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金属艺术:传统工艺的数字化成型

2021-07-01 14:39付少雄
大学生 2021年6期
关键词:珐琅金属创作

付少雄

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库入库人才。长期致力于金属艺术研究和创作,创作的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首届全国工艺美术大展、1895中国当代金属艺术展等重大展览,获金点概念设计奖、第八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优秀奖、第三届“薪技艺”国际青年工艺美术展银奖等奖项。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参与各类课题11项,获外观专利两项,撰写的学术论文获《装饰》杂志2020年度优秀论文。曾参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场景观及彩车设计工作。他的作品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家艺术基金等机构收藏。

锡器作品:《逍遥游 溟》

谈到金属可能并不陌生,但“金属艺术”这个概念,与日常生活就有了一定的距离。其实,当代生活中处处可见金属艺术的应用,设计师在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固有边界,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不断拓展这种材料的艺术张力,不断满足新时代国家和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我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求学的过程中,见证了中国金属艺术的蓬勃发展,也不断在学科发展的潮流中,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在传统文化和新兴技术交融中,探索金属艺术的创作和设计实践之路。

锡器完全可以成为日常生活新时尚

2013年,北京国际当代金属艺术展在中华世纪坛举办,我看到了英国艺术家David Clarke(大卫·克拉克)的作品,他的锡器创新实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看到了颠覆传统认知的金属器皿,同时也接触到一种新的金属材料,从此对锡器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锡器作品:《逍遥游·溟》

回到学校后,我迅速通过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锡工艺发展的现状,发现在国外它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媒介广泛使用,形成了系统的工艺流程和理论,成为学院金属艺术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在古代锡器工艺发达的中国,锡工艺基本停留在民间,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渐脱离百姓生活,没有很好地与学院教学和艺术实践结合起来。我就想去系统地了解中国当代锡器工艺的发展现状,运用我的一些专业技能去做一些事情。

对金属艺术来说,材料和工艺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环节。围绕锡材料的环保性、可塑造性,我展开了长期而深入的调研。过去,人们常常质疑锡器的安全性,原因是古代落后的冶炼技术和手艺人的成本考量,都会造成锡板中含有铅、砷等有害成分。当代所使用的锡板纯度极高,安全性得到了根本的保障,具有无毒、无放射性、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等特点。在我国有些地区,有人将锡板放入水中净化水质,还有人用锡制器皿存酒、存花,能改善酒的口感,延长鲜花开放时间,达到良好的储存效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养生意识的提高,锡制器皿完全可以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种新时尚。

《逍遥游》锡器作品被清华美院美术馆收藏

我同步开展“锡材料流动性”和“成型工艺”两个实验,在此期间受到山东莱芜锡雕技艺传承人王千均、云南个旧锡器制作技艺传承人赖庆国等大师的指导和帮助,为此后的创作设计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传统与当代是我创作实践的一条重要线索,我希望通过传统锡器的研究和创作,建立起过去和未来的桥梁。我先后到中国锡器博物馆、江南锡器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地搜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构建了典型器物的造型数据库。明清时期是中国锡器制作的鼎盛时期,文人与工匠通过跨界合作,开创融合青铜器、玉器、家具的创作思路,形成了新的极致的审美。受文人锡器的启发,我意识到可以通过回望传统、重读经典的方式,拉近传统锡器和当代生活的距离,通过工艺美学和工艺文化的挖掘,推动文人文化的复兴。

从2013年开始,我思考文人锡器和当代文化生活的关系,试图用运动变化的视觉形态,表現事物演变的秩序。我选取了六角井式砂胎三镶壶、四方暖做提梁壶等典型器型进行重新设计,开始了《逍遥游》系列锡器的创作。在“传统器型,重新设计,多样成型”思路的引导下,我坚持手工技艺和数字化成型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使手艺温度和机械美感共同诠释传统与当代、手工与机械、东方与西方因素的冲突与融合。这套作品被认为是具有突破性的金属艺术作品,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逍遥游》系列作品创作一直延续至今,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得到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多年的探索实践使我逐渐明确了传统锡文化、锡工艺的研究视角,建立起当代锡器创作设计的创新模式,传统锡器的当代转化之路,逐渐清晰起来。

捧出“美丽宁夏珐琅器”

2018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我参与了中央代表团赠送纪念品的设计工作。这项工作开始之前,我跟随老师和同学们赴宁夏银川、石嘴山等地考察,了解当地民风民俗,搜集相关的文化资料,并深入到回族百姓家中,了解他们的需求,明确我们的设计方向。随后在自治区政府驻地,我们与当地各界人士座谈,进一步了解自治区60年来的发展历史、当地有代表性的工艺和素材,形成了较为丰富的设计资料库。我也逐步确立一个设计思路:相关纪念品既要能满足当地群众物质和文化需要,又要体现党和国家对自治区的关怀、对当地民族团结工作的肯定。

我所在的团队负责赠送自治区五个地市纪念品的设计工作。经过激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采用传统的景泰蓝工艺,更能体现一种“重器”的感觉。我们准备了大量的珐琅器设计方案,经过层层筛选和讨论,最终将玉璧的造型融入礼品的设计中,再结合当地在生态环保、脱贫攻坚等方面的成就,最终确定了“美丽宁夏珐琅器”的方案和造型。

珐琅器的主体内容由富有当地特色的“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和黄河)”构成,在“两山一河”穿插的画面中,加入生态城市、水利工程、风力发电、吊庄移民等元素,描绘了一幅团结和谐、生态环保的美丽宁夏画卷。珐琅器主体画面中的所有元素,都经过反复推敲论证,周边的纹样也考虑自治区大庆的吉祥寓意,多次征集相关领导和专家的意见,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方案。就连珐琅器木制底座,也考虑如何突出珐琅器的视觉效果,注重陈列地点的灯光等条件需求等,经过多次修改形成与珐琅器浑然天成的整体造型。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外交活动艺术品大型景泰蓝壁画《三山五园》

设计方案的制作工艺,是整个设计项目的“重头戏”。我们多次与北京珐琅厂等相关企业沟通,希望在保留传统景泰蓝工艺特色的同时,借助一些新兴技术手段更好地呈现设计表达,并根据工艺需求及时调整有关细节。在此过程中,我对传统工艺的认识和情感逐渐加深,开始思考当代生活中需要什么样的工艺美学和工艺文化。

中央代表团赠送“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纪念品《“美丽宁夏”珐琅器》

在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化实践中,我还参与了首届中国进口博览会景泰蓝壁画、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中央代表团礼品等方案的设计工作,深刻体会到当代金属艺术在文化交流和国家形象表达中的重要作用,坚定了服务国家、服务民生的设计理想。

责任编辑:王新伟

猜你喜欢
珐琅金属创作
从发现金属到制造工具
致命金属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一墙之隔》创作谈
签约42家 中国珐琅盛典首站告捷,成功起航!
弗得一窥画珐琅
金属美甲
创作随笔
让金属变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