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模式护理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

2021-07-01 08:52王国丽
中国民间疗法 2021年11期
关键词:精神状态协作康复

王国丽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山西 太原030013)

颅内动脉瘤常发于人体颅内动脉环前部分,发病突然,致使患者出现强烈头痛,损伤脑组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1]。血管内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因具有微创性优势而逐渐被推广,可有效封闭动脉瘤内腔壁,预防二次出血[2]。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病情变化快,易出现脑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对疾病预后尤为不利。多学科协作模式护理针对特定疾病,通过成立多学科合作团队制订个体化、专业化的护理干预计划,可降低医疗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本研究将多学科协作模式护理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旨在观察该模式对患者运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42~67岁,平均(56.62±4.70)岁;肿瘤分级:Ⅰ级7例,Ⅱ级5例,Ⅲ级9例,Ⅳ级2例。观察组男12例,女11例;年龄44~66岁,平均(56.58±4.41)岁;肿瘤分级:Ⅰ级9例,Ⅱ级5例,Ⅲ级8例,Ⅳ级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中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标准[4];均行介入治疗;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血管畸形者;有开颅手术史或神经系统疾病史者;严重过敏体质者;合并脑梗死、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者。

2 护理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实施疾病、健康知识宣教等;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术前禁食4~6h,于其左肢下部结构建立静脉通路;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做好并发症预防措施。

2.2 观察组 给予多学科协作模式护理干预。①成立多学科协作护理团队。团队包括核心组(脑科、神经外科医护人员)、亚核心组(康复师、心理师、营养师等)2个部分。②责任划分。核心组照顾患者起居,包括心理、用药、健康教育等;亚核心组负责患者营养摄入和术后康复训练,其中康复师调查分析患者健康状况,调整护理方案。成立多学科协作管理团队(1名主任医师、1名协调员、1名主任护师),主任医师、护师负责团队技术指导,协调团队工作。③术前护理实施。核心组评估患者病情,通过医生、患者及家属进行协作会诊,根据患者病情制订围术期护理方案;亚核心组对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和营养指导。④术后护理干预。A.病情评估。核心组评估患者术后病情,将评估结果发送至亚核心组,每周开展1次多学科联合会诊,团队根据治疗方案分析护理难点,完善护理计划。核心组根据护理方案指导并参与亚核心组成员执行护理措施。B.并发症监测。核心组成员负责监测患者并发症,对于轻度排便困难患者,可将双手放置在腹部,从右向左环形按摩,以促进排便。对于严重排便困难患者,指导其使用开塞露或口服蓖麻油;禁止患者抠鼻,减少咳嗽、打喷嚏,使用冷毛巾放置其颈部,促进血管收缩;术后6h将鞘管拔除,规范压迫止血,使用手指指端按压进针点近端,维持15min,后使用弹力绷带给予压迫止血24h;轻度头痛患者可使用干毛巾包裹冰袋后放置于疼痛部位,注意局部反应预防冻伤,重度头痛患者给予止痛剂。C.康复指导。亚核心组成员指导患者术后饮食、早期活动、心理调节,术后15~32h康复师协助患者下床活动,首先以肘关节、髋关节、手指关节等为重点训练部位,训练顺序由近端关节至远端关节,从大关节至小关节,每日2次,每次活动20min。⑤随访体系。予以患者6个月随访干预,术后第1个月每周1次电话随访,第2个月每2周1次,第3~6个月每月1次,配合2次入户随访。随访人员将患者出院后康复资料发送至核心组,核心组根据治疗评估患者是否需再次联合会诊,制定针对性居家护理干预方案,由亚核心组提供电话护理指导。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生活质量评分。使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估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生活质量,包括情感功能、心理功能、身体功能、社会功能4个维度,各维度总评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②日常生活能力及精神状态评分。使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日常生活能力,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使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精神状态,从时间定向力、视空间等7个维度评估,总分30分,评分越低表明精神状态越差。③记录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情感功能、心理功能、身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术后6个月时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术后6个月时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情感功能评分 心理功能评分 身体功能评分 社会功能评分观察组 2375.33±4.52▲ 76.51±6.58▲ 77.88±5.31▲ 73.86±4.50▲对照组 2360.51±5.1762.94±5.2163.56±4.7366.59±5.38

(2)日常生活能力、精神状态评分比较 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精神状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术后6个月时日常生活能力、精神状态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术后6个月时日常生活能力、精神状态评分比较(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精神状态评分观察组 23 76.33±5.54▲ 12.51±2.57▲对照组 23 61.58±4.17 8.74±3.28

(3)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呼吸困难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35%(1/23);对照组发生呼吸困难1例,颅内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70%(2/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颅内动脉瘤形成原因包括后天性动脉血管硬化、创伤、感染、先天动脉异常等,血管内栓塞治疗作为颅内动脉瘤常用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康复期短、手术应激小等特点[5]。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受饮食搭配不合理、负面情绪等因素影响,仍会出现动脉瘤再出血情况,影响术后恢复[6]。

多学科协作模式护理由多科医生、护士组成完整专家小组,针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进行临时会诊,根据患者康复需求提出最佳护理建议,从而达到预防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的效果[7]。多学科协作模式护理兼顾多学科不同要求,针对患者健康需求在心理、饮食、运动康复等方面予以专业性的护理,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8-9]。多学科协作模式护理将团队分为核心组及亚核心组,能够明确成员护理目标,术前由核心小组评估患者病情,亚核心组实施护理指导,各科相互合作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奠定良好基础。术后核心组成员负责并发症监测,发挥医生专业优势,指导护理人员采取冷毛巾冰敷颈部、减少咳嗽等措施以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亚核心组的心理师予以患者心理疏导,能够缓解其负面情绪,配合营养师的饮食指导,使患者获得适宜的营养摄入,避免负面情绪刺激、饮食搭配不当导致的动脉瘤再出血。常规护理仅限于提供院内护理干预,缺乏对患者术后病情的跟踪和对健康需求的了解,使得患者术后护理脱节。多学科协作模式护理将随访纳入护理计划,通过电话或入户的方式追踪了解患者病情,将其病情反馈至多学科小组,由核心组提出护理建议,并在护理过程中加强指导,满足患者术后持续康复的护理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6个月时情感功能、心理功能、身体功能、社会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精神状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多学科协作模式护理干预可减轻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不适症状,使其以最佳身心状态接受术后康复指导,有效提升其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精神状态。闫珊等[10]研究结果显示,多学科护理可改善脑肿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可能与患者例数较少有关,后期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深入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护理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猜你喜欢
精神状态协作康复
心理护理对宫颈癌术后患者精神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团结协作成功易
还不都一样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应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我们应该拥有五方面的精神状态
协作
体育教学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重要性
协作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