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骨风流 快意人生

2021-07-01 10:22朱仁标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扁舟轻舟李白

朱仁标

舟作为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及诗歌中常见的意象,除去战船和出巡时的楼船外,最常见的便是孤舟、扁舟与轻舟。孤舟可能挺小,但它重在表现孤独;扁舟可能孤独,但重在表现其灵巧方便与来去自由;轻舟则重在表现其轻快及由此带来的愉悦舒畅。综观李白之诗,“舟”意象中显现最多的是“轻舟”“扁舟”及与之紧密相连的“挂帆”等,而多数诗人笔下出现甚多的“孤舟”却较少见。这种情形与李白的人生经历及个性特征密不可分,下面试结合相关诗歌简要赏析。

李白(701~762)的一生除短暂入宫外,多数时间都在四处漫游。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前后,李白前往长安。开元末年将一对幼小的儿女安置在东鲁后又常年飘荡在外。到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等人的举荐,玄宗才征召他入京。李白终于感到扬眉吐气,“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以为从此可以大展宏图了。没想到玄宗只想让他做御用诗人,借其名声与诗才点缀升平。这让李白陷入深深的失望之中,满腹牢骚,由此还招来了众多小人的忌恨。天宝三年春天,他上书玄宗,不久便被赐金放还。李白的政治理想破灭了,但他却在另一片天地中找到了自己别样的价值。

一、“轻舟”中飘逸豪迈的身影

回到民间的李白,不必再与權贵周旋,他结交了杜甫、高适等知己,并与桃花潭边的村民汪伦、五松山下的农妇荀媪等人无拘无束地交往,他用他的绝世才华歌咏起壮美的河山与豪迈的人生。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东鲁门泛舟二首》其一)

这是李白寓居东鲁时的作品。诗题中的“鲁”,指鲁郡兖州,即今山东兖州市。李白开元后期曾与孔巢父等隐居在徂徕山,号称“竹溪六逸”,这两首诗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被“赐金还山”后举家迁居东鲁时。一个风清月朗的夜晚,美好的景色让李白不由驾起轻舟,乘着一轮月光,沿着溪水信流而行,恍如王子猷在雪夜寻访好友戴安道。诗中不仅写景记事,更刻画出人物的精神状态——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一个“轻”字表现出“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的逸情,一个“疑”字,将物我两忘的境界一下子烘托了出来,真切地反映出诗人洒脱自在的鲜明形象。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东鲁门泛舟二首》其二)

碧波明净的泗水犹如青龙,盘绕着两岸的石堤,堤上桃花盛开,如片片红霞倒映水中。月下驾一叶轻舟,极像梦游天姥时飞渡镜湖到剡溪的风流潇洒。李白将泗水与剡溪山水自然联系起来,表现出对吴越生活的美好回忆,也更激发起对魏晋风流的景仰之情。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让李白的生活发生了大改变。因受永王李璘的礼聘,天真的李白本欲建功立业,没想到反落了个附逆的罪名,虽经多方竭力营救,仍于758年春受到流放夜郎的重罚。次年三月,在被贬谪途中行至三峡白帝城,忽闻赦书,李白惊喜交加,即刻放舟东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此诗抒写了李白当时的畅快之情。诗人在曙光初露时兴奋地告别白帝城,从日行千里的痛快中自然流露出遇赦的喜悦。两岸猿声还在耳边回荡,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山峦。全诗洋溢着屡经艰难困厄后突然迸发的昂扬激情,充满豪爽欢愉之情。后两句比兴写景融为一体,既是个人情绪的淋漓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精妙总结。难怪杨慎《升庵诗话》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二、“挂帆”中昂扬奋进的风流

李白一生自许极高,政治上自比张良、诸葛亮,文化上自比孔子。即使隐居,也只是待机而动。他希望像东晋谢安一样暂隐东山,而内心则保持着旺盛的斗志,一旦朝廷需要,便随时出山建立不朽的功业。于是,他在渴望中失望,又在失望中不断地渴望着。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是安徽当涂西北紧邻长江的一座山,即著名的采石矶。《晋书·文苑传》记载:袁宏少时孤贫,以运租为业。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秋夜乘月泛江,听到有人在船上讽咏,大为赞赏,于是邀袁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袁宏从此声名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题中的“怀古”即指此事。首联大处落笔,展现出一幅宏阔的景象。此时,诗人悠远的神思与自然融为一体,联想往古,对照现实,“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感慨。尽管自己也极具才华,然而像谢尚那样重才能而不重身份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其中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于是,作者想象次日片帆高挂、客舟离去、枫叶纷纷飘落的情景,进一步烘托出由此引发的寂寥情怀,别有一种悠然神远的韵味,仿佛让人看到了主人公飘逸不群的独特形象。本诗明朗而单纯,清代王士禛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认为“诗至于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从中可见诗人昂然奋发、风雅自赏的感染力之大。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

此诗是李白开元年间游江夏(今湖北武昌)时所作。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指出,诗人因有感于“世途迫隘”的现实而吟出这首诗。木兰即辛夷,香木名;“枻”同“楫”,即船桨。“沙棠”,木名。据《山海经》,沙棠出昆仑山上,人吃了它的果实“入水不溺”。首句既写出了舟和桨的名贵,也写出了它们的超凡与脱俗。船中乐器精美无比,还载着千斛美酒和相随的歌伎,任凭船在江中去留飘荡。全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黑暗现实的蔑视与对自由、美好理想的追求,颇有今朝挂帆去,“沧海一声笑”的风流与潇洒,昂扬奋发中充满自信,傲然不羁中蕴蓄超世绝尘之气。它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充分显示出李白诗歌的独特之美。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三首》其一)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艱难。这首诗作于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从“拔剑四顾”可见他心有不甘。“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想起了吕尚,想起了伊尹,又增强了自信。而当“行路难”的现实与理想再次碰撞后,感情也在矛盾中反复回旋,最终迸发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吟啸。他相信尽管前路茫茫,但终有一天会像刘宋时的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实现自己的理想。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等原因,这首诗在抒发怀才不遇之感的同时,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遭遇多大的挫折,诗人都保持意气风发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时刻准备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去施展远大的抱负。这种乐观自信和执着追求的可贵品格,这种从郁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正是李白与其诗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三、“扁舟”中笑傲自由的心灵

扁舟一般指只有一人驾驶的小船,从高处、远处看,就像一片柳叶浮在水面,所以人们顺其形而称之,并常用“一叶”来形容以显其洒脱。李白被残酷现实撞得头破血流,可他并没有自怨自艾;相反,自由的意志更加坚定。他在《书怀赠南陵常赞府》中说:“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以孔子比照,给怀才不遇的心灵以安慰,并从中汲取新的力量。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这首诗作于天宝末年,是李白对长期以来政治遭遇与切身感受的艺术概括。开篇两句直抒郁结愤懑之情,而面对寥廓明净的万里秋空,又不由激起酣饮高楼的逸兴。这既是李白本真性情使然,也是其阔大胸襟的体现。接续四句自然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和对高洁理想的不懈追求。然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总是那么不可调和,既然无法称心如意的纠结总是接踵而至,还不如从明天起就披散了头发退隐江湖,乘一叶小舟在江湖自在悠游。这种历经坎坷而始终不屈服于恶劣环境与内心重压的精神,让李白在烦忧苦闷中总能找到一个突围的缺口,其诗歌也在豪放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

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黄犬空叹息,绿珠成衅雠。何如鸱夷子,散发棹扁舟。(《古风·十八》)

从诗中可见,李白进入仕途的目的并不是追求荣华富贵,而是为国为民,一展政治抱负。他对人生有自己的整体规划,这从他入翰林供奉后所作的《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中可见一斑:“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李白对鲁仲连、张良等著名历史人物再三表示由衷的敬意,正是着眼于他们功成身退的潇洒表现,诚如他在《江上吟》中喊出的“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这种蔑视富贵的大视界,使他能看清人生的真正价值;反过来,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他才会傲然地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生命最强音。

铭鼎倘云遂,扁舟方渺然。我留在金门,君去卧丹壑。(《金门答苏秀才》)

《礼记》:“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如此功成名遂,则可如范蠡乘扁舟泛五湖,逍遥而自在。从“我留在金门,君去卧丹壑”来看,李白对苏秀才的隐居之处的造化之景可谓一往情深,因此才愿跟随而往,在大自然中终老。当心灵获得最大的自主与自由时,“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便不期而至了。

李白的一生,大半时间处于漫游之中,因此“舟”意象始终贯穿其诗歌之中。他以其独特的热情去拥抱山川风物,因而世间景物也自然染上了他浓重的情感色彩。不同于一般人的山水诗,李白是在山水中自在漫游、上下求索,从不羁的精神中不断积聚批判与抗争的能量。当他终于放下世俗的一切执念,悠然陶醉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时,他便从容地踏上一条更为宽广的大道,他的眼前,满目青山越发苍翠欲滴。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扁舟轻舟李白
无题
雾伴轻舟
暮景
垂钓
诗仙李白的归宿
可惜我不是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