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坡县稻渔发展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2021-06-30 02:23赵克机廖愚
江西水产科技 2021年2期

赵克机 廖愚

摘要:总结了那坡县稻田养鱼的历史及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思路和措施,以期为那坡县稻渔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田养鱼;黑鲤;综合种养;那坡县

中图分类号:S9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188(2021)02-006-03

稻田养鱼是农渔结合的先进生产方式,也是一种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的“短、平、快”生态农业,鱼稻共生,相互促进;发展稻田养鱼,对于促进水稻增产,农民增收,解决城乡吃鱼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如今稻渔发展是乡村振兴的一项比较重要措施。那坡县稻田养鱼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是渔业生产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随着中央自治区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出台,加快了那坡县稻田养鱼的发展步伐。为准确掌握那坡县稻田养鱼现状,通过面上了解、实地调查及走访苗种经销户等多种形式,现将那坡县稻渔发展情况总结如下。

1  基本情况

1.1  自然社会情况

那坡县位于桂西南部,地处云贵高原余脉,东北部与靖西县相邻,西北部与云南省富宁县接壤,西南部与越南民主共和国接界,属于三角地带;境内山高坡陡,地势险恶,山峰海拔在700~1600米,全县地形西北部向东南部倾斜,河溪纵横,水质清新无污染。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水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8℃~19℃,年总降雨量1425毫米,无霜期332天,气候温和,适宜鱼类生长繁殖,生长期长,可一年四季养鱼。全县9个乡(镇),130个行政村(社区),行政区域总面积22.3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7.3%,耕地面积11827公顷,水域面积1986.6公顷,保水田2213.9公顷,2020年全县总人口21.9万人,水产品总产量720吨,全县人均占有水产品3.3公斤。那坡县是个老、少、边、山、穷县份,聚居壮、汉、苗、瑶、彝五个民族;经过几年的扶贫攻坚战,2020年全县顺利脱贫摘帽,全面进入乡村振兴新阶段、新征程。

1.2  稻田养鱼生产情况

1.2.1  历史沿革

那坡县稻田养鱼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随着早期移民的到来就带来了稻田养鱼技术,只是岁月沧桑,没有文字记载;据老人们反映,解放前那坡县就有了稻田中养鱼的情况。解放初期,农户普遍放养,“文革”期间因割“资本主义尾巴”稻田养鱼一度衰落,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土地承包制后,群众解放思想,干劲十足,稻田养鱼又重现生机;1983年百色市(原称百色地区)稻田养鱼现场会就在那坡县召开,当年的面积就达3217亩。90年代初由于社会治安问题,养殖面积略有减少,近两年来,随着社会治安好转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且农村不少村屯有“桌上无鱼吃,小孩不进餐”的习惯,加快了那坡县稻田养鱼生产的发展,如今已发展到稻田养殖面积4800亩。

1.2.2  养殖面积、产量与分布情况

全县9个乡(镇),除东北部人畜饮水困难的龙合镇外,其余8个乡(镇)均有不同程度的稻田养鱼生产,那坡县稻田养鱼主要分布在边远的高寒山村,德隆乡、百合乡、平孟镇、百省乡、百南乡是该县的稻田养鱼老区,德隆乡的德隆、德乐、三章村,百合乡的平坛、念银、民兴、大华村,平孟镇的那万、那珍村,百南乡的上隆村,百省乡的坡荣、规六村自古至今能保持传统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全县保水田面积33209亩,现有稻田养鱼面积4800亩,占保水田总面积的14.5%,其中城厢100亩、坡荷50亩、德隆1250亩、百合1530亩、百南250亩、平孟680亩、百省890亩、百都50亩,2020年产量达156吨,平均亩产32.5公斤。

1.2.3  饲养情况

那坡县稻田养鱼生产多数为单季稻,极少数为双季稻,稻田梯田型。小块多、大块少;细长多、方块少;每年的农历4月下旬~5月上旬为单季稻插秧时间,插秧前稻田施足基肥,加高加固田埂,搞好进出水口栏鱼栅,不开沟起垄,不挖鱼池,技术简单。插秧后3~7天开始放鱼,主要放养自繁自育的本地土鲤,一般亩放当年鱼种(8朝)100~1000尾,过冬鱼种(11朝、12朝)100~250尾,飼养过程以追肥为主很少投喂饲料;追肥为农家肥或复合肥,用碳胺易引起鲤鱼死亡,农田少用农药,少耘田,只看好田水保持10~15厘米的水位。经3个多月时间的饲养,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后放水捕鱼,待10天左右后再收谷子,平时过节或有客人来时也抓鱼来食用。放当年苗种亩产15~30公斤,尾重0.025~0.1公斤,成活率70%~90%,放过冬苗亩产25~62.5公斤,尾重0.15~0.25公斤,成活率达90%以上。收完稻谷后,水源正常有条件的农户加高加固田埂放鱼继续饲养,即进行冬闲田养鱼,但这样的农户不多,全县约250户,面积550亩,占全县稻田养鱼总面积的11.5%。

1.2.4  主要品种

那坡县养殖主要是本地特色土鲤(黑鲤),土鲤属鲤科,体长,侧扁,腹部平园;头中大,口小,端位,呈马蹄形,须2对。体色主要有灰白、青灰、桔红、墨黑、浅黄、肉色等,该品种在长期的养殖生产过程中已适应本地气候和浅水环境,适应性强,耐寒、耐碱和耐氧等不良环境;食性广,生长较慢,性成熟早,抗病率强,繁殖条件不苛;肉多,刺少,无腥味,蛋白含量高,味道鲜美。特别是在稻田抽穗扬花期间,鱼吃了落在田里的花瓣后,体肥质美,鱼肉在此时也最为鲜嫩可口。

2  制约因素

2.1  自然条件等因素

虽然那坡县稻田养鱼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传统习惯,但那坡县是个山区县,境内山峦起伏,连绵不断,土坡多,平地少,多数稻田不连片,单丘面积偏小,不通生产路,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制约稻田养鱼生产的快速发展;加上近几年来,那坡县大力发展种桑养蚕,多数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户没有太多的稻田和劳力从事稻田养鱼产业。造成全县稻田养鱼发展缓慢,分布不均,徘徊不前,难于组建合作社,难于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2.2  孵育设施落后

由于种种因素,至今那坡县仍无专门的鱼种生产基地,目前无法对本地土鲤进行保种选育提纯;此外,如今分散在农村的本地土鲤孵育户孵育技术简单,设备落后,既没有专用的亲鱼池,也没有专用的育种池,且近亲繁殖,亲鱼过小,结果得出的后代生长慢,个体小,性成熟早,商品价值小,缺乏市场竞争力。

2.3  养殖技术落后

那坡县稻田养鱼虽有一定规模,但稻田零星分散,多为小块细长形,十分不利于开挖鱼坑、鱼沟,造成现有稻田养鱼设施简单;大多数稻田养鱼属粗放粗养,人放天养,不投饵的平板式养殖,科技含量低;鱼种放养量不合理,有多放多,有少放少,鱼种规格小,造成成鱼个体小,难于大幅度提高稻田养鱼的鱼产量,经济效益不高。

2.4  商品田鱼不成规模,交通不便,产品难于交易

那坡县稻田养鱼主要分布在边远经济落后的高寒土坡地带,由于商品田鱼不成规模、远离市场、交通不便、产品知名度不大、缺乏营销队伍及农户商品意识淡薄等,最终没能拿到市场交易,还是以自养、自食、自用为主,一种健康优质的绿色产品不能被人们所认识,好的产品得不到開发利用,不能转化成商品,严重制约生产的发展。

2.5  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稻田养鱼的好处很多,既能除草灭虫,又能松土释肥,实现粮鱼双丰收;当前部分乡(镇)对稻田养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推广不力,对生产的投入也不足。

3  发展思路

3.1  大力开发那坡土著黑鲤,进行有效保种选育

那坡县的土著黑鲤具有区域特色,搞好那坡县本地土著黑鲤的保种选育提纯工作,特别要重点抓土著黑鲤的保种选育提纯,充分开发本地特色品种优势,搞好土著黑鲤的鉴定、宣传,提高该县土著黑鲤的知名度,向品牌要效益,并逐步取代自繁自育的本地土著黑鲤。

3.2  政策支持,大力推动稻田项目建设

稻田养鱼是那坡县传统的养殖项目,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应抓住这一优势,加大那坡县财政支持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实施农田“小块变大块”工程,抓好“坑、沟”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工作,放养大规格鱼种,以点带面,以面带片,大力发展稻田养鱼生产。

3.3  创建土著稻田鲤鱼品牌效应建设

抓好稻田养鱼的宣传、推广工作,争取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加大对生产的投入;组建产品营销队伍,利用电商网络平台,让人们逐步接受那坡县稻田土著黑鲤鱼无公害的绿色食品。认真贯彻落实《渔业法》,制定村规民约,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保障稻田鲤鱼生态安全,全面推动那坡县稻田养鱼迈向新的台阶。

3.4  积极申请地标和非遗

那坡土著黑鲤,是那坡高山地区,由于比较闭塞,经过百年以上的自然加人工选择,形成的本地特色土著黑鲤鱼群体,主管部门要积极向国家申请那坡黑鲤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结合当地黑衣壮族和项圈挂有双鱼图腾的民俗民情,地搜集挖掘保护好那坡稻渔非物质精神文化遗产,打造那坡县稻渔文化品牌建设。

3.5  加大技术支持力度

本地土著黑鲤生产能力低,苗种供应不足。传统苗种生产技术远远支撑不了规模化发展,那坡水产繁育场主要以家庭作坊式生产苗种已经满足不了全县稻鱼产业发展的需求。小坑、小塘家庭作坊式传统苗种生产技术难以生产大批量的规格苗种,苗种生产技术亟待提高,加大力度培植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繁育场、苗种场,满足稻渔发展的苗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