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中地区桉树青枯病发生规律分析与防治技术探讨

2021-07-02 09:53范业春
农业与技术 2021年12期
关键词:尾叶青枯病桉树

范业春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三门江林场,广西 柳州 545001)

在我国桉树属于外来物种,在桉树引种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当中,森林病虫害并没有对我国桉树人工林的正常生长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随着我国不断扩大人工林产业及桉树的种植规模,不断延长桉树种植时间,尤其是不断发展的高产高质的组培快繁技术及无性繁殖技术,开始更多地在选育桉树优良品种及规模化生产当中广泛使用[1]。即便我国对相关的关键桉树配套营林科学技术进行了先后攻克,如抗病育种、以苗繁苗、组织培养及选育桉树良种等。但是在选育工作方面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主要表现为无性系及优良树种相对较少。广西桂中地区位于广西中部,主要包括柳州市、来宾市及两市所辖县区,广西桂中地区种植桉树面积较大,品种较多,桉树青枯病发病率高,特别是目前大面积种植的东门尾巨桉无性系28号更容易发生青枯病,给种植桉树的个人、森林经营单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必须重视并预防桉树青枯病的发生,对广西桂中地区桉树青枯病的发生规律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控制技术,对广西桂中地区林区工作人员预防发生桉树青枯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及参考价值。

1 桉树青枯病的研究背景

桉树青枯病属于一种土传病害,其主要的致病菌为劳尔氏菌,见图1。桉树青枯病先后在不同的国家被陆续发现并报道。截至目前,数据显示,桉树青枯病主要危害树种包括巨尾桉、尾叶桉、小果灰桉、柳叶桉、巨桉、柠檬桉、粗皮桉及赤桉等。国外首次在1983年报道了巴西Minus Germs州发生的桉树青枯病;随后相继在雅里河及亚马逊支流当中也报道发现了桉树青枯病。桉树青枯病主要的侵染对象为粗皮桉,且绝大部分为半年生的幼苗;其次侵染对象为二至三年生的尾叶桉,其侵染情况仅低于粗皮桉。在越南地区,桉树青枯病的侵染对象主要为尾叶桉,其可导致每年高达30%的桉树死亡率。在刚果、乌干达及南非等国家,桉树青枯病已对林业造成十分严重的不良影响及威胁。我国首次发现桉树青枯病是在1983年的广西,当时林科所的曹季丹首次在桉树引种位置的广西巨桉及柳桉当中发现这一病害;并在同年11月举办的全国森林病害学术讨论会上进行了相关的介绍说明。随后,梁子超初步调查了东门林场的尾叶桉,并发现发生青枯病的比率约为5%,未见在柳桉当中发生青枯病。自此之后,随着在我国不同地区广泛大面积的引种尾叶桉、巨尾桉等,发生青枯病病害的面积及分布情况也随之显著升高,并逐渐成为一种灾难性的流行病,给林业发展带来了巨大不良影响,同时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

图1 桉树青枯病

2 桉树青枯病的发病规律分析

广西桂中地区桉树青枯病高发期在每年的5—8月,这段时间高温多雨,病菌随着雨水传播速度快,如果开施肥沟伤到树根则传播速度更加快。针对这种情况对桉树青枯病的发病规律进行分析,为桉树种植提供参考。

广西在引种桉树的初期较少发生桉树青枯病,仅为零星偶尔发生桉树青枯病病害,且没有造成较大范围的损失。近几年,随着广西桉树人工林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大面积的种植桉树纯林,使得桉树人工林发生青枯病比率及危害程度均显著升高。2001—2006年,广西桉树青枯病的危害持续性增加。常见的主要树种为二年生以下的幼林及苗圃幼苗,如多枝桉、细叶桉、树脂桉、小果灰桉、弹丸桉、粗皮桉、柳窿桉、窿缘桉、剥桉、柠檬桉、赤桉、柳桉、尾巨桉、尾叶桉及巨桉。较少见在三年生以上的幼树当中发生桉树青枯病,但是在广西等地的三至四年生的尾巨桉、尾叶桉、柳桉及超过十年生的柠檬桉也常见发生桉树青枯病。

在2001年的广西合浦县,一年生尾巨桉幼林发病超过100hm2,其中约30%~70%的幼林发生死亡;而在超过三年生的幼树当中较少发生桉树青枯病,广西三至四年生的柳桉、超过十年生的柠檬桉也时常发生桉树青枯病。在2003年,广西青枯病的危害表现较为严重,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钦州市久围镇造林点,其出现桉树青枯病病害的面积为80hm2,感病率最大超过30%;而在宜州市洛西镇的林业站造林点,出现桉树青枯病病害的面积为7.73hm2,感病率最大为95%;在崇左市江洲区濑湍镇的沿洞造林点当中,发生桉树青枯病病害的面积为10hm2,感病率最大为76.4%。从2006年开始,来宾市高尚林场的造林点当中发生桉树青枯病病害的面积为213.3hm2,感病率最大为31.0%;在南宁市的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造林点当中,发生桉树青枯病病害面积为28.4hm2,最大感病率为88%;在宁明县派阳山林场公武分场造林点当中,发生桉树青枯病病害的面积为30hm2,最大感病率为56.7%;田东县朔良镇解放村造林点发生桉树青枯病病害的面积为73.3hm2,最大感病率为78.6%;鹿寨县雒容镇造林点发生桉树青枯病的病害面积为93.3hm2,最大感病率为26.8%。从上述的相关情况可知,在本地区桉树人工林当中的桉树青枯病危害不断加重,在大半个广西当中都有受害地点[3]。

青枯病菌能够在垃圾混合物、植株残体及土壤当中持续存活,凡是种植过相关植物的土壤,如美人蕉、木麻黄、木棉、桑、番茄、马铃薯、烟草及花生等,以及感病植物所接触过的水源、垃圾肥及土壤等,都可能成为青枯病存在及繁殖的病原体。在土壤中,青枯病的病菌存活时间长短与土壤的酸碱度、湿度及温度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低温土壤当中青枯病病菌的存活时间显著长于高温土壤环境当中;在中性土壤当中青枯病病菌的存活时间显著长于酸性土壤;当土壤的含水量在31%~37%时,青枯病的病菌能够存活超过390d;在土壤水淹及干燥时,青枯病的病菌仅仅能够存活90d及30d左右[4]。

在适宜桉树种植的地区中,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桉树青枯病。通常从3月开始,病株会不断增多;6—10月,发病情况最为严重;7—9月,是青枯病的发生高峰期;11月之后,青枯病的病情会慢慢缓解并减轻。台风或高温后会导致树木出现伤口,而当湿度相对超过80%、温度维持在33~35℃时,最易流行青枯病[5]。

桉树不同种类中,高度感病的有尾叶桉及巨尾桉;中度感病的有柳桉、巨桉、雷林1号桉、刚果12号桉及赤桉;抗病桉树种类有窿缘桉及柠檬桉。桉树年龄跟其感病性之间存在关系,易感病期为一至四年生,较抗病期为五年生后[6]。

3 桉树青枯病防治措施

3.1 预防方法

实施抗病育种,选取抗病品种进行造林,切忌带病苗木上山并造林;严禁使用发生疫情地区的枝条当作繁殖材料,杜绝调运带病苗木出苗圃;避免在苗圃地中连作,实施轮作制度,在低洼苗圃中注意开沟并进行及时排水;对苗圃的相关管理条件进行改进,包括消除侵染源、维持合理的种植密度、控制遮阳棚的湿度及温度等,利于避免或减轻发生流行桉树青枯病;强化监测病害,及时发现病害并采取相关防治措施,对感病植株进行统一运至林地外并集中进行烧毁;通过固氮微生物、丛枝菌根菌(AM菌)及外生菌根菌等,在桉树幼苗根系中接种,使其成为共生菌。共生菌既能对桉树生长产生促进作用,同时还能通过化学及结构学分泌物来对病菌产生影响,尽可能降低发生桉树青枯病病害;通过人工混合基质来替代天然收集的育苗基质,能够有效降低幼苗带菌的风险及概率,进而有效减少幼苗发生桉树青枯病的风险。在进行田间施肥时,尽可能不用或减少使用垃圾肥,尤其是没有进行充分腐熟的垃圾肥;改善及加强相关营林措施,在整地时进行深翻暴晒将病菌杀灭。适当施足未带菌的复合肥及有机肥,使桉树顺利生长并增加抗病性。加强轮作、避免进行连作,切忌使用前茬为马铃薯、甘薯、木薯、番茄、辣椒及花生的土地作为林地及苗圃地。在热带风暴常侵袭的地区,切忌选用台风频繁登陆的地段作为林地及苗圃。对病苗上山进行有效的控制,在造林时提倡多品系,使其遗传抗病力显著增强。合理进行密植,注意排水并强化通风;进行播种造林前,消毒土壤。发现病株后及时开沟隔离,预防其在临床中蔓延;桉树青枯病易在阴湿地方发病,应尽量将造林地选择在阳坡地区,使发生桉树青枯病的几率降低。

3.2 防治措施

3.2.1 化学防治方法

没有特效农药能够对桉树青枯病进行有效控制,对初期病株使用波尔多液加茶麸水,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但这一方式仅仅适用于林木面积较小时的病害防治;而当林木的面积相对较大时,不仅施药成本高且费事费时,同时还容易造成污染环境。研究指出,复合肥混合药物给予桉树多次灌根处理,可以对青枯病的蔓延起到有效的防治效果。发现感病植株,需要及时挖除病株,并进行集中烧毁。对病穴及周围附近的土壤使用漂白粉液(含1%有效氯)或者福尔马林液(1∶100)进行消毒,要确保消毒液可以在土层当中充分渗透,从而将病原菌彻底杀灭[7]。

3.2.2 生物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是通过其它的生物来对病原物活动产生影响,进而缓解发生病害的一种防治方法。目前,常使用的生物防治试剂均为各种不同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常见的微生物包括病毒、噬菌体、细菌及真菌等。主要的抗病原理为诱导抗病、营养竞争、对病菌的侵染位点进行拮抗隔离等。生物防治的特点主要包括无公害、有效期长、安全及经济等,所以其拥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实验证实,桉树幼苗使用水杨酸(0.58mmol·L-1)进行浸泡之后,可以使青枯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但水杨酸浓度水平如果超过3mmol·L-1时,不仅不会抗病菌,反而会产生毒害性[8]。

3.2.3 培育抗病品种及生物技术的使用

桉树青枯病主要以根部传染,因此在地面使用化学防治时,虽然有效果,但并不理想;而生物防治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防治青枯病流行的一项根本策略就是培育抗病桉树品种。目前推广应用的均为常规育种手段培育而成的抗病无性系,如窿缘桉、柠檬桉、柳桉、巨尾桉、尾巨桉及尾叶桉等。近年来,拥有较高抗病品系比例的为尾叶桉、尾圆桉,以及以圆角桉或赤桉作为父本、以巨桉作为母本进行培育的尾赤桉。近年国内迅速发展的相关分子生物学技术,为青枯病流行的防治提供了新路径及新想法,如体细胞透变技术及转基因技术等均取得理想的进展[9]。

4 结语

桉树青枯病的发病与很多因素相关,与营林措施、立地、气候及品种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提倡选择抗病品种进行育种,注意桉树种植过程中的每项环节,如抚育、施肥及整地等。做到既能为桉树林木创造一个优良的速生条件环境,又要预防病菌的侵入、蔓延。使用相关的科学防控技术可有效防控桉树青枯病,或者显著降低其危害性。

猜你喜欢
尾叶青枯病桉树
广西甘蔗尾叶饲料化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产业化发展建议
微生物发酵甘蔗尾叶及其混合菜粕后营养价值的影响
甘蔗尾叶青贮及其饲喂价值的研究现状
武宣县尾叶桉种植现状及发展策略
彩虹桉树
桉树茶饮
铝胁迫下不同桉树无性系叶差异蛋白表达分析
3个桉树品种对桉树枝瘿姬小蜂抗性研究
浅谈茄子青枯病防治技术
三种堆肥对番茄生长及青枯病防治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