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千万到零病例,中国获世卫消除疟疾认证

2021-07-01 19:41崔慧莹
南方周末 2021-07-01
关键词:疟疾世卫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记者 崔慧莹

中国用70年的时间完成了消除疟疾的壮举,这是中国公共卫生界取得的一项巨大成绩。   视觉中国 ❘图

★按捺不住兴奋的梁晓峰,在朋友圈给从事寄生虫病防治研究工作三十余年的周晓农留言:“你辛苦了!”“消除疟疾的成果凝聚着几代疾控人的努力,我们能在今天获得世卫组织的认证,感到非常自豪与光荣。”

“虽然本土疟疾消灭了,但短时间内输入病例还会持续存在,所以各地方防疫部门不能说因为疾病消除了,专业人员的队伍就散了,现在就‘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是不行的。”

中国未来的疟疾防控任务仍很艰巨:首先要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和新型技术研发,巩固维持“本土无疟疾”的成果;其次要开展更多国际合作,把中国的抗疟经验传递到非洲等疫情严重地区。

从每年报告3000万疟疾病例,到连续4年本地病例零新增,中国用70年的时间完成了消除疟疾的壮举。

2021年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正式获得消除疟疾认证,成为近三十多年来,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区域第一个获得无疟疾认证的国家。这也意味着,疟疾成为继天花、脊髓灰质炎、丝虫病和新生儿破伤风之后,在中国本土被消灭的又一个重大传染病。

疟疾俗称“瘴气病”“瘴疠”“打摆子”等,是在中国流行历史最久远、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这种热带疾病,主要由受感染的按蚊叮咬,或者经输血感染,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和肝脾肿大、贫血。重症患者病情十分凶险,常导致死亡。

“14亿人口的大国,消灭疟疾这种古老的传染病,确实是中国公共卫生界取得的一项巨大成绩,非常令人骄傲。”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梁晓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按捺不住兴奋的梁晓峰,在朋友圈给从事寄生虫病防治研究工作三十余年的周晓农留言:“你辛苦了!”

作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周晓农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抗疟经验专家,除牵头全国消除疟疾工作进展外,他还把中国总结的“1-3-7”防治经验——“发现病例1天内上报信息系统,3天对病例进行甄别,7天内完成疫点处置”,创造性地推广到非洲。

“消除疟疾的成果凝聚着几代疾控人的努力,我们能在今天获得世卫组织的认证,感到非常自豪与光荣。”周晓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中国未来的任务仍很艰巨:首先要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和新型技术研发,巩固维持“本土无疟疾”的成果;其次要开展更多国际合作,把中国的抗疟经验传递到非洲等疫情严重地区。

从3000万病例到4年本土零发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连续3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即可被认为消除疟疾。而中国自2017年以来,已经连续4年本土零发病,完全达到了“消除”的标准。

周晓农介绍,疟疾发病人数居各种传染病之首。上世纪50年代,我国每年发病人数最高时可以达到3000万以上,死亡率约1%,全国有疟疾流行的区县达到1829个,约占当时区县数的80%。

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我国还曾出现两次大范围暴发流行,最高峰在1970年,全国疟疾发病人数超过2400万。

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了“523项目”——一项旨在寻找疟疾新疗法的全国性研究计划。这项工作涉及来自60个机构的五百多名科学家,最终在1970年代,从中草药中发现并提取了青蒿素,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时至今日仍是最有效的抗疟药物。“523项目”项目组组长屠呦呦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与此同时,为防治疟疾,规模浩大的群众性疟防运动也在全国开展。疫区全民预防性服药,大规模发放和使用杀虫剂浸泡蚊帐,对蚊子孳生环境进行整修改造(清理池塘、河流、住宅区积水、花园、灌木丛等)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一般疟疾都发生在非常贫困、落后的地区,当年的基层防疫工作者,包括赤脚医生等,在缺资金、自然环境恶劣、公共卫生基层条件差的背景下,为疟疾防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非常值得尊敬。”梁晓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1-3-7”策略成为全球模式

官方统计显示,到1999年,全国已有1321个县(市)经省级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疟疾发病数持续下降。到2010年,全国24个疟疾流行省,95%的区县疟疾发病率已下降至万分之一以下。

2010年,我国响应联合国提出在全球根除疟疾的倡议,由原卫生部等13个部委联合下发了《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15年全国除云南边境外实现无本地感染病例,到2020年全国消除疟疾,并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

世卫组织认为,中国的“1-3-7”策略是疟疾消除工作取得成功的核心。该策略指的是病例的诊断、调查和随访须分别在1日、3日和7日内完成。

也就是说,所有确诊并治疗的疟疾病例需在1日内向疾控中心报告;县级疾控中心须在3日内进行病例调查和确定是否存在传播风险;在7日内对病例曾到过的地区进行疟疾风险管理,包括对社区成员进行检测和治疗,确定疟疾类型,提高社区公众认识,开展蚊子种类调查,通过室内喷洒杀虫剂等手段进行灭蚊等。

该模式成为了全球消除疟疾工作模式,被写入了世卫组织的技术文件中并推广应用到了全球。

“几十年来,中国一直在不懈探索,取得实效,并对全球抗击疟疾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探索与创新加快了消除疟疾的步伐。”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疟疾规划主任佩德罗·阿隆索高度评价中国消除疟疾的成就和经验。

世卫组织在新闻公报中还详细介绍了中国消除疟疾的做法和经验。除建立了全国疟疾等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和疟疾实验室检测网络,完善了疟疾媒介监测和疟原虫抗药性监测体系,中国也是最早广泛使用药浸蚊帐预防疟疾的国家之一。

援助非洲,贡献中国经验

“如同当前的大流行疫情一样,没有密切的跨境合作,任何国家也无法控制疟疾。蚊子同病毒一样不需要护照,也不在乎你持有哪国的护照。”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高力医生在最新发表的评论文章中说。

他赞扬了中国为消除疟疾付出的努力,并同时提到像中国这样已经获得无疟疾状态认证的国家应保持警惕,继续联系并支持本区域的疟疾流行国家,以防疟疾卷土重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0世界疟疾报告》,估计2019年全球有2.29亿疟疾病例,导致40.9万人死亡,其中5岁以下儿童是最易受疟疾影响的群体,2019年,儿童占全球疟疾总死亡人数67%(27.4万人)。其中,世卫组织非洲区域疟疾病例和死亡病例约占全球的90%以上。

周晓农曾在一场演讲中说,世界是一个整体,当疾病来临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想要把疟疾从地球表面彻底抹去,需要全球的科学家、政治家、医务人员紧密合作。

在中非抗疟合作项目框架下,周晓农带领中国的疾控专家,将中国积累的经验推广到广阔的非洲地区。在非洲,因为缺乏传染病信息系统,且病人众多,“1-3-7”策略被改为“1-7”策略。

其中“1”是雇佣当地志愿者每天开展排查,如有发热病人马上用快速诊断试剂进行检测,晚上集中分析。“7”指在7天内对发病率特别高的重点地区有针对性地进行群体化疗。所谓群体化疗就是上门发药,控制疫情。

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团队帮助当地培养的“赤脚医生”(主要是经过培训的当地卫生员或志愿者)也大显身手,他们在村一级的社区当中走家串户,主动参与筛查工作,成为基层防疫的重要力量。

严防输入性疟疾

“虽然本土疟疾消灭了,但短时间内输入病例还会持续存在,所以各地方防疫部门不能说因为疾病消除了,专业人员的队伍就散了,现在就‘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是不行的。”梁晓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我们要维持、巩固住消除的疟疾状态,最大的挑战就是防止境外输入病例导致的再传播。”周晓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中国自2017年开始便已经没有了疟疾的病例,但每年输入性的疟疾病例还有近3000例,其中96%是从非洲回来的归国人员。其次还有来自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的输入病例。

对于这一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毛群安曾说:“在新时代,针对出入境人员往来日益增多的情况,我们将继续加强输入性疟疾的防控,重点做好赴非洲、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区的经商、旅游和务工人员的宣传和健康教育,加强出境回国人员疟疾病例的发现和治疗工作,使疟疾不再危害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周晓农也向南方周末记者指出,疟疾防控工作在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本土疟疾消除了,但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消除,中国要继续巩固成果,并为全球的疟疾防控事业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疟疾世卫南方周末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疟疾,不再是非洲的“地方病”
某些自制汤或可对抗疟疾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太空技术预测疟疾暴发
世卫通过“3个10亿”健康目标
输入性疟疾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