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牧羊女》的装饰特色
——基于对北魏敦煌壁画的考察

2021-07-03 16:39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
天工 2021年6期
关键词:牧羊女哈萨克装饰性

耿 磊 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

一、董希文与《哈萨克牧羊女》

《哈萨克牧羊女》(图1)是董希文1948年创作的,在创作这幅作品之前,他在1943年至1945年期间远赴敦煌,在敦煌莫高窟实地考察学习壁画,这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希文临摹了大量的敦煌壁画,他的临摹涵盖了北魏和唐代时期的大量壁画作品,这使得他对敦煌壁画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二、北魏敦煌壁画的装饰性

装饰画有其自身的优点,如视觉冲击力强、形式感突出等,但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自身的空间、体积、内容的重量和深度[1]。敦煌壁画的装饰性在传统壁画中独具特色,接下来我将从构图、色彩、线条这三个方面简要阐述北魏时期敦煌壁画的装饰性。

(一)构图的装饰性

北魏时期敦煌壁画的构图形式中最具有特点的就是“异时同图”了,我们以北魏时期敦煌壁画第254窟的《舍身饲虎图》(图2)为例,此幅绘画把兄弟出游遇见饿虎,萨埵太子舍身饲虎,高山投身,饿虎啖食,国王王后怀抱萨埵太子,兄长、夫人、彩女的悲痛,起塔供养这七部分情节严密压缩在同一画面中,这种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情节利用“异时同图”的“平行时空”的方式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得画面更加具有趣味性、情节性,更加的震撼人心。除了“异时同图”之外,此时期的构图比较饱满,不留空隙,并不像中国传统卷轴绘画中的留白。

(二)色彩的装饰性

敦煌壁画中的色彩同样极具装饰性,它的色彩丰富鲜艳,具有东方特色和审美。我们可以从现有敦煌壁画中看到天竺晕染的影子。壁画在色彩的选择上还借鉴了中土文化的元素,在汉墓壁画设色过程中,人们采用先在表面平涂红色后再加以设色的方法,而在《舍身饲虎图》的壁画设色中也采用了这种手法,由此可见,画师对壁画的色彩构成的实践无不受各种文化的影响。[2]在《舍身饲虎图》中,画面多用黑、褐、蓝等颜色,渲染了一种压抑的气氛,体现了北魏时期色彩浓郁浑厚的装饰特点。

图1 《哈萨克牧羊女》 董希文/作

图2 北魏时期壁画《舍身饲虎图》

(三)线条的装饰性

线条是东西方装饰绘画作品的灵魂。从古至今,线条在造型艺术中都具有极其普遍的意义。从敦煌石窟壁画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来看,北魏、西魏时期的绘画是以十六国时期的艺术作为基础,而后在此基础上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与发展。北魏时期敦煌壁画中的线描方式是以铁线技法为主,壁画中的人物等各种形象皆是以此种方法塑造轮廓线,用此种方法所描绘的线条苍劲有力、粗细均匀,有种行云流水般的感觉。春蚕吐丝、行云流水用来形容这时期的线条之美,是再合适不过了。

三、《哈萨克牧羊女》与北魏敦煌壁画的装饰性

(一)构图与敦煌壁画

前景中牧羊女的体态、造型和服饰,尤其是那飘舞着的头巾,羊群、毡包、山峦的描绘,都体现了作者追求稚拙的图案美。女主人公右手怀抱刚出生的羔羊,左手提陶制奶罐,身体略向右倾,头向左倾斜,整个人呈现出弧形的姿势,且人物脸型圆润,有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的委婉柔和之美。在构图中,怀抱羊羔、手提奶罐的少女,活蹦乱跳的羔羊,挤奶的妇女,远处错落的毡房,骑马飞驰的少年以及远处的雪山彩云等景象,由近及远逆时针排列,这种构图与北魏时期的《舍身饲虎图》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相同之处主要有三点:一是各种情景都是按照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排列。这里并不是说《哈萨克牧羊女》中的排列顺序与《舍身饲虎图》一样,在这里我只是就构图而言。二是前文提到的散点的透视方式。绘画时古人讲“目识心记”,这种方式会更多地掺杂个人主观的想法在里面。在《哈萨克牧羊女》中我们并没有找到类似于西方绘画的严谨的透视方式,相反的是它给人一种轻松、简单、一目了然的感觉,这一点也符合敦煌壁画通俗性的特点,利用画面中位置、大小等简单因素营造画面的构图,可以让看画者更容易读懂画面所传达的含义。三是这幅画展示沙尘暴到来前的瞬间,重点突出了抱着羊羔的哈萨克牧羊女,董希文将她放在画面的左侧,来突出她的形象。背景则由近及远逐次拉开,挤羊奶的妇女、准备收拾行装的妇女、远方骑马追逐着猎物的男子、散落在草原上的毡房,一一展现在画面上。[3]

(二)色彩与敦煌壁画

我们仔细观察整幅画的画面,不难发现,董希文在这幅画中的用色并不鲜艳。以黄褐色为画面主要的色调,让人们很容易联想到风尘仆仆的塞外。《舍身饲虎图》画面以灰、黑、褐为主要基调,画面沉稳。在《哈萨克牧羊女》中,董希文在使用了黄色、红色、褐色等颜色之后,在画面周围又使用了蓝色、青色这种与黄色、红色、褐色等对比强烈的颜色,即便如此,但是整个画面色彩对比却依旧显得柔和,这点我想可以从敦煌壁画中寻找到它的影子。在北魏或者其他时期的壁画中,画师们使用的颜色相对而言都是纯度比较高的,但是在高强度对比色下,只有采用无色彩倾向的黑、 白、灰等光泽色拉近两个强对比色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使画面达到统一和谐的效果。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开始绘画以前提前做底,这样也可以使画面达到一种和谐的效果。

(三)线条与敦煌壁画

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线条遒劲、动态夸张,其线描方式是以铁线技法为主,劲秀流畅,造型严谨准确,表现出强烈的感情,从线条的勾勒上就可以看出画师情感。在《舍身饲虎图》中,萨埵太子纵身而跃的场景,线条茁壮有力,一气呵成,从中可以看出画师在绘画时被萨埵太子的慈悲济世之心所动容的强烈情感。而董希文也充分运用了线描造型手法,用有力线条来表现物象和人物,用娴熟的线条技巧,充分表现了哈萨克牧民的生活细节。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而哈萨克牧羊女头上飞舞的头巾,则使整个画面更加富有运动的感觉。在线条的造型方面,特别是《哈萨克牧羊女》后面的远山,不事雕琢,大巧不工,用简单的几何形体概括更加给画面增添了质朴厚重的拙气。[4]

四、结论

董希文的《哈萨克牧羊女》与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有着许多的联系,这种联系更多的价值体现在油画发展的方向上,当今中国油画更多地将发展目光聚焦在油画民族化、本土化的发展上。在民族振兴战略下,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之一的敦煌文化,其中很多内容都有待开发,我相信敦煌壁画一定能够给油画民族化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所以这幅《哈萨克牧羊女》或者说以这幅画为代表的作品,对当今美术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牧羊女哈萨克装饰性
阿依努尔——献给一位哈萨克支教女孩
论克里姆特的装饰性绘画风格
Chinese kites today
秋天的梦
“穿着”大理石外衣的陶瓷——Araldica&Policroma大尺寸装饰性墙砖系列
天马双翼(一):托忒文在哈萨克与清朝交往过程中的媒介作用
土耳其牧羊女
砸金蛋
Marco Mari