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身说法”的烦恼

2021-07-01 14:53李卫华
大学生 2021年6期
关键词:现身说法设身处地咨询师

李卫华

我很感动,但您说的对我没用

4月的一天,有一位辅导员来找我诉说他最近的苦恼。这位辅导员班上有个同学最近闹着要退学,该同学成绩优秀、性格开朗,既没有遇到情感挫折、也没有家庭变故,但是退学的心意非常坚决,行李都收拾好了,就等着办理相关手续了。

辅导员连忙找这位学生谈话,连着几天每晚从8点一直谈到10点多,却不怎么奏效。我问这位辅导员都跟他谈了些什么?他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个孩子成绩很好,退学太可惜了。他主要的问题是迷茫、找不到发展的方向,感觉大学生活没有价值和意义。我当初在大学也一度迷茫、困惑,后来靠着不断努力走出了困境,找到了方向。我把自己的经历都跟他分享了,还跟他分析了上大学的重要性和退学的代价。最后还分享了自己如何在冲动状态下管理情绪的小故事,整体氛围是很平等的。”

我问:“学生有什么反应?”

老师叹了一口气说:“他应该是有触动的,但总是一声不吭,事后给我发短信,还是要坚持退学。我已经做了最大的努力了,实在没辙了”

过了不久,我见到了那位同学。他一来就给我打“预防针”:“如果您是想劝我别退学,我劝您还是省点力气,您是第五拨跟我谈话的人了。”我先诚恳地告诉他我不会劝他,然后问他怎么看待劝他的老师和同学。他沉默了良久,过了一会儿有些激动地说:“是的,是的!他们都是为了我好,都是我不好!”

“你不太希望有那么多人来劝你?”

“他们不了解我的痛苦,都想以自己立场和价值观来左右我。”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听你的辅导员老师说,他也非常真诚地在分享自己的经历。”

“是的,我很感激他,也很佩服他。我一直觉得他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也很感动,但是对我这种情况没用。”

“因为和你的情况不一样?”

“对,老师当初也是學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他靠着能吃苦、能坚持,走出了迷茫,这是很不容易。但我的情况不一样。我也很能吃苦,为了好成绩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可是这些辛苦值得吗?我对周围、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贡献和影响,只是成绩好点,我更想要做一些能够影响和改变周围人的事。线性代数考高分能改变周围的人吗?复变函数考高分,它又能影响到谁?”

“你跟老师聊过这些吗?”

“谈了一些,但往往只是开了个头,他就开始讲他自己的故事,特别动感情。我听完很感动,又觉得自己很惭愧,辜负了这么多人的期望。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什么用处的人,就越来越想躲开这个地方”

“如果可以,你希望大家怎么跟你说话?”

他顿了顿,缓缓地说:“现身说法是很好,但是得设身处地啊,从我的实际情况来理解我吧,每个人都不一样”

当我们想要去劝说某人,以亲身经历对另一个人进行“现身说法”、真诚地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时,对方会感觉到真实和生命力,同时会感受到情感的联结,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这也激发了对方想要回馈分享的动机,沟通就变成了有来有往的互动。

“现身说法”要成功,必须具备四个前提:第一,必须真诚,内外一致,确保说出来的都是真实感受;第二,说的不能只是“法”,要把“情感”作为核心因素;第三,需要节制,避免谈话成为过度的自我宣泄;第四,试图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影响对方时,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充分考虑对方的承受力和实际情况。

这个故事里的老师,前面两点做得很好,但是他并没有考虑到第三点和第四点——即我们所说的“设身处地”。结果学生虽然很感动,但并未产生真正的积极沟通。

我也不愿意扮演你

“不行,不行,今天你必须接受心理咨询! 老师给他做个预约!”小刘气冲冲地拉着她的男朋友小张来到心理咨询中心,对心理老师说。

小张急忙也迎上来说:“老师,您看!她就是这样蛮不讲理,动不动发脾气,这很不正常!应该做心理咨询的是她!”

小张的话音一落,小刘的声音就更大了:“老师,您瞅瞅!他每次都这样,我本来只有一点点火气,跟他那么一聊,我的火能蹭地一下到胸口,这还不应该做咨询?”

“可我觉得”小张涨红了脸要继续争辩,心理老师制止了他。“最近你们是因为什么吵起来了的?”

“你别说话,我来说!”急性子的小刘先抢话了,“是这样的,我在一个课题组里,除了导师之外,其余的人都是另外专业的。今年,我自己独立设计了一些实验,准备去参加科技竞赛,导师知道后,想要劝说我让另外一个师兄也加入进来。我心想凭什么啊,当初做实验查资料他又不参加,现在要出成果了,就要抢劳动果实?”她伸出一只手指着小张:“刚才吃饭时,我就把这个事讲给他听。结果他说什么?说什么你就不应该进这个组,早干嘛去了。他对我热潮冷讽的,这不是火上浇油吗?所以,我当场就炸了!”

“我能不能说话?是你说的那样吗?”小张一下就站起来,“我这不是在跟你分析原因嘛,早劝过你了吗!我是要你认识到,这个事主要还是你自己的责任,你发什么火?”

小刘的声音又提高一个八度:“我要听你讲大道理吗?我就吐吐槽啊,有你这样火上浇油的吗?你就不能设身处地一下吗?”

“那你自己就不能为我设身处地一下吗? 我马上也要考GRE了,还要忙学生会的事,我哪有力气听你那么多吐槽,我能帮你分析分析就不错了!老师,还是给她约个咨询吧,她需要理智。”

心理老师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说:“你们俩都提到设身处地,要不这样,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现在小张扮演小刘,小刘扮演小张,试一试把刚才发生的事,重演一遍。小张,你现在是小刘,你进入了一个课题组,情况是这样的”

“老师,这个不可能,我就压根儿不会进入那样的一个课题组,我为什么要跟一群其他专业的人组队,这种设身处地不可能!”小张打断了心理老师的话,摊了摊手。

“我也不愿意扮演你啊,我怎么可能天天去忙学生会的事,那是正经事儿吗?这种设身处地也不可能!”小刘撇着嘴说。

“那你们不是要对方设身处地嘛,现在让你们彼此设身处地,怎么就不行呢?”心理老师无奈地说。

“只能给他单独咨询!”两人几乎同时指着对方说。

“设身处地”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它意味着挣脱自己的框架,身临其境地进入另一个人的世界。它往往需要人们抑制住自己的表达冲动,充分地倾听、仔细地观察另一个人的言行、神态、情绪,并细腻地体会对方在事件中的每一种感受,因此需要付出的心理成本和时间成本是比较大的。

在这个故事里,小张和小刘都无法做到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放弃自己的原则进入另一个人的思维框架所付出的心理成本太高了。设身处地的目的是通过体会对方感受和需求来避免双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沟通的误解。这个原则也是不强迫和要求他人设身处地,因为“共情”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您在用套路敷衍我

几年前,有两个新手咨询师碰到个案上的问题来找我督导。其中一位咨询师,他的来访者总是会不辞而别,每位来访者的平均咨询次数不会超过三次,这个咨询师陷入了自我价值的深深怀疑中。我听她描述了做咨询时的情形,发现她是一个很有职业角色感的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倾听和共情也特别多,但是来访者仍然会不辞而别。经过仔细的探究,发现这个咨询师的问题就出在:她是一个很好的戴着职业面具的咨询师,但唯独不像一个真实的人,她从来不在咨询室里做任何自我暴露。她回忆起一个情节,有一次来访者问:“这个事情如果是您,您会怎么想?”这个咨询师技巧性地回答:“看起来你现在对我非常好奇,是什么使得你有这份好奇心的呢?”来访者非常失望:“我觉得您在用一种套路敷衍我,并不是真实地分享您自己。”这个咨询师对她的来访者,或许有“设身处地”,但是缺少真诚的自我分享。

而另一个咨询师来找我的时候,已经处在整夜整夜失眠的状态。她每一次做咨询的时候,都会产生深深的代入感,被来访者的故事触动,仿佛在亲身经历来访者的一切苦难,以至于下班之后回到家里,来访者的痛苦经历还在眼前一幕一幕放映。每每听到这些苦难,她都深切同情来访者的遭遇,也会做一些自我暴露,分享一些自己类似的感受,有时候两个人情感发生共鸣后,恨不得互相抱头痛哭,又苦于自己的身份不能在現实层面帮助到来访者什么。由此,这位咨询师产生了剧烈的纠结和冲突,也陷入了强烈的自我价值怀疑中,常常感到心力交瘁。这个咨询师对她的来访者既有“设身处地”,也有自我分享,但是这两件事,耗竭了她的情感资源。她与来访者同时沉溺在情感的汪洋大海里,没有足够的力量来保持一定的界限和距离,以帮助来访者用一个更高的视角来理解和探索自己。

这个故事里的第一位咨询师,缺少情感真诚的“现身说法”,这可能会使来访者觉得不够安全和信任、表达和沟通的动机被抑制了,所以选择了不辞而别。第二个咨询师高度共情来访者,可以说在设身处地方面,简直做到了“不计成本”,这样的结果导致咨询师和来访者界限模糊,人际关系的界限模糊之后,个体的独立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消失了。当这种独立性消失之后,这种沟通本质上就不再属于发生在两个个体之间的互动,双方也无法在对方身上发现脱离苦海的角度和资源。我们对他人的设身处地,需要考虑自我的情感承受能力和人际界限,先得做到自我情感照顾,再考虑感受他人。

责任编辑:方丹敏

猜你喜欢
现身说法设身处地咨询师
无为而无不为
请移走麻木对我的伤害(下篇)
成语班
利用农村优势,突破作文教学的瓶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让生殖健康咨询师走近你我身边
现身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