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历代县名琐谈

2021-07-02 09:28胡燮敏
江苏地方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昭明文选常州

◎胡燮敏

(常熟市教育局,江苏常熟 215500)

常熟,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常熟的地名宝库中,老地名无疑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常熟历史上有海虞、南沙、常熟、昭文、琴川等名称,探索它们的由来就是追溯沉淀的常熟历史文化。

一、海虞县

常熟在商为勾吴国地,周时属吴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属会稽郡吴县地。西晋太康四年(283),拆吴县虞乡置海虞县,此为常熟地方建县之始,隶于吴郡。梁天监六年(507),置信义郡,海虞县属之。隋开皇九年(589)废。

“因县境东临沧海而命名”道出了海虞县命名的原因。自古以来,长江从上游带来大量泥沙,到下游江面开阔处,流速减慢而沉积,渐渐形成一块块沙洲,并连成陆地。位于长江出海口南岸的常熟,就是在无数沙洲的形成演变过程中逐渐发育而成的。因此,常熟地区离海很近,随着时间的推移,陆地逐渐向东延伸,才有了太仓、昆山、嘉定、上海等。“海虞”县名中的“海”由当时这一地区离海近而来。

“海虞”县名中的“虞”,一说是从吴县的虞乡设县时取其“虞”字,另外一说名称来自于虞仲。

商朝末年,来自西北周国的泰伯为了避让继承王位,与弟弟仲雍来到江南荆蛮之地,他们把当时先进的耕作技术传授给江南土著,并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大大改善了土著人的生活条件。兄弟俩也因此受到土著人的拥护和爱戴。他们推泰伯做酋长。泰伯当了酋长后,把这个地方起名为“勾吴”,这就是吴国的始祖。泰伯死后,吴人又推举仲雍做了首领。泰伯死后,葬于无锡,而仲雍死后,根据他的遗愿,安葬在乌目山,因仲雍又称虞仲,乌目山改名为“虞山”,常熟置县时就取大海与虞仲为县名,名“海虞”。

以后,海虞改名为常熟后从此再也没有成为县名。只有一些骚人墨客在其诗词文章中不时用“海虞”来代替常熟之称。20 世纪后期,常熟市撤销王市镇、福山镇、周行镇,以原三镇行政区域建立海虞镇。“海虞”成了县(市)以下镇级建制的地名。

二、南沙县

东晋咸康七年(341),在海虞县西北境内的南沙乡始设南沙县。《宋书·州郡志》:南沙吴时名沙中。为什么称南沙呢?

据钱正《开天辟地话苏州》(《苏州杂志》,2000 年第1期)记载,在遥远的古代,长江三角洲平原还是浩淼的海洋,当年的海隅山(虞山),还屹立在沧海中。距今约2 万年左右的大理冰期,海面水位大幅度下降,使海水从苏州以东的广大地区退走,本来淹没在大海中的泥沼、沙洲、浅滩等都露出了海面。距今1.5 万年左右,大地气温逐渐回升,长江入海口已退至今扬州、镇江一线。大江东去,把大量的泥沙倾入大海,长江口不断延伸,逐步形成了日见开阔的陆屿。新石器时代,随着长江水下泄的大量泥沙在江海交互作用下不断沉积。在长江口外浅海区形成了高出水面的河漫滩型冲积平原。至此,从江阴至常熟虞山、福山等山体附近连片成陆。西汉时,经长江带来的泥沙长期沉积的结果,新的冲积平原逐渐向东北扩展。此后经过近两千年的冲积和堆积,才使常熟境域的冲积平原面扩展到今日的沿江平原。

从古籍中也可以看出沧海成陆。西汉文学家枚乘曾在《七发》中生动描写广陵(今扬州)海潮的雄伟奇观:“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内云,日夜不止。衍溢漂疾,波涌而涛起。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皑皑,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作者用各种比喻描写涛景及其变化,绘声绘色,淋漓尽致,奇观满目,音声盈耳。慑人心魂。由此推测,古代的入海口还在扬州。晋代郭璞《江赋》中记载:“鼓洪涛于赤岸,沦余波乎柴桑。”说明距今1700 年左右,海潮的余波竟还影响到柴桑即今江西九江。唐代,六次航海东渡的鉴真和尚最后一次东渡出发地是在原常熟境内鹿苑镇的黄泗浦。这说明如今远离大海的黄泗浦当年还是水天茫茫的出海口。明代中期的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船只是从常熟的东边邻县太仓的浏河口启航驶向东南亚海域。

长江带来的泥沙堆积在长江口两侧,形成沙洲,与陆地相接后成为平原。长江之南成为南沙,长江之北成为北沙,但在具体的指称上说法有所不同。南沙在三国东吴时有过“沙中”之称,以后就专指常熟地区。后成为县名。1962 年1月,常熟县划出14 个公社和国营常阴沙农场,江阴县划出9个公社,合计24 个公社(场),53万人口,成立沙洲县,也就是今天的张家港市。

三、常熟县(市) 常州

以常熟为县名,初见于梁代。“梁天监六年(507)以南沙县地置常熟县”。邱岳在《至正重修琴川志·序》中提出“县名常熟,其义安在”的疑问,且应曰“梁改南沙为常熟命名之,义则不知也”,又云“此前人失于记述,故后人无所稽据”以后,历代志乘对常熟地名的由来与含义,诠释颇多。但大体归类为气候条件、地理位置、水利资源、物产资源。

常熟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东部,北枕长江,南近太湖,东至大海百余公里。北纬31°33′—31°50′,东经120°33′—121°03′。属中纬度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总日照数2130.2小时,占可照时数48%;年平均气温15.7℃,无霜期242天;年均降水量1054毫米。优越的气候条件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常熟经济自古以农为本。人们种植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常获丰收。常熟又以河流交叉,湖泊众多,虞山秀丽、物产丰饶而享誉江南。

元至正卢镇《重修琴川志》有“意者,海虞以山,南沙以地,而常熟则或以土壤膏沃,岁无水旱而名欤”之说;明弘治《常熟县志》序有“其土膏腴,其田平衍,其物产殷盛,若粳、秫、布、鱼、盐、蔬、果,水陆珍奇所以供国赋而民用者,允然有余而不资外助”之说;明万历《常熟文献志》有“以原隰异壤,大水大旱不能概为之灾,则得常稔,故名”的阐述;明嘉靖《重修常熟县志》亦云:“地广而宜稼,民皆事耕殖无弃地;地临江湖,饶鱼鳖,人多事渔,其妇女事蚕,绩麻枲以为布,无废业,以故家常足而有余。”清雍正《昭文县志》有“邑在江海之交……潮汐可蓄水,灌溉得其利,水旱不能害”之说。

长江三角洲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冲积而成,土层深厚,经过人们长期耕作改造而形成以水稻土为主的肥沃土壤。加上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沃土故而常种常熟。20 世纪80 年代著名地理学家和地名学家单树模等所著的《江苏地理》,书中列各种地名,常熟释义:“以水旱不能成灾,常年农业丰盛而得名。”

另有一传说,在虞山之巅有一个望海墩,望海墩下有一块不足三亩的低洼地,洼地里有水,终年不会干涸,即使遇上百年一遇的大旱,山脚下的土地都已经开裂了,但是洼地还是有水,有几位风水先生上山看了以后,都说是一块龙玉地,洼地上藏有蛟龙,人们在洼地里种上水稻以后,就会年年熟,年年丰收,因而当地的老百姓就给洼地起名为常熟田,以后把原来的县名“海虞”也改名为“常熟”了。

常熟又有“尝熟”的写法,来自于封建时代的避讳制度。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行文中直写其名,明神宗万历末年,朱常洛接皇帝位,年号为“泰昌”,为避光宗朱常洛讳,常熟改写成“尝熟”。不特是常熟,常州也曾改为“尝州”。凡是应当用“常”字的地方,都用“尝”字代替。如:“奉尝”“天尝”“纲尝”“太尝寺”等。

常熟昆承湖 (钱伟春 摄)

南朝梁武帝年间发生“侯景之乱”,原晋陵(今常州)几经屠城洗劫,损失极为惨重。到陈霸先时晋陵已经无力承受作为郡治的职能,而陈朝的行政区划更是乱了套,“郡县废立无数”,隋初就干脆把晋陵郡治迁到常熟,升常熟为州,始称常州。“常州”名字开始为世人所知。后来移常州理于晋陵县(即今常州),但“常州”这个名字一直被保留下来,但很多人不知道“常州”这个名字其实当初是随常熟升格为州而来的。2006 年2 月17日,中央电视台《中国行——魅力常熟》大型文艺晚会,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倪萍来常熟主持节目,曾两次把“常熟”说成“常州”,有人风趣说:“常熟出钱,常州出名。”其实,常熟在历史上也真有“常州”的名称,而且是先于现在的“常州”之称。

有不少名人曾以常熟地名为联句。1874年正月初,翁同龢游无锡,见锡山运河畔碑记有“无锡锡山山无锡”上联,乃对下联:“常熟熟田田常熟”,被后人评为“绝对”。

1998年,原江苏省委书记、中顾委委员江渭清重游常熟故地,他讲述了当年毛泽东主席在上海接见他汇报工作时的情景,有一年,江渭清到常熟视察,接到中央办公厅电话,要他速到上海,毛泽东接见他。江渭清马上驱车前往上海。当毛主席得知他从常熟直接赶到上海时,当即出了“常熟常熟”四字对子,要江渭清对答,江渭清思索了一下,马上对了“大丰大丰”。毛主席又加了三个字“常熟常熟年年熟”,江渭清不假思索答道:“大丰大丰年年丰”。江渭清的对子得到毛主席的赞赏。1958年农业生产大跃进时,大丰县的干群就提出响亮口号:“常熟能熟,大丰必丰”。

1987年5 月1日,汪道涵来常熟游尚湖后题词:“天下常熟,世上湖山”。以后作为常熟的广告语时成为“世上湖山,天下常熟”。经汪道涵题词,大大提高了常熟的知名度。

也有把常熟称呼制成谜语的。“年年丰收”打一地名——常熟;“有来有往不陌生”打一地名——常熟。

四、昭文县

昭文县是清雍正四年(1726)从常熟分出部分地区设置的一个县。《江苏省通志稿·大事志》记载:清雍正二年(1724)“九月甲辰,户部等衙门议复:‘两江总督查弼纳奏,江南为财赋重地,而苏、松、常三府之州县尤为繁剧。额征赋税款项繁多,狱讼刑名案牍纷积,为牧令者,即有肆应之才亦难治理。请将苏州府属之长洲、吴江、常熟、昆山、嘉定五县,太仓一州,松江府属之华亭、娄县、青浦、上海四县,常州府属之武进、无锡、宜兴三县各分立一县,庶得因地制宜之法……新分之十三县,各设知县一员,典史一员……’从之。寻定苏州府长洲分县曰元和,吴江分县曰震泽,常熟分县曰昭文,昆山分县曰新阳,嘉定分县曰宝山,太仓州分县曰镇洋;松江府华亭分县曰奉贤,娄县分县曰金山,青浦分县曰福泉,上海分县曰南汇;常州府武进分县曰阳湖,无锡分县曰金匮,宜兴分县曰荆溪。”这是常熟分设昭文县的有据可查的由来。

“昭文县”的县名由来有二说。其一,言偃说。言偃(前506—前443年),字子游,又称叔氏,春秋时吴地常熟人。孔门七十二贤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据《论语》《礼记》等书记载,言偃在孔子处学习十分勤奋,遇到疑难问题常向孔子请教;孔子也视言偃为他所满意的弟子之一。言偃擅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育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孔子曾云:“吾门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我门下有了言偃,我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故言偃被誉为“南方夫子”。言偃逝世后得到后人的崇敬。唐开元八年(720)被列为十哲之列进入孔庙而受到人们的祭祀。开元二十七年,他被封为号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又被封为丹阳公。南宋咸淳二年(1266)被封为吴公。元代大德年间,被封为吴国公。明嘉靖年间,被封为先贤言子。清代承袭明代的封号。清代从常熟分出另立一县,取县名时乡绅就提出了先贤言偃显扬文采和文学乡里精神。取县名为“昭文”。

其二,《昭明文选》说。萧统是梁武帝萧衍长子,字德施,南兰陵人。齐中兴元年生于襄阳。2 岁时就被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萧统从小就非常聪明,酷爱看书。他的东宫里藏书近三万卷,据说他5 岁就读遍儒家的经典,读书时,“数行并下,过目皆忆”。因而他虽年龄不大,却博览群书,学贯古今。他更喜欢“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所以他身边团结了一大批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经常在一起商榷古今。学习之余,他就从事文章著述。他治学严谨刻苦,无论冬夏,笔耕不辍。昭明太子性爱山水,选择常熟虞山东麓幽静处读书治学,从皇宫里运来了三万卷藏书,潜心研读。他还招纳天下英才名士到虞山,其中包括已入佛门为僧的《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和《诗品》的作者钟嵘。由于萧统本身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又邀集了天下饱学之士共同研究,所以选编出的《文选》,成为当时选择最精的文学总集。《文选》共30 卷,分38类,700 余篇诗文作品,是一部起自周代、迄于梁朝的文学总集。因为是世称“昭明太子”的萧统所编选,所以后人又把《文选》叫作《昭明文选》。《昭明文选》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很大。唐以后文人往往把它当作学习文学的首选教材。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就曾要求儿子“熟读文选理”。宋代陆游也提出民间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就是说熟读《文选》,也就差不多是半个秀才了。后人受《文选》的启发,出现了不少较好的文学选本。

萧统甘愿放弃继承皇位,放弃锦衣玉食的宫廷生活,隐居深山过清苦的平民生活,而编《文选》的目的是想让没有钱的百姓子弟也能读到好书,这样体恤民情的太子当然会永远留在人民及后人心中。后人在昭明太子读书处,建了亭台楼阁,起名为读书台。在常熟辟地建县就以昭明太子编撰《昭明文选》为由,起名为昭文县。

常熟县分出其东部设立昭文县,两县共用一个县城,常熟县衙门仍用老衙门。昭文县则在东门大街新建衙门(俗称新县前)。清朝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占常熟、昭文,两县同属苏福省。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退后,两县仍隶于苏州府。民国元年(1912)撤废昭文县,并入常熟县。现在常熟市区仍有用“昭文”命名的路、社区、公司等,这也算是对常熟历史文化的传承。

常熟古城区 (钱伟春 摄)

五、琴川

常熟别称“琴川”,有三种说法。

一是因为常熟城内古代有自南向北平行排列的河道,像古琴的七根弦,故常熟别称“琴川”。明代沈玄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虞山半入城”的诗句。但由于年代久远,川流湮塞,仅存断续的沟形,历代各家志书所说,也莫衷一是。今焦尾泉在石梅读书台公园内,尚有遗迹。

据明弘治《重修常昭合志》“桑志”载,一弦在县南学士桥(现称跨塘桥)下,二弦在镇桥下,三弦在县桥下,四弦在慧日寺前,五弦在黄柏桥下(在市心街北),六弦在仓浜桥下,七弦在小洋子桥下。

而现代人考证七弦河的位置:一弦在学宫后兴贤桥北,二弦在草圣祠后东太平巷南,三弦在县东街南金童子巷北,四弦在言子宅后坊桥北章家角南,五弦在白粮仓前灵公殿后,六弦在白粮仓后,七弦在孝义桥南仓浜底,都是沿着琴川运河的。

二是与南方夫子言偃有关。《论语·阳货》记载:孔子弟子子游在鲁国做武城宰,孔子去看望他,“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从《论语》的这个记述中,可以看到言偃因笃行孔子礼乐治人的教诲,深得孔子赞赏。古人有“誉人及乡”的风俗,言偃既然是笃行礼乐之人,那么他的家乡常熟自然也是弦歌礼乐之乡了。

众所周知,古代汉语中的“川”,为“河流”,如川流不息,也可训释为“大地”,如一马平川,“琴川”,就是琴声歌声遍布的大地。常熟人过去把家乡常熟称为“弦歌旧里”,就是这个意思。由此看来,“琴川”这个称呼是古人对常熟这一礼仪之域的赞美之词。

三是与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在常熟所筑的“梧桐园”有关。“梧桐园”又名“鸣琴川”,故常熟别称为“琴川”。这也与《论语》所载言偃弦歌事有关。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夫差为越王勾践所灭是公元前473年。孔子称赞言偃弦歌礼乐之事,可能在当时就传扬于各诸侯国之间,故吴王夫差对言偃这位孔子高足中唯一的南方人的家乡常熟特别看重,在常熟构筑行宫,于园中植梧桐树,特以“鸣琴川”称谓。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载:“梧桐园在吴宫,本吴王夫差旧园也,一名琴川。”

猜你喜欢
昭明文选常州
常州的早晨
画与理
画与理
昭明寺随想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画与理
画与理
风月俏佳人
登昭明楼
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