆
福州MOOLIS生活馆
君山美学生活馆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壮锦献给毛主席
勾股定理逆定理生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